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歷史?法租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發展的頂峰,此后隨著日軍全面侵華,法租界短暫地成為日占上海中的孤島,并在1943年由當時的傀儡維希法國政權移交給傀儡汪精衛政權,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法租界在其存在的將近一百年中,見證了法國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舊中國在內政外交上的混亂以及屈辱。法租界的一次次擴界,那么,上海租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第一個租界在上海。
1845年,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進駐上海,成立了英國領事館,其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脅迫當時的政府通過了《上海租界章程規定》,把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約55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給了英國人作為居行碰留地。這就是各國列強在中國占有的第一個租界。
拓展資料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檔御談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租界分布:
英國有7處: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 5處: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羅斯3處:哈爾濱俄租界、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意大利1處: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參考資料:百度百拆唯科 租界
《南京條約》簽訂后,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第一位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以“中國人與洋人分開居住指鏈,避免糾紛”為借口,迫使清政府地方官在公元1845年公布了《上海地皮章程》,章程將南到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到李家莊(今北京東路)、東到黃浦江、西到界路則備(今河南中路)的區域作為在上海的英國人居住的地方,面積共有0. 544平方公里。形唯盯孫成中國領土上第一個租界。
法租界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盧灣區(已并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國四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
鼎盛時期的法租界,東至黃浦江,北部以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及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一線與英美公共租界相隔。
中英《南京條約》后,法國在1845年與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獲得了在廣廈福寧上五口開設領事館以及享受治外法權等一系列的特權。1849年4月6日上海道臺麟桂與敏體尼正式簽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時的法租界僅有986畝。
1853年,法國駐滬公使與英美公使在未知會清政府的情況下一同簽署了《上海英美法土地章程》,該章程名義上統一了三國的租界,同時明確了租界各國將原本交給地主的地租直接交給清政府,實質上將租界變為了各國的自有領地,否定了原有業主對土地的所有權。一年后三國合議成立工部局,租界內人士從此只向工部局納稅,租界成為國中之國,清政府也只能接受這個現實。
1860年,法租界第一次擴界,面積增長到1124畝。1869年,駐華各關系國公使同時批準了法國的《公董局組織章程》以及英美的《土地章程》,法租界的獨立地位正式得到確認。
舉罩桐中國第一個租界在上海。
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第23款,劃定了面積為830畝的租界,規定每畝年租金1500文。章程的出臺標志著中國近悶姿代史上第一個租界——英租界的出現。
基本簡介: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正坦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于港口城市。
上海租界是指帝國主義國家強迫當時的半殖民地國家在通商上海都市內租借給他們做進一步侵略的據點的地區。在上海租界,外國人擁有行政及法律自治權,上海租界也因此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個“國中之國”。
以上就是上海租界歷史的全部內容,根據這些規定,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開埠。巴富爾經過同上海道臺宮慕久多次談判。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這些協議,即《上海土地章程》,達成辟設英租界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