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的專業(yè)術語 大學千萬別學歷史 歷史學科術語 歷史專業(yè)名詞 歷史問題術語有哪些呢
常用歷史專業(yè)術語:
一、歷史背景、歷史原因、歷史條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么歷史情況下發(fā)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為什么”,即必要性,條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鴉片戰(zhàn)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yè)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側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稿搜含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zhàn)等。
3、原因
(一)從原因廣度上分析: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漏坦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這和原因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因屬于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么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qū)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后者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fā)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huán)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tài)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tài)分析。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原因廣度分析: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統(tǒng)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tǒng)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二)從原因深度分析: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響歷史發(fā)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歷史發(fā)展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階級本質、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討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歷史事物產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性因素,是歷史事物能夠產生的土壤,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與之相應的歷史事物便不會產生。
主要原因是指對歷史事物的產生起主導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則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甚至不會產生。
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fā)生的近期的誘導性因素。“直接”的含義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系上最為接近的因素。事件發(fā)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一種偶然性因素。三者既有層次區(qū)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鍵笑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fā)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tǒng)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并且一般都屬于直接原因。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wěn)定和發(fā)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tǒng)治,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fā)動者的主觀意愿。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tǒng)治。
二、特點與特征、 性質與實質
特點與特征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點,就應該把同類事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其一是在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掌握革命的領導權(這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其二是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也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再如:黃巢起義的特點就是流動作戰(zhàn),沒有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地。
性質、實質
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實質。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于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么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zhàn)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zhàn)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為出發(fā)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斗爭綱領中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實質,也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來掌握本質。如:俄國1861年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就其實質而言,實際是對農民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有時候性質和實質會合二為一,如“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集團,無論其性質還是其實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不過,性質偏重于軍事侵略,實質偏重于帝國主義。
三、經過內容
經過所謂經過,就是指經歷、過程。一個歷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經過一般至少包括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三個部分。如:“五四”運動的經過怎樣?就要答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發(fā)展和結局(取得初步勝利)三部分內容。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tài)、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yè)經濟=人口+土地++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yè)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各方面分析經濟發(fā)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制等;再分析農業(yè)如生產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yè)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yè)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等。從總體發(fā)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fā)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fā)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fā)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fā)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guī)模農業(yè)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fā)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yè)、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fā)展;國營企業(yè)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四、效果、結果、后果、意義、影響、作用、教訓、啟示: 效果、結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
結果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fā)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tài)。
后果是指最后的結果(多用在壞的方面)。
從詞性上看,效果是褒義詞,后果是貶義詞。在歷史問答題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結果,有時用后果。例如,簡述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在這一道題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的表現如何?后果怎樣?在這一題中用“后果”好。一般情況下,結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響、意義
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
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問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如此等等。
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后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于“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經驗、教訓、啟示:經驗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訓一般指反面的失敗的方面; 啟示則二者兼而有之。
五、補充/其他
1、情況、狀況
情況和狀況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試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狀況”一題就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情況、特點和影響。它們的差異在于情況偏重于動態(tài),狀況偏重于靜態(tài)。因此在題目問情況的時候就要著重答事情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2、簡述、綜述、概述
簡述就是簡要敘述的意思。但是歷史問答題的題目中如果出現了“簡述”二字,就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簡單敘述題,如“簡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二是復合簡述題,如“簡述明清兩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措施及影響”三是綜合敘述題。如“簡述中國古代在醫(yī)藥學方面的主要成就。”綜述就是綜合敘述。歷史問答題中如果含有“綜述”二字,就肯定屬于綜述題。然而,在歷史問答題中,綜述題直接用“綜述”作提示語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簡述”作提示語,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語。所以,判斷一道問答題是不是綜合題,主要應該看全題意思是否以綜述作為主要解答方法。綜述題和簡述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第一,從答案內容來看,簡述題只要求敘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集中;綜述題則要求敘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分散。第二,從解答方法來看,簡述題主要概括敘述,而且采用的是“詳細概括法”,綜述題雖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綜合。第三,由上述兩點就決定了簡述題屬于普通題或“基礎題”,而綜述題屬于綜合題或“提高題”。概述就是概括敘述的意思。概述和綜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敘述。如“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
