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學前班加減混合應用題 學前班數學減法題 幼兒園加減數學題 學前班加減法分解題 學前班連減數學題10以內
活動背景:
結合主題“我要上小敬巖信學”中孩子們互留電話的主題背景進行活動預設,通過活動中孩子集體編出的密碼,自然地引導他們學會關注同樣答案下式題與式題間的關系,理解一個答案可以對應多個式題的道理。
活動要求:
1.熟練運用10以內的加減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對應多個式題。
2.亮輪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電話號碼,愿意了解與同伴的聯絡方式。
活動準備:
1. 10以內加減式題卡,破譯電話號碼練習紙,由加減法式題組成的電話號碼卡片,紅旗、黃旗、藍旗、綠旗,記分牌。
2.開展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幼兒有了解同伴聯絡方式的愿望。
活動過程:
一、導人部分: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
師:我們小朋友就要畢業了,前幾天大家也講到過分手后聯系的方式,有寫信、寄賀卡、串門,還有打電話……今天我們就來玩一個破譯電話號碼的游戲。
(一)看式題破譯電話號碼。
老師出示由8道加減法式題組成的號碼卡,如3+3,7-4,8+1……
這個環節是幫助幼兒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
活動中:
老師從多個角度提問,如這個電話的第一個號碼是幾?“6”是第幾位號碼?最后一位是幾?
師:你們真棒!一下子就把這個電話號碼破譯出來了,你們是怎么破譯的?
幼:是用加減運算的方法破譯的。
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電話嗎?
幼:幼兒園。
師:你們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師的時候就可以打這個電話。一起告訴我’幼兒園的電話號碼是幾?
(二)心算破譯電話號碼。
1.老師出示第二個電話密碼,提出要求:在心中計算,把答案記在心里’等一會兒我們大家一起說。
2.老師出示第三個棗配電話密碼,要求破譯準確、迅速,一下子把電話密碼破譯出來。
二、學習部分:為電話號碼設置密碼并破譯。
(一)根據式題計算答案。
1.將幼兒分成紅、綠、黃、藍四個隊,每一隊有10個電話密碼’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隊的本領,破譯的電話號碼又快又準確。
2.各組交換檢查。
3.請每一組派一名代表報對方的得分數。
(二)嘗試根據答案編式題。
師;這里有三個很特別的電話號碼,等一會兒你們要用10以內的數為這些電話號碼設置密碼,電話號碼里的每一個數字都是答案。你們編的密碼要給別的組破譯,所以要編得越難越好。
——剛開始請幼兒編題時,老師提供的號碼可以是數字少但較特殊的(如1 10、119、120)o這個環節引導幼兒理解一個答案可以對應多個式題-如可以將“1 19竹編 成一組密碼:4 - 3,7 - 6,2+7.廚樣還可以編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兒分組嘗試編式題。
2.小組相互交換式題并進行破譯。
3.請你們把破譯出來的、與黑板上號碼一樣的電話號碼貼在黑板上。
20-15=5。
加法是基本的四則運算之一,它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數、量合起來,變成一個數、量的計算。表達加法的符號為加號“+”。進行加法時以加號將各項連接起來。
加法是完全一致的事物也就是同類事物的重復或累計,是數字運算的開始,不同類比如一個蘋果+一個橘子其結果只能等于二個水果就存在分類與歸類的關系。
減法是四則運算之一,從一個數中減去另一個數的運算叫做減法;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表示減法的符號是“-”,讀作減號。
減法使用的時候在兩個項之間是減號“?”,結果用等號表示。例如:2-1=1。
擴展資料:
一、加法性質:
一般來說,弊團在一個集合F上定義一個二元關系“+”,滿足:
1、交換律:對任意的a,b∈F,a+b=b+a∈F;
2、結合律:對任意的a,b,c∈F,a+ (b+c) = (a+b) +c;
3、單位元:存在一個元素 0 ∈F,滿足對任意的 a ∈F,a+ 0 = 0 +a=a;
4、逆元:對任意的a∈F,存在一個元素 -a∈F,滿足a+ (-a) = 0。
二、減法性質:
1、某數減去或加上一個數,再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得數不變.即a-b+b=a或a+b-b.
2、n個數的和減去一個數,可以從任何一個加數里減去這個數(在能擾卜山減的情況下),再同其余的加數相加,如(a+b+c)-d=(a-d)+b+c.
3、一個數減去n個數的和,可以從這個數里依次減去和里的每個加數,如a-(b+c+d)=a-b-c-d .
4、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可以從這緩中個數里減去差里的被減數(在能減的情況下),再加上差里的減數;或者先加上差里的減數,再減去差里的被減數,即a-(b-c)=a-b+c或者a-(b-c)=a+c-b.
