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編教材語文?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有什么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如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那么,國家統編教材語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6版。
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學科課程標準,部分省市開始進入課改實驗,使用世衫螞2001年版的教材。這一段時間,國家塌薯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教材版本很多,比如滬教版、蘇教版、粵教版、魯教版、語文出版社版等等,所以許多同學沒有見過人教版教材。2015年,教材再次修訂,語文、歷史、政治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統編,2016年開始使用新版教材,一年后又搜埋作微調,目前使用的就是2016年的修訂版教材。
一是閱讀相關文章,我推薦學習的篇章有《新教材新在哪里?》、《“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使用建議及七年級上冊教材介紹》(溫瑞敏教授撰寫)、《新教材,新在哪兒》(人民日報),這幾篇文章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新教材的調整,以及為何調整,讓我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專家們的文章,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給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值得參考借鑒。
二是把有變化的教材篇章專門挑選出來,認真閱讀,帶著期待進行閱讀。尤其是新增加的,以及以前有,舊版教材取消,本次又回歸的。這種增減的微調,才是語文教材發的展方向,更是編者的意圖。弄清楚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在課堂教學上,正確處理教材結構,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有了一個制高點,從全局的角度審視教材,用好教材。我大致看到了七年級上冊增加了篇目有《雨的四季》(劉湛秋)、《竊讀記》(林海音)、《誡子書》(諸葛亮)、《植樹的牧羊人》(讓.喬諾)、《動物笑談》(康拉德.勞倫茲)等。
三是要加大閱讀方法的指導力度,讓學生學會讀書。在王榮生教授的書籍里,我特別贊成一個觀點,不同類型的文章,必須采取不同的讀書方法。比如,客觀性比較強的說明文、科技文,主要用瀏覽的方式,提取關鍵信息即可。
部編版教材與舊版教材的不同和所釋放的考試方向
自2016年陸續更新語文教材,到2019年幾乎全國各地都使用部編版教材,杜絕了“一綱多本”的情況。新版本相較于之前使用的版本內容變化非常大,不少老師都感到新版本難度增加,呼吁家長和學生理性看待考棚盯試成績。現在我們就四川部分地區之前使用的語s版和部編版部分內容變化解析一下。
一、講讀篇目總數減少,但識字量卻有所增加。
語s版三年下冊共32篇課文,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共28篇課文。雖然篇目總數減少,但是學習的要求一點也不低。以課文《趙州橋》為例,語s版學習的生字為“趙、州、濟、設、寬、跨、史、勞、杰、歷”共10個生字,部編版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共有24個。可見部編版重視基礎,也增加了孩子們的識字量。
部編教材釋放了語文改革和考試的方向,就是重基礎、重閱讀、重理解、重運用……
過去,很多父母天天盯著孩子抄生字、抄課文、做習題,仍為這樣就可鏈腔和以拿到高分。但是現在,試題越來越靈活,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已經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了。用功用錯了方向,不但事倍功半,而且還極容易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
二、弘揚中華傳統,傳統文化篇目增加。
一、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完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學生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后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復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統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后,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云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么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不是目的。
先認字后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等于給了一個“下馬威”,不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后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后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
統編語文教材內容上的三個“加強”
統編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利用語文學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并自然地體現在整個語文教材設計之中。
這種“整體滲透”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從內容設計看,有三個“加強”。
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統編語文教材適度增加了古詩文比例,其中小學增加多一些,一年級就有古詩,小學6個年級有古詩文129篇;初中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還有許多課文是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如《紙的發明》《中國石拱橋》等,另外一些課文則贊頌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弘揚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堅忍不拔等傳統美德。
二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選文有反映老一輩革命家經歷的篇目和他們的作品,也有贊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篇目。同時,指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等紅色經典名著。
三是加強國家主權意識教育的內容。課文中有描繪祖國山川的秀美和雄壯,以美麗的景物感染學生的,也有展示中華民族精神以激勵學生的,還有講述各族人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守衛祖國海疆英雄事跡的,如《無名島》《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
新教材對于課文的選擇下了很大功夫。
以上就是國家統編教材語文的全部內容,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結構是分單元組織教學,若干個板塊的內容穿插安排在各個單元之中。小學低年級分三個板塊:一是課文,二是識字,三是漢語拼音。在目錄里很明顯就能體現出來。到了三年級,沒有識字單元,每冊有一個習作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