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中國茶歷史,茶的起源和歷史

  • 歷史
  • 2023-04-29
目錄
  • 簡述中國茶葉的六個發(fā)展歷程
  • 茶葉的由來簡介50字
  • 中國茶的起源與歷史
  • 茶的起源和歷史
  • 中國茶歷史圖

  • 簡述中國茶葉的六個發(fā)展歷程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茶文拍團拍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譜、或早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xiàn)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jīng)》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襲羨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xiàn)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茶文化

    茶葉的由來簡介50字

    茶起始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

    歷史起源:茶的原產(chǎn)地是中國,慶洞傳說將茶作為飲頃賀品,發(fā)源于神農氏。上古時期神龍氏嘗百草,期間在茶樹下支鍋煮水,偶然茶葉飄落,令神龍氏煮出了清香四溢、飲用完神清氣爽的茶水。

    茶文化: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

    茶的簡介

    茶,植物學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fā)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

    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雀差派;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中國茶的起源與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jīng)無法確喊核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鄭喚掘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jīng)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

    唐.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鏈消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jīng)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fā)現(xiàn)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茶的起源和歷史

    中國茶文化少說也有4700多年歷史了。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chǎn)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歷史的回顧:

    1、說起茶的發(fā)現(xiàn),人們會想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

    后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脊喚識之士“以茶養(yǎng)謙”巳成風氣,客來敬茶已成招待的習俗。

    2、在唐代《茶經(jīng)》總結到茶葉生產(chǎn)、飲用的經(jīng)宏旁驗,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當時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集中表現(xiàn)。

    3、到了宋代,茶葉生產(chǎn)進一步發(fā)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跟隨不少文人櫻絕凱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后進一步發(fā)展為藝術,“點茶”技藝進一步規(guī)范,“斗茶”之風盛行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4、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fā)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fā)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茶館文化教育也得到發(fā)展。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歷史圖

    追溯中國茶葉的發(fā)展歷史,有人認為起源于上古神農氏,有人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

    唐代茶經(jīng)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于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jīng)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擴展資料:

    相關報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遠古時期,老百敬或姓就已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jīng)》。"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說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chǎn)茶已初具規(guī)模。

    制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鉛絕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jīng)形成了。

    春秋戰(zhàn)國后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歷史上曾發(fā)生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tǒng)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jīng)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制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jīng)濟。

    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qū)之一。其后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jù)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chǎn)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于史冊。及至晉后,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chǎn)量也有增加,不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

    唐朝一統(tǒng)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由于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葉的生產(chǎn)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峰。

    中唐以后,全國有七十多州產(chǎn)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布在現(xiàn)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qū)、兩宋的茶葉生產(chǎn),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全國茶葉產(chǎn)區(qū)又有所擴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葉產(chǎn)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葉生產(chǎn)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至元朝中期,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yè)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制茶技藝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制茶發(fā)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xiàn)代制茶工藝的發(fā)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制茶的發(fā)展,首先反映在茶葉制作技術上的進步。

    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shù)地方采用了曬青,并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后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chǎn)已相當?shù)陌l(fā)達,全中國大陸共有十六省(區(qū))。六百多個縣(市)產(chǎn)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chǎn)茶國首位,占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chǎn)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17%。

    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占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jù)數(shù)據(jù)記載,1880年,中國出亮激伍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大陸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

    參考資料:

    中國網(wǎng)中國茶的發(fā)展簡史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免费无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犯す中字 |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67194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无码|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 熟妇人妻中文a∨无码|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五月天无码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