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世界上最大的特大暴雨 有史以來最大的暴雨 中國特大暴雨歷史 歷史最大小時降雨量 中國最大的暴雨
寧夏是全國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省區之一,氣象災害種類多跡侍、危害大,干旱、冰雹、霜凍、大風、沙塵暴、雷電等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頻繁發生。據舉檔統計,1985年至2005年寧夏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中,氣正州亂象災害占80%以上,造成的直接損失約占全區GDP的1.9%至6.5%,由其引發的生態、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間接損失難以估量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1、地理位置
銀川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與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為鄰;南與同心縣、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總面積9491.0平方公里。200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94.96平方公里,市區公用設施敷設范圍110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銀川市區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海拔在1 010米~1 150米之間,地面坡度為2‰左右,土層較厚。銀川西部的賀蘭山為石質中高山,呈北偏東走向。全長約150公里,寬20公里~30公里。最高峰海拔3 556米,是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銀川的天然屏障。賀蘭山在銀川市境內近70公里,面積5.88萬公頃,山高坡陡,氣勢雄偉。
3、土壤水系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干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和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銀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里,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干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鍵森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條,長數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4、湖泊濕地
銀川歷史上由于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占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較著名的有鳴翠湖、閱海、鶴泉湖、寶湖、西湖等。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
5、自然資源
銀川地區山川兼備,地貌類型多樣,受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影響,形成了多種類動植物資源。銀川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自然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重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銀川境內天然湖泊眾多,自然水面數萬公頃,水質良好,水域內水草茂盛,具備發展水產養殖的優越條件。賀蘭山區是銀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資源。總面積2.67萬公頃,有天然次生林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8%。林種主要有云杉、氏游油松、山楊等喬木,還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獐子、馬鹿、藍馬雞、青羊、狐貍等32種。賀蘭殲亮銷山東麓地區,其氣候、土壤、地理條件接近甚至優于法國優質葡萄產區——波爾多地區,是世界優質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態區之一。銀川地區礦產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巖、熔劑白云巖、熔劑硅石、磷塊巖、水泥石灰巖、輝綠巖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6、氣候特點
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 800小時~3 000小時,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
2006年,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2006年總的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偏高,年降水量、年日照時數大部偏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1%,平均風速為2.3米/秒,年蒸發量小于歷年平均蒸發量,全年無霜期197天。具體情況為:
氣溫 2006年,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年平均氣溫在10.1℃~11.0℃之間,較常年偏高1.2℃~2.1℃。其中,銀川市區、永寧縣全年均偏高,賀蘭縣、靈武市除9月份分別偏低0.6℃、0.3℃外,其余月份氣溫均偏高。3月10日~12日、4月10日~12日,銀川市出現二次寒潮天氣過程,全市過程降溫均在12℃以上。其中4月12日最低氣溫-3℃~-5℃。6月16日~19日,銀川市出現干熱風天氣。其中6月16日永寧縣最高氣溫36.3℃,6月30日靈武市最高氣溫36.6℃。
降水 2006年,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年降水量在143.2毫米~195.8毫米之間。其中銀川市區較常年偏多9.5毫米;永寧、靈武、賀蘭等縣(市)分別偏少11.2毫米、37.4毫米、35.4毫米。6月28日,銀川市大部地區出現了雷雨大風天氣,最大瞬時風力達到8級至9級,局部地區出現了冰雹。7月14日~15日,銀川市出現區域性暴雨。其中銀川市區降水量達到112.5毫米,靈武市臨河鎮降水量達到130.6毫米,均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水量的最大值。
日照 2006年,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年日照時數在2 665小時~3 069小時之間,與歷年同期相比,除靈武市偏多57.6小時外,其他各區縣均偏少239.3小時~240.2小時。
【經濟發展】
銀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設置的廉縣,是銀川地區最早的縣級建置。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農城(俗稱呂城),在今銀川市東郊掌政鄉洼路村一帶,這是銀川建城之始,距今約2020年歷史。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新城,即今銀川市城區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悶中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建大夏國。1944年1月,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目前銀川市市區面積1482平方公里,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三區以及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
