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八上歷史資料,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 歷史
  • 2023-05-23
目錄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
  • 初二歷史必背知識點(精華版)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 八年級歷史專題整理
  • 中國歷史八年級知識點整理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

    八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如下:

    1、義和團運動興起于山東,性質是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重大戰役有:廊坊之戰、大沽口之戰、天津保衛戰。

    2、慈禧太后先采用招撫政策,后又下令清軍“鏟除”義和團,并請求八國聯軍“助剿”。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3、評價義和團:義和團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友螞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對于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義和團的蒙昧迷信及籠統排外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訓。

    4、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目的是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5、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逃往西安。

    6、1901年戰敗的`清政府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

    歷史學

    歷史學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叫史學。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學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并列,組成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大學本科歷史學專業畢業并滿足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后通常予授歷史學學士學位。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緩告沖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于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擾殲學專指后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于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初二歷史必背知識點(精華版)

    知識和世故不同,真有學問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時間:1894——1895年

    1,背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導火索:1894年朝鮮發生伍歲東學黨起義。

    2,開始標志:豐島海戰:1894年7月25日,日軍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

    結束標志: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主要戰役

    ①平壤戰役:左寶貴力戰身亡。葉志超倉皇出逃。

    ②黃海海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③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孤軍迎敵,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2萬多人)。

    ④威海衛戰役: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結果:簽訂《馬關條約》(1895)

    ①割地: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通商: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輸出資本的迫切需要)

    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瓜分”中國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英法俄-----日)

    ①三國:沙俄、法國、德國 ②代價:贖遼費—清政府賠償日本3000萬兩白銀

    ③影響: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2)“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

    ①提出者:美國②主要內容:承認各國在華的勢力范圍和它們已經取得的特權,同時要求列強開放在華的租借地以及勢力范圍,使美國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機會。

    ③評價(實質):反映出美國與其它帝國主義國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2

    第6課 戊戌變法 時間:1898年6月-9月

    (時代背景: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

    1、代表人物: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或資產階級改良派)

    2、揭開序幕: 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3、運動的發展:①嚴復翻譯《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的觀點,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是中國西學之第一人,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②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

    4、運動的高潮: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①變法開始的標志: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

    ②內容:經濟:發展農工商業。軍事:訓練新式陸海軍。政治:開放言論,取消多余的衙門和廢除無用的官職。文化教育:創辦報刊,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④失敗: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殺害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就義前,留下一首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敗原因:①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力量強大;③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力量過于單薄,脫離人民群眾。

    6、性質: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3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時間:1900-1901

    1、義和團運動

    ①興起: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發展而來。 ②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③口號:“扶清滅洋”④失敗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⑤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①時間:1900.6.10—1901.9.7

    ②成員:英、美、俄、日、法、德、意、奧2000多人

    ③統帥:西摩爾悄此(英國)→瓦德西(德國)

    ④主要戰役:廊坊阻啟橘迅擊戰,天津保衛戰直隸提督聶世成壯烈殉國

    3、《辛丑條約》的簽訂

    ①簽字雙方:八國+西、比、荷共11國

    ②主要內容

    【經濟上】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由帝國主義控制,作為償付賠款之用。【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地位】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4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 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⑴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組織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⑵1895年,孫中山聯絡陸皓東發動廣州起義,結果失敗,孫中山斷發改裝,流亡海外。

    2、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日本東京

    (1)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創立民國(民權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國),平均地權(民生主義:改革土地制度)

    (2)機關刊物:《民報》

    (3)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意義: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發展

    3、三民主義

    ⑴創立者:孫中山

    ⑵三民主義內容:民族(前提)、民權(核心)、民生(發展)

    ⑶意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5

    第9課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萍瀏澧起義:劉道一、蔡紹南;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安慶起義時間:徐錫麟,秋瑾

    3、廣西起義:孫中山、黃興;

    4、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孫中山、黃興、趙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意義:起義雖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

    三、為什么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①終結封建帝制②創建資產階級共和制③引發社會生活巨變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優質總結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兩份資料)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與復習方法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初中生學習歷史要注意知識點的歸納總結,下面為大家總結了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僅供大家參考。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時間:1900年。