(來源: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pF5hN06t-ULlFf02-pXxBPUuGLH8kmWprWj59K9XHEgxSw-HAFqxvUWISU57CmQCQAcAFAVgOibJnjBtghgKM-k8W7pbI_wcADP6bTCxD_)
(適用于高中及以上知識基礎)
歷史答題模板必備術語
歷史答題模板必備術語,很多人對歷史都非常的感興趣,歷史也是我們的一個科目,時要考試的科目,那么大家知道答題的時候該要怎么答題嗎,還不知道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看歷史答題模板必備術語吧。
歷史答題模板必備術語1
1、歷史背景、原因、條件、目的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么歷史情況下發(fā)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 如新航路開創(chuàng)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為什么”,即必要性,條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條件的使用范疇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特征與特點、性質與實質
特征與特點
特征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非凡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假設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征,就應該把同類事不 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例如: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征,其一是在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把握革命的領袖權(這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其二是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也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
再如: 黃巢起義的特征就是流動作戰(zhàn),沒有建立穩(wěn)定的根據地。
性質、實質
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征,看它的特點,看它的實質。 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誕生悄凱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如果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于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么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zhàn)役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zhàn)役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假設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狀為出發(fā)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斗爭綱領中提倡什么,駁斥什么,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如:俄國1861年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就其實質而言,實際是對農民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有時候性質和實質會合二為一,如“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集團,無論其性質還是其實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不過,性質偏悔運螞重于軍事侵略,實質偏重于帝國主義。
3、經過與內容
經過所謂經過,就是指經歷、過程。一個歷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經過一般至少包括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三個部分。如:“五四”運動的經過怎樣?就要答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發(fā)展和結局(取得初步勝利)三部分內容。
歷史答題模板必備術語2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1、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碧埋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
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
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養(yǎng)如何。
2、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 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征是比較的范疇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請求與課本見識的關系,然后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3、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
假設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征、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
假設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判等方面確定。
4、比較項確乎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屬于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判等要素。
屬于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
屬于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
屬于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判等因素。
屬于歷史革命的見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袖、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屬于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見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5、分析、評判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確乎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
三是上層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掩護與激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fā)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
五是看社會環(huán)境因素,國家是否統(tǒng)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6、分析經濟特點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 分析經濟特點要注意三點:
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點;
其二,分析其特點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其三,揭示特點語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7、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 歸納和概括歷史見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
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呈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紛雜到簡約、由混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guī)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高中歷史答題術語萬能模板
高中歷史答題術語萬能模板,高考是每個人的一個轉折點,歷史在高考中占的分量也是很重要的,那歷史考試怎么答題才能拿高分呢,其實這是有技巧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高中歷史答題術語萬能模板。
高中歷史答題術語萬能模板1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么歷史情況下發(fā)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
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
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為什么”,即必要性,條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高考歷史答題模板必備術語大全:歷史條件、原因答題萬能句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fā)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huán)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tài)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tài)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fā)汪兆渣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fā)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fā)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qū)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高中歷史答題術語萬能模板2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后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于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于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于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于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于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于歷史革命結猜備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fā)展的反困悄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五是看社會環(huán)境因素,國家是否統(tǒng)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征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征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征語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guī)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tǒng)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么”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么,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chuàng)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fā)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fā)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愿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tǒng)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1、情況、狀況
