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吳哥窟邪門事件 吳哥窟為什么沒有歷史記載 吳哥窟感覺有點恐怖 吳哥窟的背后的故事 吳哥窟的歷史與秘密
在公元9世紀之前,柬埔寨地區居于爪哇國的統治之下。公元9世紀初,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二世統一了柬埔寨地區,自封為“神王”,這一政教合一的傳統延續了近千年,西哈努克國王是柬埔寨最后一位“神王”。阇耶跋摩二世先將都城建于荔枝山,后來又遷到洞里薩湖北邊,也就是現今的羅洛士群一帶乎喊。阇耶跋摩二世是一位虔誠的婆羅門教徒,他的信仰自然影響了整個高棉王國。
9世紀中后期,因陀羅跋摩一世即位后,建造了當地第一座寺廟——神牛寺,以寺前臥有神牛得名。稍后建造的巴公寺供奉濕婆神,是當時高棉的國寺,也是當地第一座山型寺廟。公元9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國王開始全力建設新首都耶輸陀羅補羅,亦即現今的通王城。他下令建造規模空前的水利工程東池,并在巴肯山上建造新的國寺巴肯寺。967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的一位朝臣在吳哥東北方興建了女王宮,用以供奉濕婆神。女王宮以稀有的紅色砂巖雕刻精致浮雕,被認為是吳哥雕刻藝術最高水平作品。
此后的一百年間是吳哥寺廟建筑的高峰時期,其代表是11世紀中期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造的國寺巴方寺,同樣的敬獻給濕婆神。此時東池已經逐漸干涸,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在都城西側開挖西池以替代。1113年至1150年間,蘇耶跋摩二世建造了吳哥地區最重要、也是最宏偉的寺廟:吳哥寺。這座寺廟座東面西,四周以壕溝模擬咸海,高峻的三層模擬須彌山,墻面上雕刻著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的生活場景。它是高棉古典藝術的代表作。
鼎盛
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后,吳哥王國內亂外敵,戰火不斷,都城遭到很大的破壞。阇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為王。他在位的三十余年間,吳哥王國達到極盛時期。他重建了通王城,修建了高大堅固的城墻和寬闊的護城河。城中的巴戎寺是吳哥古跡的另一杰出代表,以阇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四面佛即所謂“高棉的微笑”。寺廟墻上的迅備浮雕展示了大量普通市民生活場景,這是與吳哥寺浮雕的顯著不同。更重要的是,因為阇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高棉王國的信仰從此轉變,兩種宗教信仰融合與交替的過程如同年輪一樣在寺廟的建筑上被記錄下來。如塔布蘢寺、塔遜等。
衰落
中國元代人周達觀于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前往真臘(即高棉,當時高棉在位的是因陀羅跋摩三世王),返國后以游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文中記錄了當時吳哥的城池建筑及市民生活,事無巨細,描述如見。特別是國王出行時儀仗輝煌、前呼后擁的奢華景象,令人對王國的強盛印象深刻。但事實上,此時的高棉王國已經開始衰落。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水患頻繁,稻米歉收,王權削弱,國畝頃毀力已經大不如前。1431年,高棉在與暹羅的戰爭中失敗,陷落軍隊占領并摧毀了吳哥地區,王室被迫遷都金邊。這一地區除吳哥寺外完全廢棄。
重見天日
1860年1月,法國人亨利?穆奧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跡,引起世界關注。世界各地的學者紛紛慕名而來,當然其中也不乏搶盜文物的冒險家。吳哥古跡在被重新發現后面臨又一次的浩劫。柬埔寨王國獨立后,雖然持續對古跡進行維護,但時局動亂,破壞和盜竊不絕。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修繕團隊開始進駐吳哥窟進行大規模的保護與修復,至今仍在繼續。
傳說
印度教的三大史詩之一的神話故事,可以在大吳哥的四個城門、小吳哥回廊的壁雕等地發現。
傳說中,長生不死的甘露埋藏在須彌山
(Mountain Meru) 的乳海 (Ocean of Milk) 底下。
阿修羅、神仙、毗濕奴神 (印度教的保護神)
合力把乳海攪乾,以取得這長生不死的甘露。
毗濕奴神化成靈龜、頂著須彌山當作支點,阿修羅和神仙分別列隊,拉著五頭巨蛇(Naga)。九十二個阿修羅拉著巨蛇的頭,八十八個神仙拉著巨蛇的尾;巨蛇的身體是翻騰乳海的巨纜。阿修羅有圓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頭盔;神仙則是杏眼、戴圓錐型的頭飾。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騰乳海,旁邊還有猴神哈紐曼在協助。翻騰了千年后,乳海攪乾了,因為磨擦產生的高熱使水沸騰,魚、蝦、鱷魚紛紛死亡。(浮雕中以斷成一半象征死亡的水族)
乳海翻騰令巨蛇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神
(創造之神) 要求濕婆神 (破壞之神) 吞下毒液以保護眾神。
甘露先在阿修羅的那邊涌現,阿修羅正要飲用時,天空突然出現許多飛天小仙女
(Apsara)。飛天小仙女有著曼妙的姿態、各種不同的發飾、手拿花朵或法器、上半身上空、戴著臂飾及項鏈、下身穿著有飾帶的長裙、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大吳哥及小吳哥的浮雕)阿修羅們看得呆了。渾然忘了長生不死的甘露。
三頭白象也在乳海中浮現,后來成為因陀羅神 (Indra)
的坐騎。(斗象臺及女皇宮的浮雕)
神仙們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甘露一一服下。其中一個阿修羅眼看甘露要被神仙喝完了,化身為神仙,也排隊喝了一口甘露。甘露還沒喝到這個化身為神仙的阿修羅的肚子中、還只在喉嚨時,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來這個神仙是冒牌的,立刻砍下他的頭。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馬上死去了,但頭部已經喝到了長生不死的甘露所以并沒有死去。這個頭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報告,害他功虧一簣,于是恨之入骨,追著日神及月神,偶爾把他們吞進喉嚨中,但是因為阿修羅的喉嚨已經被砍斷了,所以吞進去的日月神還是會跑出來。這就是日蝕和月蝕的原因。(小吳哥的浮雕)
