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定州名人故事簡短 定州現代名人名單大全 河北定州籍現代名人 河北定州著名歷史事件 河北定州杰出人物
1、李廣利
李廣利(?-前89年),中山人,西漢中期將領,外戚,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長兄,昌邑哀王劉髆的舅舅,另有一弟名李季。李夫人得寵時,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而李廣利則為貳師將軍征大宛,因遠征大宛封海西侯。李廣利數次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戰績平庸。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氂密謀推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后事發,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投降匈奴,其家族滅。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李廣利投降匈奴一年后,被殺。
2、李延年
李延年,西漢音樂家,生年不詳,前112年春天為武帝所用喊差和。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世代為倡,李延年與其妹李夫人皆出自倡門,能歌善舞,容貌喜人。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宮中的狗,后因擅長音律,故頗得武帝寵愛。
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來封為李夫人,漢武死后李夫人被追封為漢武皇后。
后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劉髆,產后不久病逝。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協律都尉”,負責管理皇宮的樂器,極得武帝幸愛,“慶返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成為漢武帝的男寵。
3、李夫人
李夫人,歷史上第一位追封的漢武帝皇后。生卒年不詳,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李季之姐。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
前112前,由平陽公主推薦給漢武帝,獲封夫人,深得漢武帝的寵幸,并為漢武帝生下兒子昌邑哀王劉髆。產后不久李夫鄭盯人病死,因其有兒子,以王太后之禮安葬。前87年,衛子夫被廢四年后,漢武帝駕崩,漢武帝沒有配偶,妾室李夫人配祭漢武帝宗廟,追加尊號為孝武皇后。
4、崔仁師
崔仁師,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武德初年考中制舉,調任管州錄事參軍。后升任右武衛錄事參軍,參與修撰梁、魏史。貞觀初年,改任殿中侍御史。貞觀十六年(642年)升任給事中。征討遼東時,任韋挺的副職主持海運事務。
因運輸的兵卒逃亡沒有奏聞獲罪,被除官為民。皇帝回朝走到中山,起用他任中書舍人、檢校刑部侍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升任中書侍郎,參與主持機要事務。后有人伏閤上訴,崔仁師沒有及時上報,皇帝大怒,把他流放到連州。永徽初年,拜授簡州刺史,去世。
5、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
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定州
李章 [唐],字子飛,一作飛卿,恐誤。排行十八。其先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德宗貞元時登進士第,曾在東平李師古幕。
崔興宗 [唐],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詩人。為王孟詩派作者之一。早年隱居終南山,與王維、盧象、裴迪等游覽賦詩,琴酒自娛。曾任右補闕,官終饒州長史。
崔液 [唐],字潤甫,號不詳,乳名海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市)人,唐代詩人、狀元。
崔績 [唐](550—618年),字祖睿,博陵(今定州)人。主要著作有《區宇圖志》、《小苑春望宮池柳色》等。七歲時就能撰寫文章。隋文帝開皇初年,秦孝王推薦他參加“射策”考試,得中第一。
趙居貞 [唐],河北定州鼓城人。擢進士第。歷吳郡太守兼江南采訪處置使,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割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
李延年 [漢],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音樂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李延年不但善歌習舞,且長于音樂創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塌滾譽,且思維活躍,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摩訶兜勒》編為28首“鼓吹新聲”,用來作為樂府儀仗之樂,是我國歷史文獻上最早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并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家。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祖團段籍中山(今定備裂州),為唐貞元年間(785~805年)進士,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御史。參與了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失敗后,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廣東連縣)刺史。
定州歷史名人有如下:
一、李廣利:(前89年),西漢中期將領,外戚,貳師將軍,后封海西侯。
二、李延年:生卒年不詳,西漢音樂家。代表作品:《佳人曲》。
三、李夫人:生卒年不詳,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漢武帝劉徹的寵妃。
四、慧光:(487年—556年),又名惠光,俗姓楊,被稱為“圣沙彌”。
五、崔仁師:生卒年不詳,武德初年應制舉,貞觀末年任中書侍郎。
六、郎士元:(生卒年不詳) ,字君胄,唐代詩人。官至郢州刺史。
七、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八、崔護:(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詩人。代表作品:《題滲判埋都城南莊》。
九、昭憲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杜氏,宋宣祖趙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生母。
十、郝浴叢螞:(1623年—1683年),號雪海,后更號復陽。清順治進士,授刑部主事,后改湖廣沖攜道御史,巡按四川。
十一、邸飛虎(1769年-1819年),又名邸允亭,字賜拜,子位村人。武狀元。
李夫人,野史中又稱李妍,中山(今河北省定縣)人,是漢武帝最為寵愛的妃子之一。她是武帝寵臣、宮延樂師李延年的妹妹,貳師將軍李廣利春兄的姊姊。
