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三國時期死得最慘的美女 三國歷史背景簡介30字 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資料 三國的真實歷史簡介 三國的各個勢力及人物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小皇帝是毒死一個換一個(宦官給扶上去的),各地的地方官員都屯兵自居,各養幕僚,形成了很多的地方勢力。當時董卓是最大的一股勢力之一。
曹操和董卓從小原本就熟識。董卓也一直看不起曹操。好裂董卓專權時,曹操還是個有遠大抱負立志光復東漢朝堂的正面人物。但悔好是后來由于被陷害和強烈的要在亂世立足,不再受欺壓才開始了自己的友前閉創業生涯。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涌現。經過中原的一系列大戰之后,最終逐漸形成了三個相互鼎立的政權,分別是魏、蜀、吳。之后相互制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后,最終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并建立晉朝,統一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歷猜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擴展資料:
蜀漢: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肢豎型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曹魏: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纖亮晉,曹魏滅亡。
孫吳: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于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于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參考資料來源:——三國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于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
也是從漢代四百年太平時期到四百年混亂的過渡時代,也可說是魏晉南北朝大紛亂的開端。三國形成于公元220年,曹羨早丕篡漢稱魏文帝始,后歷明帝、魏齊王、高貴鄉公、元帝;蜀則歷蜀漢昭烈帝劉備及后主劉禪;吳則歷孫權 大帝、會稽王、景帝、烏程公。
三國同時并存時間約三十四年(公元229年至公元263年),但紛爭局面長達九十年之久(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相對而是歷史的進步。是有順應民心所向的統一戰爭性質。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棗派鄭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因此最終魏晉完成統一大業。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并、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余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東漢末年,由于統治者政權由于不斷更迭和動搖,以致于朝綱紊亂,政治腐敗到了極點,而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隨著“十常侍之亂”、“黨錮之獄”、“ 黃巾起事”、“ 董卓與李傕郭汜之亂”一系列的內外憂患出現,使得地方豪強勢力借機迅速增強,并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東漢統治名存實亡。一時間全國陷入內戰混亂之中。 袁紹據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 、劉備、 呂布先后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 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而劉備和孫權則分據西南和東南之地。
曹操為繼續完成其一統天下的雄心,于建安十三年(208)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后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則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后入凳頌成都。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史書一貫以公元190年“董卓之亂”為東漢結束,三國紛爭的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于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采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后,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辟,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
二、三國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后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歷史演義《三國演義》,是根據哪些歷史背景撰寫的?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回,講述的是在東漢末年天災人禍,朝廷腐敗,民不聊生,社會動蕩,四面八方的諸侯逐鹿中原,群雄并起,各顯本領,出現了游灶很多精彩的亂世英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曹操、孫權、劉備、劉表,袁術袁紹、張秀等等。
型指
《三國演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講述的是各地英雄施展本領起義的故事,在東漢末年,因為朝神租扮廷的腐敗無能黑暗統治,導致百姓民不聊生社會動蕩,統治者只為玩弄權力,并不為百姓著想,在走投無路之下,只能以下犯上趁亂起義,來反抗朝廷的統治,為自己謀取深入,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黃巾賊,是最具有威脅朝廷的人,歷史上稱他為黃巾起義。
東漢朝廷感受到了威脅,為了鎮壓這一群反對朝廷的人,也是無能為力,因為在東漢末年中央朝政并沒有很多實權,朝廷也比較動蕩,所以就讓各封地的招兵買馬圍剿黃巾賊,因此各地武裝勢力,日漸壯大然后紛紛割地自建城池。
第二個階段才是真正的“三國爭霸”。這個時候群雄基本上都在戰斗中被泯滅,只剩下魏、蜀、吳三面大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名人曹操、劉備、孫權三大家。曹操死后他的兒子曹丕迫使漢獻帝退為自己建立了魏國,而孫權和劉備也隨后建立了蜀國和吳國,這樣就正式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羅貫中先生的作品,以東漢末年國家動蕩,權分三國,百姓苦不堪言為代表寫出的巨作,折射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塑造了很多精彩的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傳承值得我們去鑒賞。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三國至晉武帝司馬炎重新統一這段歷史為故事背景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隱寬州,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傳之于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于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并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臺,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一說建安虞巧派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灶蔽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于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