1、1+1=
2、培團缺2-1=
3、3-1=
4、4-2=
5、2+2=
6、3+1=
7、1+3=
8、1+0=
9、或兆5-1=
10、4-2=
11、4-3=
12、配辯2-0=
13、3+0=
14、4+1=
15、0+5=
16、3+4=
20以內的加減法怎么教??這是我曾經看到的一位老師提出的困惑。反復思考多次,想找相關的資料,可思考再三,還是直接以自己對理論的理解與個人的教學經驗相結合談一下這個問題。幼兒學習加法是怎么學習的?以3+2為例,我們怎么教?其實最初是數數的方法,也就是先拿出三個,再拿出兩個,讓幼兒數一下。一年級的學生教學時也多用此法,經常使用的是小棒或手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的開發,學生可能感覺數數的方法有些笨了,是不是有些簡單的方法?妻子教幼兒園時,曾經試過,如3+2可以引導孩子把3放在心里,伸出兩個手指頭,這樣依然用的是數的方法,但這樣就可以從四開始,而不再是從一開始數。自然學習做起練習來就快多了。其實此處的方法有研究結果證明是兩個階段:一是從小數開始數,如5+6,把5放在心里,伸出6個手指頭。二是從大數開始數,如5+6,把6放在心里,伸出5個手指頭。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變化,計算的速度可是難以想像的快。如計算3+8,假如從一開始數,學生需要數11個,假如從小數開始數,學生需要數8個,假如從大數開始數,只需要數3個,計算起來那個快?這不言自明。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還有一個階段,就是拆分法。以2+4為例,學生可以想像自己的手指頭,先伸出兩個,再伸出四個,那就是2與3正好是5個,是一只后的手指頭數。還有一個,與五放在一起就是6。也許有老師認為學生用從大數數的方法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再用拆分法?我簡單介紹一下,數手指頭,這幾乎是所有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而且有相當多的實踐經驗。那我們為什么不合理利用一下?因為在數手指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幾個手指和幾個手指加在一起是五以及五個和一個是六,五個和二個是七,五個和三個是八,五個和四個是九,五個和五個是十。這些經驗與拆分法放在一起,學生自然能經歷了計算自動化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必須經過多次操作、計算以及思考這些計算間的聯系與區別,學生學習20以內的加法還會有問題嗎?也許20以內的減法我還沒有提到,可我們想過沒有:似乎我說的每一種方法都可以逆運用,特別是放在心里一個數,在計算十以內的減法時,應該特別有效。學生在學習20以內加減計算的時候基本要經過三個思維發展過程:第一個過程,借助物。比如,借助手指頭、小棒、圓片、小東西等實物數數,得到結果。第二個過程,借助圖形。比如,畫線、圓等幫助得到計算結果。第三個過程,借助符號。這個應該是抽象化的結果,看到算式,計算出結果。學生在學習20以內加減法過程中也有方法的發展。上面劉勇老師談到的就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因為熟練程度,因為借助的不再方便,表現出的自覺、自動的優化算法的過程。先是一個一個數得到總數;發展到把一個加數看成一個總數接著往下數得到最后的總數;慢慢的熟練了,會直接看到算式報出得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春轎是動態的,我們老師一定要關注到,讀懂學生在這里就非常重要。前面劉勇老師在談方法的時候,多是說老師是這么教的。如果老師沒有交,學生會怎么計慶森謹算呢?開始是一個一個的數,數大了,他會如何呢?我有個觀察,我站在一個學生后面看他計算,他有的題目計算的快,有的計算的慢,還有個別的會掰手指頭。觀察后,我和他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他告訴我的話,當時也令我吃驚也令我高興。從他告訴我的話,我發現幾種算法同時存在,而且還有老師們沒有涉及的規律的發現和運用也在其中。比如,有的題目,像2+3之類的很快寫出得數;9+3之類的用9+1+2“湊十法”譽基;8+5用的是記著大數往后數(這個他就沒有用湊十法);9+4,因為剛算過9+3=12,所以就是13(厲害!會發現規律并運用)。同樣的,還有減法計算,也是幾種算法同時存在。通過這次的觀察,我知道,雖然我們人為的把學生思維層面的發展分為幾個方面,但是,實際上,這些不同層面的思維方法是同時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而且也被學生運用于不同的場合,更需要關注的,也是學生表現的更可貴的是,學生的思維發展實際上遠遠超出我們老師的設計,學生思維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之外也存在)實際上更活躍、維、更靈活。呵呵,說到這里,好像跑題了。實際上,讀懂學生,才會很好的發揮學生中存在的學習資源,來更好的教學。比如,在問題情景中抽象出算式后,8+6,請學生自己想一想,算出結果;然后,組織交流,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就會獲得學習經驗,更會領會和學習其他同伴的想法,他們也會自覺、自動的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使自己的算法優化的。另外,口算的練習,還需一定量的控制,可以每天上課前3分鐘進行一些口算練習,可以從最開始的口算試題全涉及,到有重點的涉及一些容易出錯或相對較難的題目。可以從最開始的看著卡片口算,到聽算、心算,等等。平時的作業也可以采用多樣的方式,比如:連線、找朋友等加強練習。匆忙之中回復,想到哪里就說到那里,呵呵,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可以這樣教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也是數學的最基礎知識,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也是以后學習多位數四則計算的基礎。例如一道多位數加法,就是由若干個20以內加法組成的,能否正確、熟練計算20以內加減法,將影響以后的學習。所以《標準》對這部分內容,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除了要求正確計算外,還提出了速度的要求:在第一學段結束時,達到每分8~10題。