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日本天皇排列順序 日本天皇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光格天皇娶了孫女 日本天皇制度的演變 日本歷代年號及天皇名
從神武天皇開始的日本天皇名單如下:
1.神武天皇:660年1月1日至585年3月11日,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天皇,傳說他是天空大神的后代,也有傳說中國秦朝的煉丹師徐福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一去不返。
2.隋煬帝:從581年1月8日到549年5月10日,從綏靖日到華凱皇帝有八代人。歷毀返芹史上只有出生、登基、建宮、立皇后等記載。,但沒有成績記錄。因此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八代無史”。
3.安凝:從549年7月3日到511年12月6日,它延續(xù)了八代。據(jù)說安凝元年是前548年。
4.一德皇帝:510年2月4日至477年9月8日,八世同堂。
5.小昭:從475年1月9日到393年8月5日,它已經(jīng)有八代之久了。
6.孝安皇帝:392年1月7日至291年1月9日,八代同堂。
7.孝陵皇帝:從290年1月12日到215年2月8日,歷史上有八代。
8.孝淵天皇:214年1月14日-158年9月2日,八代之前。世念
9.華凱皇帝:從158年11月12日到1998年4月9日,歷史上有八代人。
10.敬神皇帝:1997年1月13日至30年前的12月5日,考古中第一個可以檢驗確定其實際存在的皇帝。
1.明仁天皇:29年前的1月2日——70年7月纖畢14日。
12.景興帝: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成武皇帝: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仲哀天皇:192年1月11日至200年2月6日。
15.魔法女神:201年至269年的魔法女神攝政。
16.申英皇帝: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7.仁德皇帝: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8.在職皇帝: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9.反正皇帝: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20.英吉天皇: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1.安康皇帝: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雄略皇帝: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3.清寧皇帝: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4.唐憲宗: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5.仁顯皇帝: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6.布萊特蘇皇帝:498年12月至506年12月8日的殘酷無情的皇帝。
27.繼位皇帝: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8.安賢帝: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9.宣化皇帝: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30.秦明帝:539年12月5日至571年4月,開始了崇佛廢佛之爭。
31.明達皇帝: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2.使用明日皇帝: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崇君皇帝:587年8月2日至592年11月3日,崇佛廢佛之爭結束,崇佛派獲勝,佛教地位確立。
34.山口天皇:592年12月8日至628年3月7日,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
35.舒鳴皇帝: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6.帝王:642年1月15日至645年6月14日的女皇帝。
37.孝德天皇: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645年被命名為大華年,這是日本年的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革新,任命官員制度。
38.齊明帝:655年1月3日至661年7月24日為皇帝,死于孝德天皇死后。
9.天智帝:661年7月24日至671年12月3日,建立天皇制。
40.裕仁天皇: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1.天武帝:673年2月27日至686年9月9日,加強了皇帝的中央集權制度。
42.執(zhí)政皇帝:686年9月9日至697年8月1日的女皇帝。
43.武文:從697年8月1日到707年6月15日,他命令藤原和其他人編纂大寶法,并設立了肅宗集。
44.元明帝:707年7月17日至715年9月2日的女皇帝。
45.鄭源皇帝:從715年9月2日到724年2月4日的女皇帝。
46.圣武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7.孝謙天皇:從749年7月2日到758年8月1日的女皇帝。
48.淳仁皇帝: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9.被稱為德意志皇帝: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孝謙天皇被授予榮譽。
50.裕仁天皇: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第一系天皇簡介
日本從古代起即沒有改換朝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天皇的事跡有來自傳說、神話之虞,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xiàn)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jù)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圣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統(tǒng)治者“王”或“大王”作為稱呼。我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運殲陸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tǒng)治者。
第一系天皇一覽表
序號. 在位時間(西歷). 謚 號 .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旁頃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注: 推古二年(593年)至推古三十年(622年)由圣德太子攝政。
第二系天皇簡介
孝德天皇統(tǒng)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后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fā)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并經(jīng)過天武、持統(tǒng)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yè)加以完成。之后,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改液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后經(jīng)歷了元明、元正、圣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后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tǒng)治近30年。此外,圣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后在幕后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可是,自70年后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jīng)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xù)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于天皇。
第二系天皇一覽表
序號. 在位時間(西歷). 謚 號. 年 號.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tǒng)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大寶、慶云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yǎng)老 45. 724 - 749 圣武天皇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云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延歷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天歷、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永延、永祚、正歷、長德、長保、寬弘 注: 第37代齊明女皇為第35代皇極女皇重新登基后的稱號,因此她們是同一人;同樣,第46代孝謙與第48代稱德也是同一人。
