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真實歷史?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那么,長平之戰的真實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參罩基戰雙方分別是秦國和趙國。那大家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什么時候嗎?它為什么會發生?結果是什么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長平之戰發生在什么時候,以及原因和結果。
在公元前260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爭,這一場戰爭被稱為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持續了五個月,它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而長平之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國和趙國都想制霸中原游悶悄,所以這一場戰爭就是他們為了爭奪上黨而發起的戰爭。在公元前260年,秦國為了爭奪韓國的上黨區域,但是由于當時韓國的勢力太小,就同意將上黨獻給秦國,但是上黨的郡守自做主張獻給了當時的趙國,當時趙國也完全沒有考慮到接受上黨,就是在與秦國做斗爭,所以便爆發了長平之戰。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是戰國晚期最重要的一場戰爭,是趙國實力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場戰役,在這一場戰爭當中,趙國損失了很多的青壯年男子。
秦國在得知上黨被獻給趙國之后,就立馬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兩國的軍隊在長平對壘,趙國派出45萬人,秦國也派了將近50萬人,這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張百萬戰爭。戰爭最開始,趙國一直處于劣勢,于是當時趙國的統帥就利用地勢條件控制小道一直不出戰,因此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但是在神渣戰前需要很多糧食消耗,趙國也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之后趙國換了統帥之后與秦國發起了戰爭,但是最后失敗了。
我國歷史戰爭:長平之戰
攻占上黨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龁率領軍隊攻打并占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
廉頗敗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歷四月,秦將王龁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
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音:加,裨將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歷六月,秦將王龁帥軍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蠢氏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占。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歷七月,趙國的軍隊筑起圍墻,龜縮在營壘里不敢應戰。于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攻占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趙將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筑壁壘,趙軍自此固守不戰。因此,趙孝成王對于廉頗堅守不戰、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趙國議和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
韓國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圓歷滑爛罩獻給趙國之后,被趙孝橘臘成王封為華陽君,最后派廉頗駐守在長平。公元前262年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最終結局是秦軍獲勝,但兩邊都打的很辛苦,而趙軍損失45萬人。
發正者生在公元前260年;主要是因型耐為秦國率軍在趙國常平一帶作戰,是對權力爭奪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損舉租薯失了很多的青壯男子。
戰國后期秦趙60萬對50萬在長平大戰,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長平之戰以秦軍獲勝而結束。秦軍傷10亡15萬。趙軍被滅45萬。趙國村村戴孝,城城披麻。趙廷禁軍宮女暗自流淚。趙王痛哭。下面唯侍由我帶領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長平之戰決定中國走向
戰國后期秦趙60萬對50萬在長平大戰,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歷四月至九月間[3],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并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于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于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于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御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采取了佯敗后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以上就是長平之戰的真實歷史的全部內容,趙括長平之戰真實歷史如下:趙括是一個悲劇式人物,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