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導圖 哲學三大方法論 高中政治唯物論思維導圖 歷史唯物主義思維導圖詳細 政治歷史唯物主義框架圖
馬克思主義(六)唯物史觀
一葉之界
2018-06-12
第六節唯物史觀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它們在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社會意識是社會精神生活的總和,是社會存在的總體反映,它是由各種復雜的意識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包括人們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和人辯旅們的人
俗習慣、社會心理,等等。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這是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表現。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含義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條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包括 三個基本要素: 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技能的勞動者、以生產為主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起主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結構, 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各社會集團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與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礎,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
2.二者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存在著辯證統一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集中表現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1.含義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是表示社會與其自身精神關系的哲學范疇。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芹并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兩個部分。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
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對立統一的。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統一體中, 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上層建筑起著決定作用。同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時,對經濟基礎起推動作用;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時,對經濟基礎起著阻礙作用。
四、階級和國家
1.階級的起源和實質
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嫌灶跡,但是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這種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剩余產品的出現,是階級產生的物質前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是階級產生的直接原因。階級實質上是一個經濟范疇,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
2.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國家,是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就其階級本質來說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的。這種國家包括國家本質、國家形式、國家職能等內容。國家本質,即國體,表明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國家形式,即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組成形式。國家的職能包括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兩個方面。國家的對內職能除實行階級統治外,還有組織管理社會經濟和公共事務的職能。國家對外職能主要是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
五、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1.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同時承認和肯定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兩者是辯證的統一。
唯物史觀通俗解釋
各種史觀的含義
哲學四大基本原理
唯物史觀思維導圖
對唯物史觀的看法
六大史觀的標準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
3、人名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實踐的主體。
4、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擴展資料:
歷史唯物主義特征如下:
1、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戚絕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于高凱姿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2、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孫瞎、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于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
參考資料:-歷史唯物主義
政治在高中學習中也非常中重要,有思維導大神圖會更容易理解,我整理了相關信息,來看一下!
高中政治必修1~4思維導圖匯總
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之(一)——個人
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之(二)——企業
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之(三)——國家
政治生活主體——公民和政府
政穗尺治猜仿高生活主體——人大、中國共產黨、政協
政治生活主體——民族和主權國家
文化生活 從一般到特殊之 ——文化作用
文化生活 從一般到特殊——文化發展
哲學知識板塊(一)——辯證唯物論和認識論
哲學知識板塊(二)——唯物辯證法
哲學知識板塊(三)——歷史唯物主義
《思維導圖?高中政治(第三版)》內容簡介:運用思維導圖這種思維。按知識模塊繪制思維導圖,有利于幫助使用者從整體上了歲凳姿解、把握本單元的重要概念和知識體系。用分層級的線條連接概念,可以起到提粗枯示知識重點,乎絕搭建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能快速促進知識的整合,利于知識體系的形成,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記憶效率的功效。
歷史唯物主義可分為社會歷史觀(第11課)和人生價值觀(第12課)
第11課可分為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社會歷史的主體兩部分。
社會發展的規律又可分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三個小部分。
社會歷運虧數史的主體又可分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兩個小部分。
第 12課可分為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三個部分
價值與價值觀可分為人的價值,空搭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兩個小部分。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可分為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兩個小部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可分為在勞動和貢獻旁首中創造價值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和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三個小部分。
最后再從每個小部分中找到重要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