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厲的歷史名人?除了漢代被封為義陽侯的厲溫,像唐代詩人厲玄(貞觀年間官拜道州刺史),治績卓著的厲文才;后梁時的大畫家歸真;宋代被百姓稱為“歷佛子”的著名好官厲汪,以及清代學者厲鶚,可以說無一不是出類拔萃、那么,姓厲的歷史名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勵姓-歷史名人:
勵杜訥:(公元1628~1703年),字近公,一字澹園;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著名清朝大臣、書法家。
初以杜姓為生員,后恢復勵姓。 勵杜訥學問淵博,精于書法,并以書法步入仕途。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為繕寫《世祖實錄》選拔善書之士,勵杜訥參加選拔考試名列第一而被錄取。完成《世祖實錄》的繕寫后,授職福建福寧州同知,留南書房行走,食六品俸。此后一直為官。 死后特旨給全葬,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大帝駐蹕靜海,御書“文恪”二字賜其家。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贈禮部尚書,后入祀鄉賢祠,加贈太子太傅。
著有《杜喬堂集》三卷。 勵杜訥尤精楷法,以典重工致的館閣體見長,并能作擘窠大字,其行書用筆圓渾,結體疏朗,氣韻靈動,堪稱大家。 勵杜訥在朝廷選拔善書之士的考試中被錄取后,正值宮殿更換匾額,眾翰林奉敕書寫匾文,皆不如皇上意,只有勵杜訥所書被選中。他曾經剪方寸紙一百片,每片紙上寫同一個字,再將一百片紙疊放在一起,字體大小、筆畫粗細以至結構精確到分毫不差,其功力可見一斑。
勵杜訥有子勵廷儀、孫勵宗萬,皆為進士,在朝為官。
勵廷儀:(生卒年待考),字會式,一字一園,號南湖,勵杜訥之子;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
厲姓的得姓始祖是齊厲公。據古籍《風俗通》上記載,周朝時,姜太公的后代姜無忌去世,被追加封號為“厲”,史書上稱為齊厲公,齊厲公的后代,就以這個封號為姓,世代相傳。漢代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而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上記載,厲國的所在地在湖北省義陽縣縣北之厲鄉,人民以國為姓。后世的學者考證,古代厲國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隨縣北面厲山之下的厲鄉。厲氏的發源之地,正是在厲鄉。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厲姓后人尊齊厲公為厲姓的得姓始祖。
厲(lì 厲)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
源于西周,以謚號為氏。周宣王姬靜執政時,齊國君主姜無忌去世,謚號為“厲”,史稱齊厲公。齊厲公的直庶子孫以謚號為姓,遂成厲氏。
2、以封國名為姓氏
周朝時,有個諸侯國厲國(在湖北省隨縣西北厲山),春秋時,改名為隨國。原厲國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厲姓的一支。
3、孫姓改為厲姓
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追改宗室孫秀(因為孫皓所惡而奔魏)姓厲。孫秀的后代中留在江東的一支成為厲姓。
4、李姓改為厲姓
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前,唐宗室新興王李晉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事敗被誅。李隆基執政后,詔令李晉族人為厲姓,不準其恢復李氏。
厲姓的姓始祖是齊厲公。據古籍《風俗通》上記載,周朝時,姜太公的后代姜無忌去世,被追加封號為“厲”,史書上稱為齊厲公,齊厲公的后代,就以這個封號為姓,世代相傳。漢代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而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上記載,厲國的所在地在湖北省義陽縣縣北之厲鄉,人民以國為姓。后世的學者考證,古代厲國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隨縣北面厲山之下的厲鄉。厲氏的發源之地,正是在厲鄉。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厲姓后人尊齊厲公為厲姓的得姓始祖。厲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7位。
姓名,漢語詞語,人的姓氏和名字。名字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志。由于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姓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厲姓的起源與家譜,歡迎大家分享。
厲氏 分布地區
范陽郡:三國魏文帝黃初七年(226年)將涿郡改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南陽郡:秦代始置,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會的面貌。
歷史來源
厲(lì厲)姓源出
1、源于西周,以謚號為姓。周宣王姬靜執政時,齊國君主姜無忌去世,謚號為"厲",史稱齊厲公。齊厲公的直庶子孫以謚號為姓,遂成厲氏。
2、以封國名為姓氏。周朝時,有個諸侯國厲國(在湖北省隨縣西北厲山),春秋時,改名為隨國。原厲國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厲姓的一支。
3、孫姓改為厲姓。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追改宗室孫秀(因為孫皓所惡而奔魏)姓厲。孫秀的后代中留在江東的一支成為厲姓。
4、李姓改為厲姓。
問題一:厲字讀做姓的時候怎么發音沒有歷這個姓。
問題二:厲姓的來源?厲姓的姓始祖是齊厲公。據古籍《風俗通》上記載,周朝時,姜太公的后代姜無忌去世,被追加封號為“厲”,史書上稱為齊厲公,齊厲公的后代,就以這個封號為姓,世代相傳。漢代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而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上記載,厲國的所在地在湖北省義陽縣縣北之厲鄉,人民以國為姓。后世的學者考證,古代厲國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隨縣北面厲山之下的厲鄉。厲氏的發源之地,正是在厲鄉。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厲姓后人尊齊厲公為厲姓的得姓始祖。
厲(lì 厲)姓源出有四:
1、 源于西周,以謚號為姓。周宣王姬靜執政時,齊國君主姜無忌去世,謚號為厲,史稱齊厲公。齊厲公的直庶子孫以謚號為姓,遂成厲氏。
2、 以封國名為姓氏。周朝時,有個諸侯國厲國(在湖北省隨縣西北厲山),春秋時,改名為賴國。原厲國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厲姓的一支。
3、 孫姓改為厲姓。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追改宗室孫秀(因為孫皓所惡而奔晉)姓厲。孫秀的后代中留在江東的一支成為厲姓。
4、 李姓改為厲姓。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前,唐宗室新興王李晉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事敗被誅。
以上就是姓厲的歷史名人的全部內容,厲 鶚:字太鴻(1692-1752),又曾字雄飛,號樊榭,又自號花隱。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幼孤貧,至寄居沙門。性穎悟,初學為詩,便驚長老。稍長,于書無所不窺。康熙庚子舉于鄉,需次縣令將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