情況和狀況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試述1929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狀況一題就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情況、特點和影響。它們的差異在于情況偏重于動態(tài),狀況偏重于靜態(tài)。因此在題目問情況的時候就要著重答事情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2、簡述、綜述、概述
簡述就是簡要敘述的意思。但是歷史問答題的題目中如果出現了簡述二字,就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簡單敘述題,如簡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二是復合簡述題,如簡述明清兩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措施及影響三是綜合敘述題。如簡述中國古代在醫(yī)藥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綜述就是綜合敘述。歷史問答題中如果含有綜述二字,就肯定屬于綜述題。然而,在歷史問答題中,綜述題直接用綜述作提示語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簡述作提示語,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語。所以,判斷一道問答題是不是綜合題,主要應該看全題意思是否以綜述作為主要解答方法。綜述題和簡述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第一,從答案內容來看,簡述題只要求敘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集中;綜述題則要求敘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分散。第二,從解答方法來看,簡述題主要概括敘述,而且采用的是詳細概括法,綜述題雖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綜合。第三,由上述兩點就決定了簡述題屬于普通題或基礎題,而綜述題屬于綜合題或提高題。
概述就是概括敘述的意思。概述和綜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敘述。如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
3、評述、評價、評論
評述就是評論性敘述。
評價就是評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包括正與誤、得與失、優(yōu)與劣、好與壞等),特指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
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和評價。三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評述偏重于敘述,評價(評價)偏重于結論。高考中的評論(蔽賀評價)題,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關鍵是要準確而又深刻,精煉而又恰當。在問答題中常用評述作提示語。例如,評述羅斯福新政。如評價反法西斯聯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作用和評論顧炎武八股之害的觀點等。評價和評論歷史問題有一套專門的方法,不贅。
4、聯系、結合
例,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試野并戚結合19世紀50、60年代歐洲大陸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質聯系、結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說是與之發(fā)生關系,實際上則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據,用以說明或論證或闡述后面的問題。也就是說,題中要求聯系(結合)的內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問題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當然要簡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應放在后面的問題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政治的演變。此題要求答出英國在700年間的經濟、階級關系、議會、政黨政治四個方面的變化,但前兩個方面是次要的,后兩個方面是主要的;同時后者以前者為背景、依據,兩者有密切聯系,而不是毫無關系。因此,此題答題內容雖包括四個方面,但不能分別將四個方面的史實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須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先述前兩個方面的情況,后述后兩個方面的情況,才符合題目要求。
5、說明、表明
說明,表明的含義也相似,就是說從什么材料得出結合論(這個意義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歷史第22、24、30、32題);此外,說明還含有分析、闡述之意(這個意義多用于問答題,如概括說明這些局部戰(zhàn)爭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1994年高考歷史第43題最后一問(恩格斯)對原先的結論進行修正,說明了什么?就相當于說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的意思。
6、體現、反映
體現反映主要說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層的;不是現象,而是本質。
如,下列19世紀中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體現了資本主義歷史潮流的有此題的含義可這樣理解:資本主義歷史潮流這個實質,通過美國內戰(zhàn)、日本明治維新等史實來體現。
又如,試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民族關系既有戰(zhàn)亂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這一現象,通過劉迎的詩反映出來了。這樣的答案,要轉幾道彎才能組織現來(不是直接能夠得頌陵現結論的),考生如不能領會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題者意圖的答案?
7、指出、舉出
指出直接說出某個(或某此)史實或結論;而舉出(列舉)則為舉列性質,如不限定,一般應全部列出(史實或結論)。如,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此題只要簡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舉兩個例子就行了。但當年有的考生卻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闡述一遍,最終卻未能歸納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就是因為沒掌握解題要領,尤其是沒搞清楚題目要求的緣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總體上或主體而言。
根本則是指根源、實質和內部、深層而言。以原因為例,基本原因可以說是幾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節(jié)性的原因可以不計),而根本原則則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層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歷史第14題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選a項金融貴族的統(tǒng)治阻礙了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如果選基本原因,則還要加上b項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了人民強烈憤怒和c項革命前的農業(yè)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度惡化這兩點。
9、主要、簡要
主要是指幾者中最重要的;簡要即簡明扼要,是要精煉而準確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來。關鍵在于抓住主要之點,否則是簡而不要;如果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則又不成其為主要,而是龐雜了。
如:分別指出30年代發(fā)生在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戰(zhàn)爭的主要特點,這些國家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都有許多特點,而要求答主要特點,每個人三五句話就概括了。如此精煉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達到,教師要將其訓練到此程度,又何容易!
10、現象、表現
現象、表現俱指情況、史實而言,回答時要將其逐條羅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點來加以表述,注意條理性,切忌東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實。南朝和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經濟發(fā)展的情況。
11、是什么、什么是、為什么、怎樣
是什么是指具體的有條件的現成的東西,不得不單憑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編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什么是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當,所不同的是只不過在語句結構形式上來一個顛倒,問法明顯,回答時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二是相當于名詞解釋,著重點是需回答一個事物或詞語的定義或概念,條文性沒有第一種解釋原因那么強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維新?
為什么是詢問原因和目的。考生要憑已有的歷史知識,通過理解、分析,針對問題的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為什么說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在歷史回答題中,分析論證題常用為什么作提示語。
怎樣疑問代詞,詢問原因、性質、動作、狀況、方式或情況等。當它出現在一個疑問句子中間時,一般包括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問原因和經過;二是經過和結果,并且以前者出現的機會居多。例如,人民解放軍是怎樣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軍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原因和經過。再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怎樣?這一題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結果。
12、誰、幾
誰一般指人,而且僅指一個人。幾,一般專指問人物或事件的數目,比如,幾人(幾位)、幾件、幾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問詞,哪些是哪的復數,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專指地名,如,西漢建都在哪里?在歷史問答題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間或末尾,只用于疑問,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總數。例如,日本古代和近代進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幾相結合,出現在一個疑問句里,那就不僅要答出數目,而且還得把各個數字所代表的具體事物的名稱寫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幾個國家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道路的?這就應該答英國、美國和法國三個國家。
BCE歷碰橋史術語,即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開頭字母的縮寫螞吵坦);
1000BCE就是公悶桐元前1000年,2000BCE就是公元前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