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皇帝順序表 明朝皇帝順序列表 大明歷史皇帝順序表 清朝皇后順序列表 清朝十三位皇帝順序
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
入關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陸培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云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位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太祖: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早鄭唯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歷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清太宗:
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并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叢拿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猝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愿。
清世祖:
福臨順治 順治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是清太宗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戊時(晚七點至九點)生,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第二年甲申,正值明朝崇禎十七年正月,改元順治,順治是滿人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順治七年(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死,世祖始得親政。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他勵精圖治,宵旰靡倦。他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后因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1663年葬入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內。順治有8子、6女。
清圣祖:
玄燁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二代皇帝。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景仁宮,為表世祖順治帝第三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時年八歲,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共輔政,年號康熙。康熙六年(1667年)親政。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暗結內大臣索額圖等人智捕鰲拜,奪回大權。親政后,宣布永停圈地,準許壯丁“出旗為民”,又獎勵墾荒,益錢免糧,任用靳輔,陳潢治理黃河,規定“額外添丁,永不加賦”;設立南書房掌票擬諭旨,加強皇權;又平定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繼茂之子耿精忠長達八的三藩之亂,派兵攻入臺灣;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鞏固了國家統一;又巡行東北,兩次發起雅克薩反擊戰,沉重打擊沙俄勢力侵略,派索額圖、佟國綱赴尼布楚與沙俄談判邊境問題,行前確定黑龍江流域的廣大領土“皆我所屬之地,不可棄之于俄羅斯”的原則,簽定《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使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得到鞏固發展。他一生苦研儒學,表倡程朱理學、開博學鴻儒科,設館纂修《明史》,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同時,屢興文字獄,殘酷鎮壓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暢春園,葬于清東陵之景陵。享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廟號清圣祖。
清世宗:
胤禛雍正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禎(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在位13年,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于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么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么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雍正在位期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反擊了準葛爾部貴族的騷擾,與沙俄訂立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同時雍正大興文字獄,嚴厲鎮壓知識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強化君主專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干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為人冷峻,猜忌多疑,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清仁宗:
颙琰嘉慶
嘉慶帝颙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清宣宗:
旻寧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于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清文宗:
奕寧 咸豐
愛新覺羅·奕寧,生于1831年,死于1861年,清朝第七世皇帝。1850-1861年在位。年號咸豐,廟號文宗。為清宣宗道光的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即皇帝位,時年二十歲,第二年改元。咸豐帝在位11年,內憂外患,戰亂頻繁,幾年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最后還死在出奔逃避之中。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豐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內,卒年31歲,葬入清東陵的定陵。有子女3人,子2人,女1人。是清朝有子女皇帝中最少者。
清穆宗:
載淳 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年)清朝第八代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號同治。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群臣忙著治理喪事,同時也為新登極的六歲皇帝操辦政務,改元的年號為“祺祥”。遵照文宗遺命由八大臣輔政,兩太后是不干予朝政的。權欲熏心的慈禧發動了一場宮延內部的奪權斗爭。咸豐十一年九月肅順等人扶文宗梓宮回京,兩太后挾小皇帝另程返京。慈禧一行先抵率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八大臣拿獲,以“圖謀不軌”之罪,斬首的斬首,賜死的賜死,革職的革職,廢除了“祺祥”年號,十月九日載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兩太后同時治理天下之意,兩太后破祖制,實行垂簾聽政,真正執掌國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親政兩年,終年十九歲,是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葬于清東陵惠陵。
同治帝無子女,而后光緒、宣統二帝均無后代,數十年間宮中不聞兒啼,世名稱為“宮荒”、“國統三絕”。講求迷信的遺老遺少無不感嘆大清氣運將盡、天數兆定。
清德宗:
載恬 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后,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清遜帝:
溥儀 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1906一1967),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氏。1908年登位,年號宣統。辛亥革命爆發后,子1912年2月退位。1924年,廢除皇帝稱號,出宮。1934年在侵華日軍策劃下當上“滿洲帝國皇帝”。后被蘇軍俘獲,1959年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文史研究館館員,1967年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
慈禧太后:
垂簾聽政慈禧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后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葬于定東陵。
咸豐帝死后,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于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欲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顧,終于釀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成宗多爾袞弊薯(攝政王),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之所以說十三位清朝皇帝,是把攝政王多爾袞也算上,他在皇太極死后到順治七年12月一直獨攬大權,死后還被順治皇帝追封為成宗義皇帝,雖然很快被剝奪封猛卜中號,也可以算枝山成清朝的一位皇帝。
1、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在位時間: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在位11年);
2、愛新覺羅·皇太極(崇德),在位時間: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18年);
3、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在位時間:1643年10月8日-1661年2月5日(在位18年);
4、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
5、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在位時間: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在位13年);
6、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在位時間:公元1736年登基(在祥頃位60年);
7、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在位時間:公元1796年登基(在位25年);
8、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在位時間:1820年10月3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30年);
9、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在位時間: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在位11年);
10、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在位時間: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在位13年);
11、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在位時間: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34年);
12、愛新覺羅·溥儀(宣統),在位時間:公元1909年登基(在位3年)。
拓展資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軍事上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讓宴絕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坦姿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并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參考資料:,清朝 (中國歷史朝代)
清朝12帝
皇帝名字 廟號 年號 在位時間 謚號
努爾哈赤 太祖 天命 11年 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追尊)
皇太極 太宗 先“天聰”后"崇德" 10年 應天興國信譽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福臨 世祖 順治 18年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玄燁 圣祖 康熙 61年 合天弘運文吵碧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胤禛 世宗 雍正 13年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
弘歷 高宗 乾隆 60年 法天隆運至誠升坦舉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
永琰(颙琰) 仁宗 嘉慶 25年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綿寧(旻寧) 宣宗 道光 30年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奕寧(奕詝) 文宗 咸豐 11年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載淳 穆宗 同治 13年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載湉 德宗 光緒 34年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溥儀 無 宣統 3年 無
清朝(1636年—1912年),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滿洲愛新覺羅氏。
清朝
第一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年號—天命,在位時間1616年~1626年(總共10年);
第二位:愛新覺羅·皇太極,廟號—清太宗,年號—天聰與崇德,1626年~1636年(總共10年);
第三位:愛新覺羅·福臨,廟號—清世祖,年號—順治,1644年~1661年(總共17年);
第四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圣祖,年號—康熙,行山1661年~1722年(總共61年);
第五位:愛新覺羅·胤禛,廟號—清世宗,年號—雍正,1722年~1735年(總共13年);
第六位:愛新覺羅·弘歷,廟號—清高宗,年號—乾隆,1736年~1796年(總共60年);
第七位:愛新覺羅·颙琰,廟號—清仁宗,年號—嘉慶,1796年~1820年(總共24年);
第八位:愛新覺羅·旻寧,廟號—清宣宗,年號—道光,1820年~1850年(總共30年);
第九位:御帶胡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清文宗,年號—咸豐,1851年~1861年(總共10年);
第十位:愛新覺羅·載淳,廟號—清穆宗鎮攔,年號—同治,1861年~1874年(總共13年);
第十一位:愛新覺羅·載湉,廟號—清德宗,年號—光緒,1874年~1908年(總共34年);
第十二位:愛新覺羅·溥儀,廟號—清憲宗,年號—宣統,1908年~1912年(總共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