    (二)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三)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四)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五)《辛丑條約》

    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中國徹底淪為半搭行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辛亥革命

    一、革命準備

    1、組織準備

    ⑴興中會:①性質: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②時間:1894年;③地點:檀香山;④建立者:孫中山

    ⑵中國同盟會:①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②時間:1905年8月;③地點:日本東京;④總理:孫中山;⑤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⑥機關刊物:《民報》;⑦意義: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2、思想準備:“三民主義”

    ①內容:“民族主義”(推翻清朝統治----前提);“民權主義”(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核心)“民生主義”(改革土地制度----補充 興中會在檀香山的秘密宣誓地點

    與發展);②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③是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對同盟會革命綱領的闡發。

    二、高潮

    1、武昌起義:①時間:1911年10月10日;②地點:湖北武昌;③過程:10日起義、11日占領武昌城、10日攻占漢口和漢陽;④結果:武昌起義取得勝利;⑤意義:標志著辛亥革命的爆發。

    2、中華民國成立:①時間:1912年1月1日(元旦);②地點:南京;

    ③臨時大總統:孫中山;④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束。

    三、結果:袁知消嘩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四、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五、評價

    1、積極: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績);②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③社會風俗:移風易俗(裝束、禮節、稱呼)。

    2、消極:①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了;②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徹底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

    1、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2、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6.3;道光帝、林則徐—義律;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3、橋春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牟取暴利。

    4、鴉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②嚴重摧損了吸食者的體質,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①1840年6月爆發;②1841年初占領香港島;③1842年,中英議和,簽訂《南京條約》(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內容:①賠款2100萬元;②割香港島給英國;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商品所繳納的稅款,需從英國商定)。

    6、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修約失敗。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1856.10-1860.10 ,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1860年,先后占領天津、北京,咸豐帝逃到承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戊戌變法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表現為:《馬關條約》簽訂);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歷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志)、頒布《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脫離群眾,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8、啟示:說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八年級歷史專題整理

    知識有兩種,其一是我們自己精通的問題;其二是我們知道在哪里找到關于某問題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1

    第20、21課 正面鎮配散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一系列戰役。

    1.臺兒莊戰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軍占領南京后,為打通南北戰場,沿津浦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徐州。

    ②地點——山東臺兒莊 ③指揮——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

    ④意義——臺兒莊戰役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2.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漢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本企圖通過占領武漢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②重要戰役——萬家嶺大捷(江西) ③結果——1938.10中國軍隊撤出武漢

    ④意義——歷時4個多月,日軍企圖迅速----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注: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中國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

    3.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12)

    ①背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先后發動兩次長沙會戰,企圖占領長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為牽制中國軍隊支援太平洋戰事御氏,并策應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戰,防止中國軍隊乘機收復失地,日軍集結重兵約12萬人第三次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

    ②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4.豫湘桂戰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日軍為打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縱貫中國大陸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摧毀中美兩國設在廣西、湖南等地的空軍基地。)

    ②結果——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大片國土。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

    1.平型關大捷(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企圖占領太原。)

    (1)時間——1937.9 (2)地點——山西平型關(3)中國主力——八路軍115師(4)指揮——林彪

    (5)結果——勝利,殲滅日軍1000多人。

    (6)意義——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八路軍的聲譽。(平型關大捷屬于太原會戰的一部分,八路軍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2.敵后抗日根據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2)代表: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陜甘寧等。

    (3)中心: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注:1937.9.6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戰方式: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

    (5)鞏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兼顧地主、農民兩方面利益,有利于團結大多數地主抗日,把發展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很好的結合)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

    (6)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3.百團大戰:(背景——日軍的“囚籠政策”賣毀和“三光”政策) 特點——大規模主動進攻

    (1)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2)時間——1940年下半年 地點——華北 指揮——彭德懷

    (3)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4)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2

    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日軍的策略轉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①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 ②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③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日軍策略對國共兩黨的影響

