目錄歷史比較語言學時間 歷史比較語言學產生的背景 歷史語言學名詞解釋 歷史比較語言學有什么假說 歷史比較語言學代表人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12260.html?si=2
(一)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形成
討論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成就與發展,我們不能忽視古印度語言研究在歷史比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印度的語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已蓬勃發展,富有成效。巴尼尼(約公元前四世紀)的梵語語法《八章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討論問題的深入程度、自身的性以及表述的簡練性是其他語法書無法比擬的。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語言研究更加興旺,先后出現了十多種語法派別,盡管它們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語法著作的烙印。古印度的語言研究有兩個方面是西方傳統語言學望塵莫及的:一是對語音問題研究;二是對單詞內部結構的研究。雖然直到18世紀末西方學者才開始大量接觸到古印度學者的語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為古印度學者對梵語語音所作的準確詳盡的描寫才使得梵語同拉丁語、希臘語和其它日耳曼語言的比較成其為可能。
雖然語言學界公認19世紀是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時期,但早在12世紀,冰島一位姓名不明的學者就根據詞形的類似來確定冰島語與英語的關系,進行了語言的比較研究。14世紀初,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俗語論》問世。雖然這是一本討論方言問題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語言的起源問題:不同語言是同一源語經過時間的推移和說話人的移居而造成的。16世紀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紀的萊布尼茨(1646-1716年),都對語言的起源問題感興趣,并試圖將語言分成不同的語系。到了18世紀,已經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較研究的各種語言材料,如德國人帕拉斯的《世界語言比較詞匯》就是一例。18世紀末,西方學者開始接觸并掌握古印度語——梵語。通過比較研究,他們發現梵語和歐洲的幾種主要語言在某些詞匯層次和語法結構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其中,英國學者W. 瓊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舉行的亞洲虛空段學會上宣讀的論文影響最為顯著。在這篇論文中,他根據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在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的相似性斷言,這三種語言源于同一原始語言。從而正式揭開了語言學史的新的一頁。
(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
19世紀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世紀。1808年, 施勒格爾(1772-1829年) 發表了題為《論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的學術論文。他強調語言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語和拉丁語、希臘語、日耳曼語等在詞匯及語法關系方面有著親緣關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較語法”這一術語。19世紀初從事語言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中,最著名是丹麥的拉斯克(1787-1832年)與德國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樸(1791-1867年)。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討論古北歐語的語法書,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討論古英語的語法書。在這兩部書中他首次使用語音對應關系來比較不同語言中的詞源形式。后來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種對應關系實際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證明的。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語語法》(第二版),用較大的篇幅來討論字母,闡述了德語與其它印歐語言之間的語音對應關系。他所發現的這些語音對應規律被后人稱為“格里木定律”。葆樸的語言研究目的是為了找出語言的原始語法結構。他在《比較語法》一書中宣稱,他的目的在于對有關語言進行比較描寫,探索支配這些語言的規律及其屈折變化的起源。就是在探索原始語法結構的過程中,他發現了比較語法的原理。有人在評價他發現比較語法原理時認為他的發現可以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媲美。
19世紀中葉的語言學家幾乎都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語言,其中最為著名、影響最大的是施萊歇爾(1821-1868 年差譽)。在他眾多的著述中,最主要的當屬《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綱要》。該書于1861年出版,后來曾再版過四次,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施萊歇爾根據語言的共有特點而將其分為不同的語族,并用譜系樹形圖來表示語言的歷史淵源和體系。他受達爾文生虧戚物進化論的影響,認為語言的生命同動植物的生命一樣,都有成長期和衰老期,因此語音的變化是嚴格按照規律進行的,這些規律與自然規律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語言學家的任務就是研究語言發展史,研究語音的變化規律。在《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綱要》中,他用了約三分之一的篇幅來研究語音。他的這種觀點對后來的青年語法學派的影響尤為明顯。
