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臺灣從古至今的歷史 臺灣從古到今歷史 海峽兩岸交往的重要事件 提到臺灣會想到什么政史 臺灣歷史簡介50字
東臺灣革命青年團”。在該團發表的《告中國同胞書》中呼吁:“勿忘臺灣”,鬧氏畝“臺灣乃中國之臺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在這同時,臺灣各地農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后春筍,紛紛建立起來。1928年4月,在大陸的臺灣籍中國共產黨黨員和留學日本的共產主義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于上海成立了臺灣的黨組織,即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臺灣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民眾黨亦登上政治舞臺。各派政治力量急速組合。臺灣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局面。同年底“臺灣農民聯合會”領導下的會員達3萬多人。各種工潮此起彼伏,工人的階級意識迅速提高。他們把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民族的階級的利益結合起來,提出液森了“支持中國工農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鮮明的戰斗口號。
在臺灣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鼓舞下,居住在臺中濁水溪上游霧社的高山族同胞,因不堪日寇的奴役和壓迫,于1930年10月27日舉行武裝暴動。這就是震憾中外的霧社起義。他們在搗毀十幾處日寇警察分所之后,退入深山,同6000多名日本軍警激戰20余天。許多高山族婦女,為激勵丈夫殺敵而無后顧之憂,集體跳下懸崖。最后高山族同胞彈盡糧絕,起義領袖等自戕以殉。
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猛烈地沖擊著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1931年夏,日本殖民統治者對臺灣同胞開始全面大鎮壓,實行白色恐怖。無數臺灣同胞、愛國進步人士被囚人鐵牢,核行慘遭迫害。但是,臺灣人民并沒有被法西斯暴行所征服,他們繼續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根據歷史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后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臺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臺灣同胞蒙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北舉行臺灣省日軍受降儀式。會后臺灣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所屬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國主權之下。臺灣全省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祭告祖先,通宵歡飲。臺北市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環市大游行,歡呼回到祖國的懷抱,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實現民主,建設獨立、自主和富強的新中國;但是依附于美國的國民黨政府卻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內戰。它一方面大舉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解放區,一方面對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瘋狂搜刮、大肆迫害,企圖把中國重新拖回黑暗的世界。這就不能不激怒了全國人民,迫使人民起來與之進行堅決斗爭。1947年2月28日,在全國民主革命的高潮下,臺灣全省人民舉行了反對國民黨政權的武裝起義。“二·二八起義”得到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深切同情。中共中央給予熱烈支持,指出:“臺灣人民的武裝自衛乃是被迫的,是必要的,是正義的,是正確的”;宣布“解放區軍民必定以自己的奮斗來聲援你們,幫助你們。”“二·二八起義”在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下雖然失敗了,但它又一次表現了臺灣同胞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1949年10月1日,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國民黨政府,新中國宣告誕生。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臺灣維持偏安局面,使臺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于分裂狀態之中。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源謹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祖國答毀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清裂備等發生了巨大變化。
臺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褲衡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并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占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并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柜仔的紅毛城下,然后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占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占領臺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臺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占臺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臺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后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臺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芹培蘭之臺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于澎湖設安撫司。稱臺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瑯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臺灣。澎湖、胡首做臺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
公元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約開阜,臺灣之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公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飄民事件”,于時年四月向臺灣派遣“臺灣生番探險隊”三千余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叢道率領,乘坐兵艦自瑯嶠。5月18日,日本軍隊開始與臺灣當地居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7月,日本軍隊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
公元1874年,時年十月三十一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北京專約》,清政府向日本支付10兩傷亡撫恤金和40萬兩房屋修造金。時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本軍隊撤出臺灣。
公元1883年-1885年,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軍隊進攻臺灣。劉銘傳率軍予以頑強抵抗,并重創法軍。
公元1885年,時年六月,清法戰爭結束。法國軍隊撤出臺灣。
公元1885年,時年十月十二日清政府設臺灣巡撫,臺灣始成為一省。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
公元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翌年清政府戰敗求和。
公元1895年,時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省與日本。
公元1895年,時年五月二十五日。臺灣民主國建立。同年夏初,日本軍隊于臺灣北部澳底,同年秋末攻陷臺南。臺灣民主國滅亡。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臺灣南部客家軍于火燒莊一役戰敗,至此全臺陷落。史稱“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自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軍至同年11月底火燒莊戰役持續了約近6個月。臺灣軍隊戰死官兵14000名,日本軍隊戰死164名官兵,4700名官兵病死(其中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山根信成少將)。
公元1915年,臺灣發生“西來庵事件”。臺灣愛國者余清芳、羅俊、江定三人為首,舉行反日起義。
公元1945年,時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于臺北舉行日本軍隊受降儀式,正式宣布臺灣光復。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臺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臺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于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于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現今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臺塌埋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臺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信衫滑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并兼辦鹽課。明朝后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后于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滑臘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鄭成功在進軍臺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臺灣“一向屬于中國”,臺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至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并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筑材料等,使臺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臺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由于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中法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于一省,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后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于收復了臺灣。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瞎悉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后,中原的王朝與臺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臺灣、建設臺灣、保衛臺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臺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臺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臺灣的聯系。他們的臺灣之行巖神慧歷時一年,最后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后則帶著數千名臺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并非是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臺灣人,介紹了許多臺灣的情況。幾十年后,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臺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臺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粗答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臺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臺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谷,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肴,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后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臺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臺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臺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臺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余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臺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臺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并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臺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于管理,開始在臺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臺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臺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后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臺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后,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于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余人進軍臺灣。由于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臺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后,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臺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臺灣和澎湖,后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臺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于此。”從人們可以到臺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臺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臺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臺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臺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臺灣,在以后的歲月中,先后出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統一臺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后,在臺灣本土內正式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管轄,后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臺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后在臺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臺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御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臺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臺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折,建議在臺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臺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臺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臺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臺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臺灣,改設“臺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臺”改為臺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臺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么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臺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于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臺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正式下詔在臺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臺分治,臺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后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臺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臺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后,臺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臺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御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臺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臺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臺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后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臺灣對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大陸人民對臺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臺灣;臺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臺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