吳哥窟的歷史和傳說如下:
吳哥城,建于公元12世紀,吳哥城以及吳哥城中的巴戎寺是佛教的建筑,那些微笑的臉一般都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而菩薩面部的四面朝向也比較符合佛教中”觀世間一切疾苦之音“的教義比較吻合。
吳哥寺是奉獻給印度教神靈毗瑟拿的,它既是一所寺廟又是蘇利耶跋摩一世的陵墓。柬埔寨的高棉統治者在公元10-13世紀統治著一個相當巨大的王國。他們自認為是毗瑟拿在塵世的化身。吳哥寺猶如天堂的宮殿。國王的靈魂在這兒神游。
9世紀中后期,因陀羅跋摩一世即位后,建造了當地第一座寺廟——神牛寺,以寺前臥有神牛得名。稍后建造的巴公寺供奉濕婆神,是當時高棉的國寺,也是當地第一座山型寺廟。967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的一位朝臣在吳哥東北方仔宴興建了女王宮,用以供奉濕婆神。女王宮以稀有的紅色砂巖雕刻精致浮雕,被認為是吳哥雕刻藝術最高水平作品。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念雀銀“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
參考來源于百歲消度百科。
柬埔寨的高棉統圓坦治者在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統治著一個相當巨大的王國。吳哥窟最著名的是它的小吳橘歷桐哥和大吳哥的巴戎寺。
從開始建算來距今有1200年歷史,從消亡算距今有800~900的歷史爛旅。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
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
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
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印度文化與宗教,對吳哥王朝有深遠的影響,而高棉人也有豐富的文化傳統。
印度文化與高棉文化融合,造就了富有特色的高棉藝術。
高棉的神王信仰,起源于吳哥王朝的開國國王阇耶跋摩二世,他在庫楞山之巔,自立為“山帝”之后,更仿照爪哇國習俗,樹立“神”“王”合一的神王信仰;他宣稱,印度教創造與毀滅之神濕婆,授他肉身以神性,國王的靈魂,附身于濕婆的化身林伽,名為Devaraja,即“神王”。
他創造了吳哥建筑的新形式:象征須彌山的廟山,供奉神王,儼然成為吳哥王朝現世和神界的主宰。
此后吳哥王朝歷代的君主都繼承這廟山傳統。
都在各自的國都致力于建造神圣的太廟,供奉伏橘濕婆的化身林伽神王。
在世的國王,是萬眾信奉的國神;國家的興旺與神王合一休戚相關,國廟成為神王合一的關鍵,在國都中央的廟山之巔,國王以神身與神界溝通;國王死后,太廟成為他葬身的王陵,他的繼承者再另立新的國啟搜廟。
然而,只有實力雄厚的高棉國王才有能力修建國廟,在位不長或因內亂的國王,就無力修建神王廟作為自己的陵墓。
十二世紀初蘇利耶跋摩二世改奉毗濕奴,建立宏偉的國廟吳哥窟,供奉毗濕奴的肉身蘇利耶跋摩二世。
吳哥窟太廟的中殿,供奉著神王,象征國家的核心,代表人世間的天堂,民眾相信,神靈缺旁團附體的國王,和神靈相通。
吳哥社會各階層,都以神王為中心,為神王的榮譽而工作,正如太廟建筑,以林伽為中心一樣。
民眾相信侍奉神王是與生俱來的責任,此生如行正道,來世得投生為王,否則投胎為奴。
修建吳哥窟太廟的農民工,相信勤快的工作,可以使他們此生愉快,來世好投胎。
他死后,吳哥窟成為他的王陵,周圍布滿美麗的仙女,猶如毗濕奴的天界一般。
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歷代廟宇建筑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回廊。
吳哥窟的廟山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的組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廟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三道回廊象征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征環繞須彌山的咸海。
吳哥窟的建造時間在(1113—1150年),當時中國處在宋朝時期(960年—1279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繼位后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后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康王趙構于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后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擴展資料:
宋朝時期的歷史大事:
1、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念戚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金人要求五告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并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襪高衫和,被金人拘禁。
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2、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是發生在兩宋交替之際康王趙構為了躲避北邊異族女真人的侵略追擊,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鴻慶宮祭祀趙宋祖廟,在宮殿內即位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1127年——1279年)建立。
之后,宋高宗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定為“行在”。
參考資料來源:——建炎南渡
參考資料來源:——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吳哥窟
參考資料來源:——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