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西方史學四大流派 科林伍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論述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為什么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對不對
把歷史學變為一門科學。
柯林伍德認為歷史事件會在現實世界中留下一些痕跡,歷史學家要想去證明事件的存在就要去設想當時的人物狀態,去考慮他們的思維方式。在他1939年完成的自傳中,他也提出了自己歷史哲學的三條定理:“歷史學家研究的過去不是死去的過去,而是在某種意義上仍然在現實世界中活著的過去”、“歷史知識就是歷史學家正在研究著的那些思想在他們自己心靈里的重演”和“歷史知識乃是對囊括于現今思想氛圍中的過去思想重演,現今思想通過與過去思想對照而把后者限定在另一個層次上”〔8〕。戰爭的經歷已經使他想把歷史學變為能讓人學會處理人類事務技巧的人文科學,就像自然科學能教會人們應對自然界各種情況一樣,在一定意義上,他的確成功了,不僅實現了思想者的自由,同時也對人類思想及歷史的完整做出貢獻。
三、思想根源下的內涵再認識
那么柯林伍如拆德認為怎樣才能使歷史學變為能處理人類事物的人文科學呢?面對這個問題,他一早就做出了回答,即“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事件時,必須揭示出歷史事件背后的思想。“歷史進程不同于自然進程。在陪伍歷史進程中,各個不同的階段不是相互脫離的,思想在更新時,它原有的東西并未消失,發展過程中不同的階段相互交錯”〔9〕。因此,過去不是死的,而是通過歷史學家的“重思”而活于現在。而此種“重思”之所以能夠完成,歷史學家之所以能夠“重演”過去,是因為關于過去的證據存在于現在。從這里也能看出柯林伍德也并不是一味的強調思想,對于過去物質證據也十分的重視。
而國內學者在解讀柯林伍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一命題時,總是批評它把歷史都歸結成了思想史,忽視了物質力量。這一批評其實也是有失偏頗的,羅冬陽就曾對柯林伍德進行辯護,他認為物質力量只有通過思想過程才能作用于人的行為,因此物質力量在這個意義上在柯林武德那里并沒有被忽視〔10〕。柯林武德在批判中繼承了實證主義史學傳統中的合理因素,“‘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并不意味著歷史的內容就是純粹的思想。柯林武德認識到了物渣亂棗質因素的作用,只是將這種作用置于思想的支配之下”〔11〕。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5618a8e4623828448e435061e5a39b0ee746a4b5884d82f2747f41802bde73106320223b590c89f4aaae1d477719c6269304a895662a70edecf5154c237e65efeae69f0cb8725e4a5c5a3d84322ca44050b97868b4d7064dd1ef50347e1b19838022e12ad9943728e2a60599a3441c65089e4251e7696f7ad4b3db03da1640696df22c14e05c562b36e6f3333d05bb078465743f73f22&p=8c39dc0685cc43b74ebd9b7e0e1191&newp=923fcc1486cc41ac5fa78e2d02149e231610db2151d4d4136b82c825d7331b001c3bbfb423241107d4c57c6c03ab4e5ce1fa3177300225a3dda5c91d9fb4c57479c23d&user=baidu&fm=sc&query=%BF%C6%C1%D6%CE%E9%B5%C2+%D2%BB%C7%D0%C0%FA%CA%B7%B6%BC%CA%C7%CB%BC%CF%EB%CA%B7&qid=b8d188aa0013184b&p1=10
他這句話強調了史學家在歷史解釋中的積極和耐察清主動角色,認為人們應當從當下的關切和視野出發,對昌前過去提出問題,并借助史料來復活或者重演前人思想,從而達到對過去的理解,從這沒液個角度來說,過去是由現在選擇和造就的
也同樣可以說,一切思想史都是搏叢歷史!兩者是辯證一體的,思想史由于它是人類的時間性實踐成果,因而采取了歷史的形式;而歷史,由于它被思想(文字)記載亂悔了下來,從而又是思想史。看來,歷史是本質性基陪櫻的,思想史只不過是它的重要表現形式罷了!
歷史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思想因素冊陪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歷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對于深入認識人類歷史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鬧首。
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液姿數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把一切歷史歸結為思想史的觀點,本質上是唯心史觀。
理解如下:
一切歷史都是人寫的,但凡是人寫的則必然會夾帶個人感情色彩和立場。所以做不到客觀,而是在寫史人自我思想修飾下的「戲說歷史」,也就是思想史。因此,歷史,總是要為現實服務的。
人們可以根據現有的一切,再按照自己的好惡去想象發揮,所以,現實的需求越強,人們捏造歷史的動力也就越大。“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歷史學家心靈中敏笑重演過去的思想。”——科林伍德《歷史的觀念》。
科林伍德有一個基本信念,即人如果要徹底地認識某種事物,那么也必須對作為認識主體的自己的“認識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識”有所認識,否則獲得的認識就是不完備的。
而這種認識不可能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取得,因為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外部的”自然事實,不具有思想,只需通過觀察和實驗總結規律;而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行為,人類的行為是“外部的”行動與“內部的”思想的統一體,因此歷史研究必須深入了解歷史人物“內部的”思想。
即在“歷史學家心靈中重演過去的思想“,并將歷史人物沒有明確表達的思想通過“構造”的方法補全,從中獲取對人類思想的認識,告訴我們人已經做過什么,人是什么,這就是歷史研究的目的和使命。因此,“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研究心橋基含靈的正確道路則是要靠歷史學的方法”。
通過這些論證,科林伍德將鋒態歷史科學提升到了與自然科學平起平坐的地位,并引發了學界關注點由歷史本體論向歷史認識論的轉變。歷史書寫者本人的主觀因素對歷史記錄的影響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