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歷史?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yáng)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那么,吳川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關(guān)于吳川歷史
吳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
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yáng)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shè)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zhèn),總?cè)丝?22482人(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zhèn)(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字為“土、叕旅友”兩字合為一字)、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zhèn)(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長岐、淺水拆碧槐、王村港),其中黃坡鎮(zhèn)合并了中山鎮(zhèn),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鎮(zhèn)合并了板橋鎮(zhèn)。
吳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yáng)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shè)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公元982年(太平橘賀搭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zhèn),總?cè)丝?22482人(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zhèn)(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zhèn)(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zhèn)合并了中山鎮(zhèn),塘綴圓拿拍啟鎮(zhèn)合并了板橋鎮(zhèn)。
古代政治杰出人物:陳蘭彬(1816~1895)晚清時期大臣、學(xué)者,首任中國駐美公使。
近代杰出政治人物:李漢魂(1894-1987),字伯豪,號南華,漢族,廣東吳川人。
現(xiàn)代杰出政治人讓吵物:劉華秋,1939年11月生,廣東吳川人。
國家級歷史名人:元代吳川人(生握含卒年月不詳)。
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
自由民主斗士:龐雄,(1891-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廣東吳川人。
引進(jìn)外來糧食作物第一人:林懷蘭,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梅菉鎮(zhèn)人,于明萬歷年間由越南將番薯種帶回中國。
經(jīng)濟(jì)人物:許段滑笑世勛(1921—)男,香港企業(yè)家。
祖籍廣東湛江吳川坡頭。
鑒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水交江在這昔有“小佛山”美譽(yù)的江心小島,江水倒映著吳川人忙碌的身影:多元文化交匯的小三江文明。
以昔日的江心島梅錄為代表的吳川文化,確有其獨(dú)特而耀目的一面。
傳統(tǒng)區(qū)域僅10平方公里多一點(diǎn)的梅錄,在唐朝便有“太平、龍? 、鋪腳三圩江并設(shè)”的盛況,以致“百里輪履,跨江而來”,將河床水淺處,輾為堤路,如今梅錄的橫塘路便是當(dāng)時這一盛況的見證物。
梅錄頭的古樹下,古鎮(zhèn)的祖廟修葺一新,和四大名鎮(zhèn)佛山一樣奇特的是,梅錄諸多族群共一祖廟。
當(dāng)?shù)孛裰V是這么說的:“先有康王,后有祖廟,先有祖廟,后有梅錄。”梅錄祖廟供奉的康王即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
史料對這位祖籍洛陽的中原名將大加濃墨,蔡東藩的《宋史演義》中還有著《康保裔血戰(zhàn)亡身》的回目。
與周邊縣區(qū)相比,吳川比比皆是的康王廟顯得有些獨(dú)特,康王廟,一般都集中在中原地區(qū)。
在吳川,與康王廟一樣源自中原的還有晉代太康初年王氵睿始建于博鋪村的茂山書院,這王氵睿正是劉禹錫詩中“王氵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一時收”的主角,懷文韜武略,避朝禍于博鋪,開當(dāng)?shù)亟袒?/p>
如果說,中原諸子百家予吳川人正氣、智慧、思辨,那么,古越文化給吳川帶來的是強(qiáng)悍、和納、團(tuán)結(jié)。
長岐鎮(zhèn)梧山嶺貝丘遺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先民便繁衍生息于此。
吳川市是廣東省湛江市縣級市,該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yùn)深厚,風(fēng)俗傳統(tǒng)源遠(yuǎn)流長,吳川市梅菉鎮(zhèn)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黃坡鎮(zhèn)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吳陽圓賣簡鎮(zhèn)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08年該市被廣東省授予“詩詞之鄉(xiāng)”,還被世人們譽(yù)為“粵劇之鄉(xiāng)”、“泥塑之鄉(xiāng)”、“木偶之鄉(xiāng)”,2011年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為“中國月餅之鄉(xiāng)”稱號 。
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yù)為“吳川三絕”,吳川泥塑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jìn)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lǐng)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解放后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八景一般指“吳川古八景”,如今不少景點(diǎn)已經(jīng)消失,或者僅僅留配盯下橘褲遺址。
以上就是吳川歷史的全部內(nèi)容,吳川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市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于吳川境內(nèi)始置平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