第三系天皇簡介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后,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余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里。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后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么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并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后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繼后嵯峨天皇之后,他的兩個兒子即后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tǒng)——即后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tǒng)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tǒng)。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tǒng)交替即位的“兩統(tǒng)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tǒng)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后醍醐天皇即位后,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斗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后來,由投靠后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鐮倉幕府滅亡。后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并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 建武中興”。然而,由于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采取防范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zhí)旎史馑麨檎饕拇髮④姡传@,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tǒng)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后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并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并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tǒng)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征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坂瓊曲玉和草剃劍卻在南朝大覺寺統(tǒng)手里。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并不能算是“正統(tǒng)”。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里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后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并沒有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即并沒有實行“兩統(tǒng)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tǒng)后龜山天皇的后代們發(fā)現(xiàn)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于是從后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tǒng)的嫡系后代,而大覺寺統(tǒng)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第三系天皇一覽表
序號. 在位時間(西歷). 謚 號. 年 號.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長和 68. 1016 - 1036 后一條天皇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后朱雀天皇長歷、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后冷泉天皇永承、天喜、康平、治歷 71. 1068 - 1072 后三條天皇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承保、承歷、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wèi)天皇 康治、天養(yǎng)、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后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平治、永歷、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yǎng)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后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門天皇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建歷、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后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歷、嘉禎、歷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后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后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后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后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后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后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歷、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后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后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歷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后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后圓融天皇 永和、康歷、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后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后小松天皇 應永 注: 從第96代后醍醐天皇到第99代后龜山天皇,這四代天皇是南朝天皇,居住在吉野山。但由于北朝沒有象征神權的“三神器”,因此這四代天皇仍是“正統(tǒng)”, 所以按南朝來記代。直到后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后小松天皇,后小松天皇才能算是第100代天皇。
第四系天皇簡介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后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guī)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guī)”決定年號。于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tǒng)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fā)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后,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chǎn)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zhàn)以及取得日俄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926年,大正天皇沒,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guī)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fā),日軍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發(fā)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這一系列戰(zhàn)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zhàn)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于這一系列戰(zhàn)爭的發(fā)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來。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zhàn)爭的陰影,后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第四系天皇一覽表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后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后土御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后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后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后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后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后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后西天皇 明歷、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114. 1709 - 1735 中御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歷 117. 1762 - 1770 后櫻町天皇(女) 明和 118. 1770 - 1779 后桃園天皇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大正 124. 1926 - 1989 裕仁天皇昭和 125. 1989 - (明仁天皇)平成 注: 明治元年,“一世一元制”確立,即一代天皇一個年號。 因為現(xiàn)今的日本天皇明仁在世,所以沒有謚號,不叫做“平成天皇”。
