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發展歷史?2000年,中國第一袋利樂枕在蒙牛下線,蒙牛進入快速成長期。9月,蒙牛樹立起“為內蒙古喝彩”廣告牌,也樹立了做大草原品牌的決心。創業第二年,蒙牛就以行業領導者姿態,把目標指向行業的壯大、草原的發展,以及全體國民的身心健康。2001年, 蒙牛率先倡導將呼和浩特建設為“中國乳都”,那么,蒙牛發展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蒙牛乳業集團成立于1999年1月份,屬中外合資企業。總部設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總資產達60多億元,職工2.9萬人,乳制品生產能力達330多萬噸/年。到目前,蒙牛集團在全國15個省市區建立生產基地20多個,擁有液態奶、冰淇淋、奶品三大系列300多個品相,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榮獲“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和消費者綜合滿意度第一等榮譽稱號,產品覆蓋國內市場,并出口到蒙古、東南亞、美國塞班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他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跡”。截至2005年底,主營業務收入由0.37億元增加到108億元,年均遞增158%;年度納稅額由100萬元增加到4.87億元,年均遞增180%;凈利潤由53萬元增加到4.56億元,年均遞增208%;主要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UHT牛奶銷量全球第一,液體奶和冰淇淋銷量居全國首位;乳制品出口量全國第一。
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蒙牛在生產基地的周邊地區建立奶站3700多個,至今已累計收購鮮奶650多萬噸,為農牧民累計發放奶款120多億元,僅2005年一年就發放奶款42億多元;目前,日均收奶量達到近9000噸,位居行業第一。
1999年,蒙牛在呼和浩特一間53平米的出租房中起步。
2002年,蒙牛迎來摩根斯坦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投資機構共同注資2599萬美元,為蒙牛發展注入了活力。
2004年6月10日,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共計融資14億元,蒙牛邁開了發展的步伐。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蒙牛牽手航天事業,時至今日,已經走過15個年頭
2006年,蒙牛推出特侖蘇品牌。
2007年1月,蒙牛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伙伴,與此同時,NBA也加入到由蒙牛發起的中國牛奶普惠行動中。
2007年3月,蒙牛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官方合作伙伴,特侖蘇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專用牛奶。
2009年7月,蒙牛與中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中糧中糧集團斥資約60億收購蒙牛乳業近21%的股份, 成為蒙牛第一大戰略股東。
2012年,蒙牛與丹麥Arla Foods達成戰略合作,Arla Foods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成為蒙牛第二大戰略股東。與此同時,中丹兩國農業部牽頭成立“中丹乳品技術合作中心”,蒙牛承擔在中方的實施工作。
2013年5月,蒙牛增持中國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股份,成為現代牧業最大單一股東。
蒙牛
中國馳名商標
乳業成長起來的大型企業
其開發的產品有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及奶片等系列 100多個品種。
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集團)有限公司
1999年8月蒙牛集團成立,作為乳業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營銷手段實現了快速增長。
2002年其銷售額突破21億元,在全國乳制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一舉躍升至第4位。同年10月19日,“第五屆中國成長企業CEO峰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在大會表彰的1999-2001年度中國超速成長百強企業(非上市、非國有控股)中,蒙牛乳業以1947.31%的成長速度名列榜首。
蒙牛銷售收入從1999年的0.37億元飆升至2003年的40.7億元,后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發展速度高達323%!在中國乳制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為第2位,創造了在誕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的營銷奇跡!“蒙牛速度”,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面旗幟;
蒙牛集團總部設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盛樂經濟園區。前后四期工程占地面積 5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1萬平方米,目前擁有總資產近40億元,員工萬余人;與此同時,蒙牛生產基地在自治區境內以總部呼和浩特為軸心,向西延伸,進入包頭、巴盟等地區;向東延伸,進入興安盟、通遼等地區;向外省延伸,進入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湖北、河南、安徽、蘭州、新疆、浙江、黑龍江等地區。
韜光養晦 逆來順受 絕地反擊
獨家揭密:××公司資金扶持××品牌公司,策劃幾十家媒體惡意誹謗蒙牛。公安機關查出之后,當地政府對××公司采取三項懲罰措施:"罰款6000萬,公開道歉,下不為例。"然后征求牛根生的意見。除了"下不為例",牛根生建議不要實行另外兩項措施。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名字是"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牛根生的蒙牛一成立,得知此消息還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開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面對"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的"三無環境",沒有人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老部下們義無返顧地加入了蒙牛的團隊。在蒙牛新的管理團隊當中,牛根生只從外邊請了一個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黨委副書記盧俊,當時已經調任內蒙古證券委任處長。牛根生曾經對他的部下說過:"一切競爭要從設計時開始"。盧俊既是黨政內行,又是乳業專家,還是證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請她來的目的很明確:蒙牛一開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讓蒙牛有一個健康的開始。
剛過了8個月,1999年8月18日,"蒙牛"就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名字變為"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猛增到1398萬元,折股1398萬股,發起人是10個自然人。
1999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會免職,從此選擇了創業的歷程,同年8月成立“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的啟動資金僅僅有900萬元,通過整合內8家蒙瀕臨破產的奶企,成功盤活7.8億元資產,當年實現銷售收入3730萬元。
當蒙牛小有成就、呈現良好成長勢頭的時候,牛根生意識到在快速消費品市場依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有可能會錯失良機,作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軍國際金融市場的決定。但是對于一家民營企業,面對國內金融工具極度匱乏和嚴格的金融限制的環境下,蒙牛開始了曲折的融資之路。
2002年9月,蒙牛的發起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成立了金牛(BVI)。同日蒙牛的投資人、業務聯人系和雇員注冊成立了銀牛(BVI)。金牛和銀牛各自擁有開曼群島公司50%的股權,而毛里求斯公司是開曼群島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10月,摩根、英聯、鼎輝三家國際投資機構以認股方式向開曼群島公司注入約2597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1億),取得了90.6%的股權和49%的投票。
該筆資金經毛里求斯公司最終換取了大陸蒙牛66.7%的股權,“內蒙古蒙牛乳業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資后改制為合資企業,而開曼群島公司也從空殼演變為在中國大陸有實體業務的控股公司。
以上就是蒙牛發展歷史的全部內容,當蒙牛小有成就、呈現良好成長勢頭的時候,牛根生意識到在快速消費品市場依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有可能會錯失良機,作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軍國際金融市場的決定。但是對于一家民營企業,面對國內金融工具極度匱乏和嚴格的金融限制的環境下,蒙牛開始了曲折的融資之路。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