銀川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以黃河和明長城為界,與陶樂縣和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鄰;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接吳忠市;北連平羅縣。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銀川市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間。銀川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5℃,日溫差12~15℃,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小時,是全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銀川市行政區劃面積70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耕地總面積14.37萬公頃。黃河自南向北過境長度近百公里,境內有唐徠渠、漢延渠、秦渠、惠農渠、西干渠、東干渠六大灌溉渠系。銀川市植被以草原為主,主要樹種有楊樹、榆樹、柳樹、沙棗樹、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蓋率11.5%。賀蘭山區有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32種,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白云巖、石灰巖、陶瓷黏土、湖鹽、芒硝、石膏等,還有適于雕刻制硯的賀蘭石。
氣候狀況:2000年,銀川市總的氣候特點是平均氣溫偏高,降水量偏少,年蒸發量大于歷年年均蒸發量。除1月、6月和11月月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略偏低外,其他月份均偏高,且個別月份均偏高,且讓拆個別月份平均氣溫偏高幅度較大,尤其是12月比歷年同期偏高達3.9℃,為歷史上所罕見。月降水量1月、6月和9月偏多,其他月份均偏少,尤其是3月至5月的兩個來月的時間內,降水偏少,大風和沙塵暴、揚沙浮塵提前出現頻繁,累計分別達15天和29天,表明銀川市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全年日照時數為2759小時,最長月份為7月,日照時數為321.3小時;最短月份為1月,日照時數為175.5小時。年降水量為133.8毫米,年蒸發量為175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3%,年平均風速為2.6米/秒。春季由于氣溫偏高,終霜凍結束較早。夏季氣溫高于常年,尤其7月份出現罕見的持續高溫天氣,7月20日白天銀川市最高氣溫為38.7度,是自1961年以來,40年內所出現的最高值。秋季和冬季平均氣溫仍然偏高。全年降螞滑山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累計降水量達126.7毫米,占全年降水總量的95%。8月7日為年日降水量最大日期,降水量31.4毫米。全年無霜期181天。
銀川位于黃河沿岸,在深秋到初冬,氣溫下降,河流結冰差腔,黃櫻慶神河寧夏段出現凌汛現象,導致銀川洪澇災害發生。
一、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結冰或冰凌積成的冰壩阻塞河道,使河道不暢而引起河水上漲的現象。有時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壩,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輕則漫灘,重則決堤成災。
二、銀川位于黃河沿岸銀川平原,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脊虧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
寧夏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地表形態復雜多樣,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類型齊全,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氣候變率大。由于特殊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寧夏自古以來就經常受到氣象災害的侵襲。干旱、暴雨、大風、沙塵暴、寒潮、冰雹、雷電、大霧、霜凍、連陰雨、冰凌等氣象災害一應俱全。其中,旱災是寧夏發生頻次最高、影響范圍最廣、造成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加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干擾的日益加重,寧夏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據統計,1985-1994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達2.8億元;1995-2004年,直接經濟損失年均超過了4億元,占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9%-6.5%。
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同等強度氣象災害,經濟越發達,災害造成的絕對經濟損失就越大。資料統計顯示,1990年以后寧夏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在4億元以上,2003年以來每年達10億元以上。其中2004年、2005年寧夏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為14.8、15.3億元。
寧夏的多數自然災害都與氣象災害有密切關系,有些甚至只有出現了災害性天氣才有可能誘發。譬如大面積的強降水和洪澇,可觸發山區特定地帶的泥石流以及山體滑坡。持續的高溫干旱有可能引起嚴重的森林火災。
環境污染等也與氣象因素密切相關。氣象災害是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的生物災害發生的重要誘發因子,稻瘟病的大流行一般由低溫寡照引起,小麥蚜蟲爆發一般由高溫少雨引起等等。如果考慮到氣象災害引發的生態、環境、地質等繼發性災害,則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
干旱是寧夏發生頻率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氣象災害,民間廣泛流傳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的說法。干旱往往造成大面積農作物嚴重減產甚迅斗至絕收,嚴重的旱災不僅對農業生產影響大,而且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畝汪磨,惡化人們的生存環境。2004年秋至2005年末,寧夏中部干旱帶持續干旱,人畜飲水發生嚴重困難,給農牧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和群眾生活造成極大影響。
洪澇也是發生頻率較高的災害,雖然其影響范圍相對較小,但歷史上不乏給寧夏人民留下痛苦記憶的特大洪澇災害。1998年5月20日,寧夏賀蘭山沿線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暴雨,暴雨引發特大山洪陵攔,造成15萬人受災,9人死亡,經濟損失3.2億元。主要次生災害如1996年7月27日,彭陽縣紅河鄉黑牛溝村由于強降水引發山體滑坡,釀成死23人、傷7人、整個村莊被掩埋的慘痛悲劇。
實踐證明,只要人類掌握了包括氣象災害在內的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制定并落實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對策,就能夠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其效益是巨大的。
抵御自然災害,適應氣候變化,利用氣候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要求。讓我們大家一致行動起來,以科學的發展觀,重視和積極參與防災減災,為我們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