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代革命歷史?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臺、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那么,成都近代革命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推介成都紅色家鄉
可以從是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是成都的紅色旅游點這一點來介紹。
成都作為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有很多紅色足跡值得我們去探訪。在成都戰役紀念館的舊柜子里,有一個人民使用過的雜志夾和望遠鏡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挺拔的墻上,字跡模糊卻在黑暗中閃閃發光的名字;在每個人的腦海里,一幕幕英勇的人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大捷、川西決戰、成都解放等都用幻燈片放映。通過文物、圖片、書籍等。陳列在博物館里,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英雄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決戰、川西決戰、成都解放。
學習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中國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紅色文化就一直在醞釀,新中國成立28年來,紅色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和內容。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激勵人們繼續奮斗的強大動力。
從2010年到2012年,成都紅色足跡包括成都戰役烈士陵園和紀念館、邛崍紅軍紀念館長征,成都烈士陵園,劍川博物館和十二橋烈士墓。
紅色景點的出現不僅有助于中國革命精神的宣傳和教育。更重要的是,給景區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應,促進了老區的發展。
以前都是各地商人,頭腦很聰明,攜汪仿但同時懂得悠閑陵襲享樂,但一旦忙起來非常認真肯干。所以今天的成都人也是既聰明又幽默,口才非常好,腦辯纖袋懂得經營任何事物,歷史文化就是這樣。
四川省成都市歷史
2018年12月12日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答信孝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清稿,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4.5 萬人(2017年)[1],GDP超13889.39 億元(2017年)[1],城鎮化率達 71.9%[1]。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我國第四大航空樞紐,內陸地區領事機構最多的地區;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有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67個,高校56所,各類人才約389萬人;世界500強企業達281家。 2018年11月,成都市入選“最具創新力的30個城市榜”,排第13名。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公元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筑城池,截至2018年,已有2385年歷史;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
人民公園里的紀念碑是四川保路運灶雀動紀念碑,四川保路運動又稱“四川燃螞保路風潮”是清末四川人民維護隱段早路權的斗爭運動。四川人民自辦鐵路,清政府迫于帝國主義的壓力,要將路權收歸,四川人民奮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軍前去鎮壓,造成武昌空虛,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義奠定了基礎。
成都,簡稱蓉,是四川省省會,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于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洼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臺、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逗坦桐;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
以上就是成都近代革命歷史的全部內容,后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后蜀”。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