19世紀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世紀比較語言學。1808年, 施勒格爾(1772-1829年) 發表了題為《論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的學術論文。他強調語和輪爛言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語和拉丁語、希臘語桐滲、喚漏日耳曼語等在詞匯及語法關系方面有著親緣關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較語法”這一術語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豎虛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
從符號的任意性出發,必須要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探討語言的狀態(共時態)和演化的階段(歷時態)是區分的關鍵。
歷史體現了個別成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史沖族產生形式,使用這些形式。
研究的散纖弊重點是形式在中的作用,無需解釋其歷史的變化或產生的原因,因為這種解釋僅說明語言成分的變化,而不能說明語言。
語言學從結構上進行解釋,說明形式及其組合規則。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歷史語言學的一種,它運用歷史比較法研究語言或方言間的親屬關系及其歷史演變。
歷史比較語言學(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部門,它以歷史比較法為基礎,研究語言的親屬關系。歷史比較語言學答旁是歷史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語言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志。
比較語言學,又稱歷史比較語言學,把有關各種語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時比較或把同一種語言的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進行歷時比較,以找出它們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對應關系和異同的一門學科。
利用這門學科一方面可以研究相關清悉橡語言之間結構上的親緣關系,找出它們的共同母語,或者明白各種語言自身的特點對語陸罩言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語言發展、變化的軌跡和導致語言發展、變化的原因。
十九世紀它就廣泛地應用于印歐語的語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基人是德國語言學家格林(Grimn)、博普(Bopp)和丹麥語言學家拉斯克(Rask)。
大家都知道,外語學習越早越好。其中一個原因是小孩在嬰幼兒期的時候,大腦能夠調動幾倍幾十倍于成年人的神經元進行學習。我還發現,人的學習能力有一個變化趨勢:人年齡越大,記憶能力越差,但理解和推理能力越強。比如同為靈長類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瞬時記憶能力是人的幾十倍,但是學習能力卻和人類天差地別,猩猩學到幾百個單詞后,語言能力就無法增長了。類似的,嬰幼兒的瞬時記憶力也是成人的很多倍,小孩可能念個幾遍就記下一首古詩,但是成年人可能頭一天背幾個小時,第二天醒來就什么都不記得了。但是小孩的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卻無法和成人相比,你讓小孩記electroencephalography這個單詞,他可能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拼,記好幾天都記不住,甚至記住了理解不了electroencephalography是什么事物。,但是成年人知道electron-encephalo-graphy=電+腦+圖表以后,就可以瞬間明白原來這個詞是腦電圖的意思。
講點有關印歐語的歷史衫巧隱語言學的知識呢,主要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語言現象,用理解能力去彌補記憶力的不足。我以前看過一個報道,有人問復旦大學的白鋼教授,他寬清怎么學會這三十多種古代語言的,他說,他學了一些語言并了解語言演變的規律后,有些語言的某個單詞他自己都能推出來大概是個什么形式。而且,歷史語言學并不是非常艱深的科學,有興趣的同學花一兩個星期閱讀幾本經典的著作,就能有一個基本了解,這對英語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們為什么認為有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ian 簡稱PIE)的存在
一般我們說某些語言屬于同一語系,即是或廳說兩者有發生學的關系,通俗一點講,就是說某些語言是由同一種語言變的。通常兩種語言親屬關系越接近,基礎詞匯中的同源詞就會越多。最常用的是統計斯瓦迪士核心詞列表(Swadesh list)。斯瓦迪士核心詞列表是由美國語言學家莫里斯·斯瓦迪士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提出。列表大概有兩百來個詞,基本包含了最常用的單詞。隨便舉幾個印歐語的同源詞的例子:
表示“向前”:
梵語為 pra,古斯拉夫語為 pro,希臘語為pro,拉丁語為pro,哥特語為fra.
表示“父親”:
梵語為pitar,波斯語為pedar,希臘語為patēr,拉丁語為pater,哥特語為fadar。
表示“母親”
梵語為mātar,希臘語為pētēr,拉丁語為pāter,古愛爾蘭語為máthir。
這些詞比較容易判斷,但是有些同源詞則不是那么容易一眼就看出來,比如:
希臘語的themos(熱)、英語的warm和拉丁語的formus(熱)實際上是同源詞,都源自原始印歐語的*gwher-(加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