異說天皇、準天皇與自稱天皇者一覽(旁系)
日本武尊 – 十四代仲哀天皇之父。‘風土記’里記為“倭武天皇”。 神功皇后 – 十五代應神天皇之母。古時也將其列為歷代天皇之一。 菟道稚郎子 – 應神天皇皇太子。播磨國風土記記為“宇治天皇”。 市邊押磐皇子 – 十七代履中天皇皇子。二十三代顯宗天皇之父。播磨國風土記記為“市邊天皇”。 飯豐青皇女 - 履中天皇之女(也有其他說法)。二十二代清寧天皇死后,在二十三代顯宗天皇與二十四代仁賢天皇互相讓位之時,她曾代理天皇處理政務。扶桑略記等書記為“飯豐天皇”。 蘇我馬子、蘇我蝦夷、蘇我入鹿 - 大臣。邸宅被稱為“宮門”,兒子得到近似親王的地位。 圣德太子 - 日本書紀記為“豐聰耳法大王”、“法主王”。 間人皇女 – 三十六代孝德天皇的皇后、三十四代舒明天皇的皇女。三十七代齊明天皇死后,三十八代天智天皇即位之間的空檔,她似乎曾經(jīng)即位過。有說法萬葉集里“中皇命”就是指間人皇女。 道鏡法王 - 769年,以受到八幡神托宣之由而就皇位,而托宣是假的。 鹽燒王 - 天平寶字八年(764年)發(fā)生‘惠美押勝之亂’,惠美押勝擁立他當“今帝”。后來惠美押勝軍與朝廷軍交戰(zhàn)時戰(zhàn)敗,他在逃跑途中被捕,之后被斬殺。 草壁皇子 –四十代天武天皇的皇太子,四十二代文武天皇之父。即位前就病逝,被追尊為“岡宮御宇天皇”,又稱為“長岡天皇”。 舍人親王 –四十七代淳仁天皇之父。兒子即位后,追尊他為“崇道盡敬皇帝”,又簡稱為“盡敬天皇”。 施基親王 – 四十九代光仁天皇之父。兒子即位后,追尊他為“春日宮天皇”,又稱“田原天皇”。 早良親王 – 五十代桓武天皇之弟,后被廢太子(785年沒)。800年,追尊他為“崇道天皇”。 平將門 - 桓武天皇五世孫。940年,以受到八幡神托宣為由而即位為“新皇”,同年戰(zhàn)敗身死。 敦明親王(小一條院) - 六十七代三條天皇皇子。1016年封為東宮,翌年即辭去東宮之位,后來受到院號宣下,得到準太上天皇的地位。 守貞親王 – 八十六代后堀河天皇之父。受封為太上法皇,稱為“后高倉院”,執(zhí)行院政。 恒良親王 – 九十六代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后醍醐逃往吉野時曾一度將皇位讓給他,但隨著南朝成立,這件事就不成立了。 懷良親王 - 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做為南朝的征西將軍,擴張勢力至九州,受到明要求取締倭寇而被冊封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 - 室町幕府三代將軍。受封為準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后不但是將軍,又被明冊封為“日本國王”。死后被封為太上天皇,不過幕府辭去了這個封賜。院號“鹿苑院”。 伏見宮貞成親王 – 一百零二代后花園天皇之父。生前得到太上天皇的尊號,院號“后崇光院”。 中興天皇 - 后南朝的初代天皇。九十九代后龜山天皇之孫,小倉宮實仁親王的皇子,名叫尊義。嘉吉三年十月即位,在吉野北山逝世。 自天王 - 后南朝的二代天皇。后龜山天皇的曾孫,中興天皇的一宮,名叫尊秀。在奧吉野川上即位。長祿元年十二月,遭到赤松家遺臣暗殺。 南天皇 - 后南朝的三代(也是最后的)天皇。后龜山天皇之孫,小倉宮實仁親王的皇子,名叫尊雅。長祿二年八月,遭赤松家遺臣斬傷,負傷后在熊野的光福寺過世。 西陣南帝 - 應仁之亂時,山名宗全支持的后南朝天皇,名熊野宮雅信王。 誠仁親王 – 一百零六代正親町天皇的東宮。即位前就過世了,追尊為太上天皇,院號“陽光院”。 閑院宮典仁親王 – 一百一十九代光格天皇之父。1884年,追尊為太上天皇,謚號“慶光天皇”。詳見尊號一件。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據(jù)說在日光輪王寺門跡時代(1868年),被奧羽越列藩同盟推戴為“東武皇帝”。 熊澤天皇 - 后龜山天皇第十九代子孫,自稱為南朝第一百一十七代天皇,名諱“尊熟”也是自稱。 長濱天皇 – 自稱是八十一代安德天皇的后代。 璽光尊 – 戰(zhàn)后自稱新天皇的人。改年號為靈壽,命令天皇與皇族、甚至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都要到他的皇居參見,之后遷都金澤,私自發(fā)行紙幣,也是某新興宗教的教祖。 三浦天皇 - 南朝長慶天皇的后代,后醍醐天皇皇子尊良親王的另一種稱呼。 橘天敬 – 自稱是一百二十二代明治天皇的私生子,自名為耀禪宮義仁與小松中宮長仁等名字。
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乃現(xiàn)今世界中唯一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天皇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征而存在,也是實際上的國家元首。
日本君主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皇后并羨旦稱二圣,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手頌皇稱號的采用。日本天皇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673年至688年前后由天武倭奴王制畢派鄭定的《飛鳥凈御原令》中。
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xiàn)天皇的稱號以后,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并用的。這種兩個稱號并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圣武、46代孝謙、50代垣武。到了近代明治元年后,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準書、宣戰(zhàn)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年以后,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
日本天皇的來歷:日本天皇(日語:にほんてんのう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念咐創(chuàng)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征。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
日本天皇的歷史: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凈御原令》。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約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間。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后宣稱“萬世一系”并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擴展資料:
關于日本天皇的古代史:
日本最早的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后裔,成為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jù)。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王朝更迭。
關于日本天皇的古近代史:
日本戰(zhàn)敗后,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議會民主制。但為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仔純純裕仁發(fā)表了“人間宣言(にんげんせんげん)”,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征。
現(xiàn)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nèi)閣總理大臣(日語:そうりだいじん)(褲彎首相),批準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準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參考資料來源:-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日文:てんのう,英文: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皇帝的稱號,為日本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當今世界上唯一使用皇帝(Emperor)稱號的無權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皇室,更是日本國家的象征。
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宣稱萬世一系。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猜耐,始終都是皇室一系。從日本神話中第一系神武天皇到現(xiàn)在的第四系明仁天皇,共125代。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的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弊兆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自鐮倉幕府建立,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直至1867年倒幕派發(fā)動“王政復古”,廢除幕府制度,天皇重新掌權。從改租橘元明治開始,天皇的權力達到巔峰。日本從此走上了向軍國主義國家進發(fā)的邪惡道路。昭和天皇在位時期指揮策劃日本相繼發(fā)動日本侵華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給亞洲各國人民以巨大深重的災難,導致了數(shù)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日本戰(zhàn)敗后,美國為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迫使昭和天皇發(fā)表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現(xiàn)代人世間的神的地位,承認天皇不再具有神性。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長久以來存在日本國民中的忠君思想。
1989年昭和天皇在東京逝世,皇太子明仁登基,成為第一百二十五代日本天皇,并同日起改元“平成”,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