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歷史?婺源縣,隸屬于江西省上饒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介于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總面積2967平方千米。 婺源縣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那么,婺源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縣,曾隸屬安徽省。是古徽州六郡之一。婺源古鎮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我這輩子都沒夢到過惠州。惠州是越來越多人提到的一個詞。有人說它是中國的家地處深山的婺源有幸保留了古徽州的所有魅力。
請介紹下婺源風景
半畝方塘開時,滿天云影。問問那條運河,那里如此清澈,因為那里有活水的源頭。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贊美家鄉婺源的一首詩。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省管轄。古徽州六郡之一,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的故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這里民風淳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完美的明清古建筑,田園氣息,風景。這里山清水秀,松竹連綿,飛檐走角的古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隱于山邊的古樹綠林之中;或在水邊,倒映在溪池的清泉上;這里風景如畫,有梯田和云彩。四季的景色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春天和秋天。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和紅色楓葉就像一簇簇火焰。置身于這樣的風景中,會讓你感到輕松愉快。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杰地靈而聞名。縣s縱橫密,碧水清溪,怪石嶙峋,古木茶亭,廊橋驛道,與恢弘、豁達、精致融為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部的大觀山和靈巖洞群,東北部的柘陵山和十二山,中部的浮山和西部的猶大,自唐宋以來一直是旅游勝地。
婺源的確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古城。初建于唐開元2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今天帶巧人們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護城河。婺源唐開元年間建縣于清華,后來遷到弦高鎮,古稱冉城,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故里 。
這里民風純樸,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整個兒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畫,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處處都散落著難以言喻的美。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相得益彰,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做行喊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是鴻儒朱熹的故里、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學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
1、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位于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萬畝,耕地32萬畝,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絕信之稱。全縣轄16個鄉(鎮)、1個街道、1個工業園區、197個村(居)委會,人口36萬。
2、婺源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鎮市,北枕國家級旅游勝地黃山市和古徽州搭滲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銅都德興市。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知宏脊與生態旅游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2017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
3、2019年,婺源縣地區生產總值131.5億元,比2018年增長8.6%。
4、婺源縣位于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地處贛東北,東鄰浙江開化,西毗景德鎮,北枕黃山,南接德興銅礦。縣境東西長83千米,南北寬54千米,總面積2947.51千米。
婺源徽劇
徽劇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地方劇種,也是聞名全國的一個大劇種。
婺源徽劇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徽劇劇目通俗易懂,聲腔藝術雅俗共賞。
徽劇傳播地域廣泛,不僅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它地方劇種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徽劇拆穗歲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戲曲發展史研究很有價值。
婺源徽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
清乾隆年間,(老)“慶升”、“彩慶”、“同慶”、“大陽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旅睜源搭班演出。
嘉慶三年(1798年),當時為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回鄉祭祖時,將其父曹文埴創立的“華廉”戲班改為“慶升”班,并將該戲班帶回婺源曉鏞。
此后陸續有20多個徽劇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號稱“京外四大徽班”的“慶升族蔽”、“陽春”、“同慶”、“彩慶”徽班。
與此同時,婺源當地也先后組建了不少徽班,并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發展,四處巡回演出。
光緒年間,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組建“洪福林班”,演員以婺源人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鄰地區演出。
此外,“梓塢班”、“仙舞臺”、“王和福”、“新陽春”、“新鴻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帶演出、擴展。
20世紀40年代,因農村經濟衰落,婺源鄉間的徽班先后解散,徽班藝人一部分組織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務農,農閑節慶進行業余演出。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饑腔穗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爛卜鄱陽郡為饒州,后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圓胡。
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
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以上就是婺源歷史的全部內容,婺源是歷史上古徽州的一部分,因其繁榮的文學風格而被稱為東南鄒魯。讀書能讓你驕傲,種田能讓你富裕的祖訓,讓婺源人才輩出。南宋理學大師朱,中鐵之父詹天佑都是婺源人。此外,婺源還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徽商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