李延年擅長音律歌舞,故而頗得武帝寵幸。一日延年為武帝獻歌,歌詞稱:“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聞得此曲,極為感慨嘆息。武帝姊平陽公主便告訴武帝,歌中的佳人就是指延年的妹妹,即李夫人。李夫人隨后得武帝召見,由是深得寵幸。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祖籍中山(今定州),為唐貞元年間(785~805年)進士,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御史。參與了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失敗后,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廣東連縣)刺史。途經荊南(湖北江陵縣)時,又改授郎州(湖南常德市)司馬。后雖被召回京城,但不久又因寫了《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詩中"語涉譏諷,執政不悅",被貶到最為偏遠的播州(貴州遵義),經御史裴旁森宏度說情才改貶連州(廣東連縣),其后又陸續轉夔州(四川奉節縣)、和州(安徽和縣)刺史。唐寶歷二年(826年)奉召返回東都洛陽,任主客郎中、集賢殿學士之職。四年后裴度罷相,劉禹錫出任蘇州刺史,頗有政績,獲賜金紫服。以后轉汝州(河南臨汝)、同州(陜西下荔)刺史。因足疾返東都洛陽,改授太子賓客,不久又加檢校禮部尚書官銜。
劉禹錫的優秀作品多作于被貶的20多年間,借以寄托身世,諷喻時事,如《昏鏡詞》等。還有不少直抒胸臆和帶有濃厚民俗特點的作品,如《學阮公體》、《詠史》等。劉禹運冊錫眾多作品的基本格調是關心國家命運,堅持革新思想,保持樂觀信心,被大詩人白居易譽為詩豪。劉禹錫臨終前還作了自傳,除堅持"革新"批判保守外,還介紹了本人祖籍中山,遷居洛陽的經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定州城南三里莊還有劉禹錫所筑陋室,并有銘(即《陋室銘》)。雍正《直隸定州志》除在"鄉賢"中詳細記載劉禹錫的事績外,在軼事中還有劉禹鉺用菊苗XX菔釀換取白樂天六班茶以醒酒,劉禹錫制椿樹餛飩法及《代杜相謝表詩》等,清道光《直隸定州志》則因王叔文事敗將劉禹錫移入本州仕進。民國《定縣志》中則有劉禹錫為中山人而非彭城人的辯誤一文。
孫志遠(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1966年逝世),原名秉哲,是一位中國共產黨政治家。
孫志遠1929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期擔任過不同部隊的政治委員。曾參加西藏和平解放談判。后來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
孫志遠(1911-1966) 原名孫秉哲,又名宋耀祖、孫國鈺、孫健。
1911年10月12日生于河北定縣大王梅村。
陳超,我國知名新聞學家,祖籍河北定州,現居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李夫人,野史中又稱李妍,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是漢武帝最為寵愛的妃子之一。她是武帝寵臣、宮延樂師李延年的妹妹,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姊姊。
李延年擅長音律歌舞,故而頗得武帝寵幸。一日延年為武帝獻歌,歌詞稱:“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聞得此曲,極為感慨嘆息。武帝姊平陽公主便告訴武帝,歌中的佳人就是指延年的妹妹,即李夫人。李夫人隨后得武帝召見,由是深得寵幸。
李夫人早卒,武帝以皇后之禮安葬,后來還封其弟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武帝駕崩后,霍光揣度其意旨,為李夫人追上尊號為孝武皇后。
李夫人生一子劉髆,為昌邑哀王。其孫劉賀,襲昌邑王,只當了二十七日的皇帝。
劉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西晉詩人、音樂家和愛國將領。
宮素然 定州人 古代第一位女畫家,著作《明妃出塞圖》,該畫于清朝咸同年間流入日本,現藏于日本大阪節立美術館。畫面描繪西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單于,出塞和親跋涉塞外路上的情景。
孫志遠(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1966年逝世),原名秉哲,是一位中國共產黨政治家。
孫志遠1929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期擔任過不同部隊的政治委員。曾參加西藏和平解放談判。后來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缺蠢叢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1959年4月被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66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張寒暉(1902年—1946年),河北定州人,中共早期地下黨員。
1937年在西安創作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1946年病逝于延安。
1925年入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4年回老家組織抗日救國會,同時從事和戲劇
創作,為宣傳抗日奔走呼號。
1935年去西安,在東北軍中宣傳抗日。
1937年再度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國。
1942年任陜甘寧邊區文協秘書長,他創作的《松花江上》、《國民大生產》、《去當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區和全國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張電甲(1922.2.15——2010.3.14), 河北省定縣(定州市)北車寄村人。
1922年張電甲出生在定縣北車寄村一個貧苦的家庭,
1935年,張電甲就已經伏櫻是個熱血少年,投身到了家鄉河北定縣(今檔仿河北定州市)晏陽初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簡稱平教會,為鄉村建設運動的前身)學習。當年張寒暉還在定縣主持平民教會工作,張電甲第一次接觸了解了馬列主義,并參加了由張寒暉組織的家鄉農民運動。
1937年10月加入由呂正操將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在冀中平原上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
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部隊開往定縣,反“掃蕩”開始后,張電甲不幸在一次戰斗中英勇負傷住在當地群眾家養傷,定縣北町慘案后和冀中部隊失散。后來由于傷勢一直沒有痊愈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沒有找到部隊。便在家結婚開始了農民生活。
2010年3月14日因傷病醫治無效在北車寄去世。
楊棟梁(1916-1989)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北車寄村人。曾用名楊文聚
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
1951年6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第六十八軍第二零三師師長。
1955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六軍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
1967年8月10日至1972年6月29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省軍區司令員。
1968年1月至1972年4月任江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0年12月至1972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9年1月8日在濟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