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歷史研究院大樓介紹 歷史學最新研究動態 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級別 中國歷史 歷史研究期刊
主要內容
闡明史學畝春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揭示史學與社會的關系,批判地總結史學野耐稿遺產(包括史學傳統)頌孝,為促進歷史科學的發展提供成果
史學史
研究和闡述史學本身發展的歷史的學科。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主要任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古今歷史著作,探索史學思想的源流與派別以及史學本身發展的規律,并考察歷史知識積累的過程和歷史編纂方法的演變等。史學史的研究,大體可分為世界史學史、國別史學史、斷代史學史等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最早的紀傳體史書是攔團侍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共130篇。
最早的紀傳或檔體斷代史是東漢班固的《漢書》,共100卷,分120篇。
其它:
《尚書》
《左傳》
《國語簡吵》
《戰國策》
《后漢書》
《三國志》
夏商周三代
中國文明的起源(夏鼐)
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系之演變(張光直)
諸子天人論導源(傅斯年)
共同的西周經歷(李峰)
春秋戰國時代
說儒(胡適)
春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雷海宗)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張蔭麟)
戰國軍功官僚集團的性質定位(楊師群)
秦漢時代
漢代的對外關系(余英時)
漢代農業分陵桐析(許倬云)
論輪臺詔(田余慶)
英雄與名士(賀昌群>
魏晉南北朝時代
漢魏之際封建說(節選)(何茲全)
《晉書·趙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唐長孺)
述東晉王導之功業(陳寅恪)
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沖突(繆鉞)
魏晉南北朝史學與王朝禪代(周一良)
隋唐五代時代
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內藤湖南)
唐之府兵及擴騎(岑仲勉)
唐代的科舉制度(王仲犖)
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嚴耕望)
馮道——官僚的最高典型(范文瀾)
《瘞鶴銘》之謎(卞孝萱)
宋代
論宋太祖收兵權(聶崇岐)
“黃龍痛飲”考釋(鄧廣銘)
關于北宋鄉村下戶的差役和免役錢問題(朱瑞熙)
南宋海外貿易收入及其在財政歲賦中的比率(郭正忠)
遼西夏金時代
遼代四時捺缽考五篇·四時捺缽總論(傅樂煥)
論西夏使臣的“蕃號”問題(白濱)
猛安謀克制的制定及其發展——太祖、孫握太宗時代(三上次男)
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劉浦江)
元代
蒙古答刺罕考(韓儒林)
關于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楊志玖)
耶律楚材、劉秉忠、李孟合論——蒙元時代制度轉變關頭的三位政治家(陳得芝)
元朝的統一與統合:以漢地、江南為中心(蕭啟慶)
明代
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梁啟超)
周忱的賦役改革和財政改革(伍丹戈)
個別手則汪慶工業部門中所見到的資本主義萌芽(節選)(許大齡)
東林學派的經濟思想和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節選)(洪煥椿)
明清江南市鎮的專業化分布格局(樊樹志)
清代(鴉片戰爭前)
清世宗奪嫡考實(王鐘翰)
論清代人事回避制度(韋慶遠)
“攤丁人地”的意義(郭松義)
論清代前期我國國內市場(吳承明)
論改土歸流的進步作用(張捷夫)
清代學術思想特色簡論(王俊義黃愛平)
中國歷史研究院待遇好。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中國歷史研究院公資按中國薯櫻歷史研究院院部非事業編制人員工資標準執行,并繳寬手茄納五險一金,有年終獎,員工福慎察利好。
劉浦江,中國遼金史研究第一人,1961年生于上海,籍貫重慶墊江。1979年至1983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黨校文雀培史教研部助教、講師。1988年4月至今,歷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主要專業領域為宋遼金史、中國北方民族史。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九江市修水縣義寧客家人,生于湖南長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蔣廷黻(1895.12.7-1965.10.9),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寶慶晌歷人,1911年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第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1925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在任期間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1935年受到蔣介石的賞識,棄學從政,任國民黨行政院政務處長,1945年被任命為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61年任臺灣駐美“大使”兼“駐聯合國代表”;被譽為國民黨官員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0歲。
吳晗(1909-1969),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曾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當權者殘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獄中自殺,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王永興 ,1934年至1940年就讀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文系、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40年至1943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史學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歷史系講師;1952年至1955年,任清華工農中學常務副校長;1955年宴歲搜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學院任教,曾參加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調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任教,1980年評為教授,1986年離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創建做出了重大貢獻,曾任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