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常會用到的文化常識匯總: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那么,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文言文,文學常識
書信 尺牘,信禮 第一個書: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第二個書:即書信,是bai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du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但是,中國的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
漢魏六朝的尺牘重在實用,文人多無意把其寫為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zhi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作品(參考《中國尺牘文學史》序,詹福瑞)。
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dao樣,可以抒情,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比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回源絕交書》,也可以談論文學,如曹丕的《與吳質書》,談論政治,如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還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如此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和其他文體一樣,也講究謀篇答布局、文質俱佳。
另外,尺牘不一定都用“書”字標明,如蘇軾的《與子由弟》卜念《答秦太虛》就是。
1.高考歷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比如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
這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屬于天文歷法,因為古代使用干支紀念法,當然現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對應的。
(很不幸的是現代很多小人拿此來算命欺騙老百姓)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huán)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
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論。 什么是五行 在中國古代哲學所記載,五行是宇宙萬物茄頌的基本元素,它們是金、木、水、火、土,而它們之間也存有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
文言文是相對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白話文來講的,它的特征是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考語文文言文必背知識點,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高考語文文言文必背知識點
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譯方法有哪些
高考語文文言文必背知識點
一、字音
縵回màn不霽何虹jì焚椒蘭jiāo
妃嬪媵嬙pínyìngqiáng轆轆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盡態(tài)極妍yán
鼎鐺chēng迤邐yǐlǐ錙銖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橫檻jiàn
嘔啞ōuyā參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點實詞:
1、蜀山兀,阿房出(山禿)
2、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趨向)
3、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隨著,適合)
4、盤盤焉,囷囷焉(縈繞曲折的樣子)
5、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雨或雪停止,此處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見不到蹤影)
7、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每,即全部)
8、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寵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奪、奪取)
9、奈何取之盡錙銖(古代計量單位,言極其細小)
10、使六國各愛其人(假使,表假設的連詞)
三、文言現象
1、隔離
古義:遮斷,遮蔽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
2、直走直走咸陽
古義:趨向今義:行走
3、鉤心斗角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
1.高考語文中的文化常識應該怎么準備
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常會用到的文化常識匯總: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4.“四庫”:經、史、子、集 5.《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9.“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0.“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11.“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13.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14.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15.四海:指天下、全國。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18.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19.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2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1.文學常識古代的哪一種考試相當于現在的高考
我國古代的“高考”———科舉,在某些方面和現在的高考很有異曲同工之處。
古代“高考”也“封卷” 現在高考規(guī)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 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jiān)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狈?,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后再開拆彌封。
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狈@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過,在古時封建官場腐敗的情況下,即便實行考卷彌封制度,還是有不法考官憑借辨認考生字跡作弊。
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趙恒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藉謄抄副本評卷。此種作法,把考試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每年的高考,幾乎都會傳出有低齡高分考生被重點院校破格錄取的消息。前幾年還有學校開設了“少年班”,專門網集“神童”加以重點培養(yǎng)。
然而,對“神童”實行特意培養(yǎng)并不是今人的創(chuàng)舉,大量史料說明,中國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對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視,一旦發(fā)現,就要著意加以培養(yǎng),并引為皇朝幸事。
以上就是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的全部內容,1.高考歷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比如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 這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屬于天文歷法,因為古代使用干支紀念法,當然現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