    (1)國民黨:國民黨親日派——汪精衛,1940.3南京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1941.1“皖南事變”

    (2)共產黨:堅持抗戰,在各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3.全民族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 國民黨愛國將領——棗宜會戰,張自忠壯烈殉國共產黨——左權血灑疆場

    二、抗戰后期國際國內形式

    1.國際: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4年到1945年初,德國在歐洲戰場敗局已定;

    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陷入困境

    2.國內——戰略反攻與中共七大的召開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

    (2)中共七大:(時間:1945.4 地點:延安)

    內容:①制定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會確定--的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意義:①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②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三、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屈原)

    (2)1945.8.8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蘇武)

    (3)1945.8.9--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大反攻)

    (4)1945.8.15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5)1945.9.2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中國抗日戰爭(1931-1945)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特別是8年(1937-1945)全民族艱苦卓絕

    注: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1.抗戰勝利的原因

    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全民族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勝利的根本原因。)

    ②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3

    第23&24課解放戰爭

    一、重慶談判——戰前較量(“鴻門宴”)

    1.時間:1945.8 2.地點:重慶

    3.目的:蔣介石——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②贏得政治主動(實質:假和平,真內戰)

    --——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人們普遍希望和平建國)

    4.成果:(1)1945.10.10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內容:①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②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2)政治協商會議(1946.1.10 重慶)

    內容:①討論了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

    ②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再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5.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二、內戰——戰略防御

    1.內戰爆發標志:1946.6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

    2.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

    (1)全面進攻:1946.6開始——1946.10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進攻被粉碎

    (2)重點進攻(1947.3全面進攻被粉碎后)——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

    3.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戰

    (1)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背棄人民,發動反人民的戰爭)

    (2)戰略戰術(自衛戰爭):主要作戰方式——運動戰 主要目標——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作戰原則和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解放區軍民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

    (4)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①--、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

    ②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

    (5)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孟良崮戰役

    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軍的重點進攻。

    三、內戰——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

    隨后,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先后殲滅國民黨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

    四、內戰——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1.概況

    注:陳毅——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2.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注:七屆二中全會(1949.3西柏坡)目的——為迎接人民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新中國的建立。

    重要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把中國逐漸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

    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 【1949.3.25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到北平】

    五、內戰——渡江戰役(南京解放)

    1949.4,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1949.4.23),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1927-1949共22年)。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1.土地政策的轉變: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5.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相關文章: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經典總結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初二歷史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資料大全

    ★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兩份資料)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中國歷史八年級知識點整理

    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做好知識點的總結。以下是我梳理總結的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一起看一下具體內容,供參考。

    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材料,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②在中英正當的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的危害:①經濟上: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中國的貧困;②政治上:腐蝕清朝的統治機構;③軍事上:消弱了軍代的戰斗力;④身體上:嚴重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總之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3、時間:1839年6月 地點:廣東虎門海灘 領導人:林則徐

    4、措施:收繳鴉片、緝拿煙販、虎門銷煙

    5、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鴉片戰爭

    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②直接原因:虎門銷煙(導火線)。

    2、經過:①開始標志:1840年,英軍駛達廣東海面;②結束標志:1842年,英軍駛達南京。

    3、結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性質:《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⑴時間:1842年8月

    ⑵主要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中國領土主權受到嚴重破壞)。②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了中國人敏譽民的負擔)。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便利英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④英商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⑶影響: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⑷失敗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落后的封建制度)

    ⑸啟示:落后必然挨打;我國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1900年

    2、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3、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4、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①《辛丑條約》主要內容: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賠款最多的一次),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咐做人居住。

    ②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四愛國運動

    1、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出五四運動的性質)、“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①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學生,中心在北京;②第二階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學生轉向無產階級,中心由北京到上海。(斗爭形式由罷課轉變成罷工、罷市)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①是一次徹底的反對橋簡段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②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原因: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8、“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的精神。(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中文AV人妻AV无码中文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 无码高潮爽到爆的喷水视频app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无码|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无码视频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二三区免费| 性生交片免费无码看人|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国产50部艳色禁片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