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要比10以內加減法要復雜些,學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和我們采用的十進制計數法有關,把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轉化成10以內加減法。因此,我們要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個性差異,每個學生想出的方法會不盡相同的,這就會產生算法多樣化,由此可見,算法多樣化是獨立思考的必然結果。那么,怎樣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呢?1、首先要敢于放手,給學生探索思考的空間過去我們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先要有一些準備題,課堂教學時,在檢查復習環節作好鋪墊。如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必然要復習9+()=11這樣的內容,就是為“用加算減”打下基礎,這樣的教學,只能產生一種算法,即,11-9=?想:9加幾等于11,9加2等于11,所以11-9=2。然后進行這樣程式化千篇一律的敘述口算過程的訓練。其結果必然變成枯燥的計算操練,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因此我們首先要敢于放手,創設問題情境后,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不加任何提示和鋪墊。如新教材創設了“小白兔買鉛筆”這個擬人化的故事情境,學生面對要解決的問題,列出算式15-9后,教師應讓學生借助小棒進行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交流自己怎樣算出得數的。有的學生可能一根一根地減,得出6根。這種方法,雖然并不高效,是他經過思考想出來的,應當給予肯定。有的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把15分成10和5,10-9=1,1+5=6”。也有的學生“把9分成5和4,15-5=10,10-4=6”。也有的學生可能會用加法計算減法“9+6=15,15-9=6”。如果沒有一個小組想出這種算法,教師也不要勉強非要讓學生說出這種算法,這樣學生會挖空心思地說出很多不是思考策略多樣化的算法。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你認為需要,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介紹這種算法,供學生選擇。如果認為沒有不要,不介紹也可以,不見得書上列舉的算法,都要展示給學生。有時,學生可能出現書中沒有的算法,仍以這道題為例,學生說:“15-10=5,15-9=6”。他是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推理的,也是一種思考策略,教師也應予以肯定。2、組織交流,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代表發言,用小棒進行演示,組內人員可以進行補充。在進行全班交流時,要鼓勵小組代表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更重要的要組織其它小組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在傾聽過程中,還要反思自己的想法,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教師不要硬性規定哪一種方法最好。有些方法是分不出什么高低的,如教材中第二、三種方法,有時因題制宜,因人制宜,如11-2,一個一個地減也很快,11-9,一個一個地減就太費勁了。有的學生喜歡記住幾道題的得數,其它的題進行類推,也是可以的。如,他知道9+9=18,推出9+8=17,他知道16-8=8,推出16-7=9,16-9=7,也是一種很好的解題策略。如果有的學生老是停留在低效的一個一個減的計算上,教師可以善意地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為什么總是比別人算得慢,而且還容易算錯,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別人的方法,培養勇于反思的良好學習品質。3、尋找規律,提高計算技能要想提高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能力,除了采用多樣化的練習方式外,還可以讓學生找規律,如9加幾的題目,讓學生從小到大豎行排列,算出得數,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讓學生找一找得數個位上的數與要加的數有什么關系,學生發現“少1”,再讓學生回憶計算的過程,因為把要加的數中抽出“1”和9湊成10。又如,讓學生找一找在20以內退位減法中得數是“9”的題目有什么特點,學生列舉出下面各題:11-2=9,12-3=9,13-4=9,14-5=9,15-6=9,16-7=9,17-8=9,18-9=9。學生發現相減的兩個數個位上的數相差1。當然,這樣的規律不宜找得過多,也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1+10=
1-1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2+10=
2-1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3+10=
3-1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4+10=
4-1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5+10=
5-1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6+10=
6-1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7+10=
7-1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8+10=
8-1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9+10=
9-1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0+10=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