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歷史教訓?戊戌變法的 教訓:一、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 戊戌變法失敗,究其原因,固然與資產階級維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凱和外國,那么,戊戌變法的歷史教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教訓是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的。啟示:變法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支持。變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對敵對勢力觸動太深。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不能依答靠它救亡圖存,只有推翻它。
戊戌變法吸取的教訓
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的。改革者要有堅定的信心,毫不妥協;改革要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改革要講究策略,減少改革阻力。
戊戌變法的啟示
中國要走資產階級的道路上絕對行不通的,歷史證明在當時的情況下,走資產階級自上而下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上有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外有帝國主義的入侵,況且維新派所以靠的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提出的變法還嚴重的影響到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中國有一句老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當災難來臨,中國人民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對,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這也正是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文化沒有間斷,完完整整的傳承下來。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
(1)維新派缺乏反帝百反封建的勇氣,只采用改良的辦法,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和袁世凱,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2)頑固派和帝國主義勢力強大,這個阻力是維新派無法克服的。
維新運動,即戊戌變法。
意義: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簡介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相關人物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家學說,并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原因以及教訓: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3.維新派依靠無實權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員及民眾的支持,帝國主義與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封建勢力強大,代表民主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薄弱,無法與其抗衡,又加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脫離群眾
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
1.
敵強我弱。
維新運動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雖有初步發展,但還極其微弱。甲
午中日戰爭之后嚴峻的民族危機,迫使他們倉促上陣,其經濟實力、理論體系、思想醞釀、
政治主張等都準備不足。而維新派所面對的封建頑固勢力卻十分強大。
2.
脫離民眾。
維新派沒有掌握政權,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發號施令,希望
通過和平的、
自上而下的改革來實現他們的理想。
原本維新派應該與會黨民眾的斗爭相結合,
以造成強大的聲勢,
迫使當權者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
但維新派卻采取了脫離人民群眾的方
針,
甚至害怕和敵視民眾。
這使維新運動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持,
其活動范圍僅局限于地主
階級開明派和知識分子圈子內。
此外,
維新派還缺乏軍隊的支持,到了大難臨頭,
他們才想
到兵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
3.
抱有幻想。
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采取改良的辦法,他們雖提出了“救
亡圖存”的響亮口號,但認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對帝國主義,只要向西方學習,
實行資本主義改革,使中國富強起來,就可免于侵略。他們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國主義
來幫助變法。這反映了維新派的妥協性。同時,維新派既不滿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
卻又與封建主義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在于一個“狂”字。晚清時期的戊戌變法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說的是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政治改良運動,歷時103天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當面對光緒帝這樣百年難得一遇的“圣君”,康有為是頂禮膜拜,百般信賴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功名未立,機會來臨的時候,怎能不放手一搏?康有為不屑于像洋務那樣搞點滴的改良,一出手便是大手筆,大氣魄。
中國的戊戌變法幾乎是幾個“君子”孤軍作戰,沒有社會基礎,社會主體力量沒有發動起來,多數民眾完全不知道變法的意義何在,更談不上支持變法。表面轟轟烈烈的維新實際上浮在空中,很快煙消云散。要想變法成功,必須要腳踏實地,不能狂妄而來。
中國則沒有這么好的教育基礎。中國當時文盲率極高,很難接受變法道理,也很難擰成一股繩。變法一轟而起,又一轟而散,猶如一潭死水投進一塊石子,激起一片漣漪,漣漪散去,一切復歸平靜。脫離群眾,應該要密切與群眾的關系。
以上就是戊戌變法的歷史教訓的全部內容,敵強我弱。維新運動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雖有初步發展,但還極其微弱。甲 午中日戰爭之后嚴峻的民族危機,迫使他們倉促上陣,其經濟實力、理論體系、思想醞釀、政治主張等都準備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