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歷史?景德鎮瓷器 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那么,瓷器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原始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于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并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
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于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并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
柴窯是后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拍拆簡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并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里青、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里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
瓷器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虧派瓷器。
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祥空姿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擴展資料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
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準了。
東漢之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紹興、余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窯御行敬址位于介福鄉紫美村,是目前已知的全國最早的燒制原始瓷的窯帶碼址,經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所測年代序列基本與窯爐疊壓打破關系相吻合,均位于公元前14世紀末至公元前18世紀中期,即相當于中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700年—1400年,距今3400年—3700年。它的發現將中國燒制原始瓷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并獲評201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后續的調查中,在與苦寨坑距離約1000米的坑刀山原始青瓷窯址出土的標本器形比苦寨坑遺址的更大,在年代上有可能是苦寨坑遺址的延續,其重要性不亞于苦寨坑夏商遺址鎮慎的發現。
一、瓷器的定義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當今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
二、起源和朝代
中國歷來有三大瓷都的說法,分別是江西景德鎮、福建泉州市德化縣、湖南醴陵市。景德鎮:景德鎮自不必說,藝術陶瓷,品種繁多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以工藝瓷聞名天下,青花、釉里紅、粉彩、斗彩等皆為上品,一度是中國對外國元首的贈品。
德化:宋元時期曾隨著泉州刺桐港的繁榮而暢銷海外,《南海一號》打撈出來的陶察稿斗瓷很多產自德化。德化白瓷一直獲得了國內外的崇高評價,享有“中國白”的盛譽,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備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明代建白瓷器敗磨,稱為“東方藝術的明珠”。
醴陵市: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醴陵釉下五彩瓷1915年和國酒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金敬者質獎章,近代醴陵瓷器作為人民大會堂裝用瓷器而被稱為“國瓷”。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棗談螞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準了。
東漢之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紹興、余杭、吳興等地也都侍拍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以上就是瓷器歷史的全部內容,8000-10000年。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樸實的彩陶和黑陶。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