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文言文?1、童趣(沈復)2、《論語》十則3、山市蒲松齡4、《世說新語》兩則劉義慶5、詠雪6、陳太丘與友期7、寓言四則8、智子疑鄰9、塞翁失馬 二、七年級下冊文言文 1、傷仲永王安石2、孫權勸學《資治通鑒》3、那么,七年級語文文言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教學是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方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一、歐陽修苦讀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閱讀訓練】
1、選出下列劃橫線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
A、以荻畫地以:用 B、教以書字 書:寫
C、使學為詩為:作為 D、及其稍長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多誦古人篇章。
----------------------------------------
(2)唯讀書是務。
--------------------------------------------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二、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 7
5《童趣》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翻譯: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里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云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墻凹凸的地方,或是花臺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2. 七年級所有的文言文(要帶翻譯)是人教版的
文言文《童趣》翻譯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1. 七年級語文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詩
上冊:
1、觀滄海
2、次北固山下
3、錢塘胡春行
4、西江月
5、天凈沙 秋思
6、龜雖壽
7、過故人莊
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9、泊秦淮
10、浣溪沙(晏殊的)
11、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12、如夢令
13、觀書有感
14、題破山寺后禪院
15、夜雨寄北
下冊
1、木蘭詩
2、山中雜詩
3、竹里館
4、峨眉山月歌
5、春夜洛城聞笛
6、逢入京使
7、滁州西澗
8、江南逢李龜年
9、送靈澈上人
10、約客
11、論詩
共26首,除非不算《木蘭詩》
2. 求七年級語文..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詩
七年級上古詩
龜雖壽 曹操
過故人莊 孟浩然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夜雨寄北 李商隱
泊秦淮 杜牧
晏殊《浣溪沙》 晏殊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如夢令 李清照
觀書有感 朱熹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文言文
陳太丘與友期
詠雪
《論語》十則
童趣
3.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要背誦的古文有哪些
初一上學期: 第05課:童趣 第10課:《論語》十則 第14課:秋天 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 第20課:山市 第24課:詩兩首 第25課:《世說新語》兩則 第27課:郭沫若詩兩首 要重點背誦的: 上學期:第05課:童趣 第20課:山市 1山中雜詩 2竹里館 3峨眉山月歌 4春夜洛城聞笛 5逢入京使 6滁州西澗 7江南逢李龜年 8送靈澈上人 9約客 10論詩 龜雖壽 ① 曹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篇一】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原文翻譯
核舟記原文閱讀
出處或作者: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沿襲千年的最基本的書面語言形式,記載了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1-2
(一)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徙衽(rěn):移動臥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者( ) 以( ) 從( ) 及 ( )患( )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復徙衽以從陰
3.鄭人的“拙”具體表現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4.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什么道理?
(二)眉、眼、口、鼻四者,畢(都)有神①也。一日,口為鼻曰:“爾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觀美惡,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與諸君廝②爭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那里?”(選自羅燁《醉翁談錄》)
[注釋] ① 神:靈性。
以上就是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的全部內容,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7.請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爾何能,而位居吾上? 譯文: 8.通讀全文后,你從眉、眼、口、鼻之爭中得到什么啟示?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3-4 (三)孟母三遷 鄒孟軻母,號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