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湛江為啥不管廉江了 湛江文化歷史 湛江文化介紹 湛江市的歷史變遷 湛江歷史文化簡介
湛江絕汪歷史文化
今湛江轄地遠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約夏、商之間),已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代,設徐聞縣轄整個雷州半島,并悔早為合浦郡治。唐代,“徙閩民于合州”(即雷州半島),至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南宋末年,元兵南進,閩、潮沿海大批居民從海路南遷,老市區(qū)赤坎開始成埠,元以后,沿海制鹽業(yè)頗興。明清兩代,手工業(yè)有較大發(fā)展,尤以葛布著名。1898年起今市區(qū)范圍為法國租借,時名“廣州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沿海港口相繼淪陷,作為法國租借碧宏雀地的廣州灣(今湛江市區(qū))偏安一隅,對外貿易和經濟發(fā)展繁盛一時。1943年,日軍占領后廣州灣日漸衰落。抗戰(zhàn)勝利后廣州灣回歸,以原范圍劃
設市治,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定名“湛江市”
(據現存的地方志記載,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的)。1911年10月起,湛江先后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qū)、南區(qū)善后委員會公署、南區(qū)綏靖公署;民國25年(1936年)起,南部三縣先后屬廣東省第八區(qū)、第十四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川縣先后屬第七區(qū)、第十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1952年11月起,先后歸屬粵西區(qū)行政公署、湛江專區(qū)專員公署、湛江地區(qū)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區(qū)與湛江市合并
為湛江市,為省直轄市。湛江的特色文化資源主要有以流放文化、清官文化、抗戰(zhàn)文化、石狗文化、
古商貿文化等。
市名之由來
1899年,雷州府遂溪縣東部沿海(今湛江市區(qū))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9月21日從日本侵略軍和法國殖民者手中接收廣州灣,以原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因而得名。
據現存的地殲春方志記載,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的。今湛江轄地遠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夏、商之間),就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聞、海康、遂溪三縣屬交趾部徐聞縣;北部吳川、廉江兩縣分屬交趾部高涼縣和合浦縣。
以后,南部三縣先后屬交州、合州、南合州、東合州,至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北部兩縣先后屬廣州、羅州、化州,至明清屬高州。1911年10月起,五縣先后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qū)、南區(qū)善后委員會公署、南區(qū)綏靖公署;民國25年(1936年)起,南部三縣先后屬廣東省第八 區(qū)、第十四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川縣先后屬第七區(qū)、第十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續(xù)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縣先后屬廣東省南路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高雷區(qū)專員公署、粵西區(qū)行政公署、湛江專區(qū)專員公署、湛江地區(qū)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區(qū)與湛江市合并,五縣劃歸湛江市。
湛江市區(qū)歷史上屬遂溪、吳川兩縣。隋至唐初,郊區(qū)湖光鎮(zhèn)舊縣村曾先后為鐵耙縣、遂溪縣縣治;南寧景炎三年(1278年),寧帝禺即位于市區(qū)硇洲島,升硇洲為翔龍縣;明洪武年間至清雍正年間,曾先后在市郊舊縣村和東海島設置椹川巡檢司。
歷史事件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氏困耐國脅迫清 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范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
民國32年(1943年)2月,復為日本侵略軍所占,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
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國收回,以廣州灣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為省轄市,并尺拿隸屬廣東省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7年(1948年)3月改隸屬第八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隸十四區(qū)行政督 察專員署;公署設于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
1952年11月起,先后歸屬粵西區(qū)行政公署、湛江專區(qū)專員公署、湛江地區(qū)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9月地區(qū)與市合并為湛江市,為省直轄市。
現湛江市共轄二縣:遂溪縣、徐聞縣,四區(qū):赤坎區(qū)、霞山區(qū)、麻章區(qū)、坡頭區(qū),代管三個縣級市:吳川市、廉江市、雷州市。
〔廣州灣的相關歷史〕
前言:歷史悠久的湛江是粵西地區(qū)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
1899年,湛江市區(qū)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占領。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
湛江地區(qū)舊稱“廣州灣”(Kwangchowan)。此名稱形成于明清時期,有學者考證說是因南三島有“廣州灣”村坊而得名,亦有學者認為是因高雷府屬廣州管轄,地圖上在“廣州”的中部而得名。
七子之歌-------廣州灣
東海(島)和硇州(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897年,法國軍艦白瓦特號(Bayard)為避臺風闖入"廣州灣",為這一深水良港而動心,獻書法政府租借"廣州灣",揭開了廣州灣殖民地歷史的序幕。
1898年4月,法國侵略者強占海頭汛(今霞山區(qū)),向內地拓地,遭到本地人民長達1年多的抗擊。1899年11月16日中法簽定《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租界內地域統稱"廣州灣”租借與法國99年。法國人為紀念Bayard艦把廣州灣的中心城市稱為“白瓦特城”(Fort Bayard)。2001年赤坎南橋某酒吧曾以此為名開業(yè),結果遭到國內輿論譴責,后改之為“紅土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至1943年,廣州灣偏安一偶,獲得短暫繁榮。
1943年2月21日,日、法簽訂《共同防御廣州灣協議》,廣州灣被日本占領。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18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國幀與法國駐華使館代辦戴立堂代表中法政府在重慶簽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交接廣州灣租借地條約》,廣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8月22日,廣東省政府奉國民政府令,以廣州灣租借地辟為省轄市,定名“湛江市”。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
[編輯本段]廣州灣時期---湛江歷史沿革
今湛江轄地遠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約夏、商之間),已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代,設徐聞縣轄整個雷州半島,并為合浦郡治。唐代,“徙閩民于合州”(即雷州半島),南宋未年,元兵南進,閩、潮沿海大批居民從海路南遷,老市區(qū)赤坎開始成埠,元以后,沿海制鹽業(yè)頗興。明清兩代,手工業(yè)有較大發(fā)展,尤以葛布著名。1898年起今市區(qū)范圍為法國租借,時名“廣州灣”。
廣州灣時期Tchekam赤坎鳥瞰(資料圖片)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沿海港口相繼淪陷,作為法國租借地的廣州灣(今湛江市區(qū))偏安一隅,對外貿易和經濟發(fā)展繁盛一時。1943年,日軍占領后廣州灣日漸衰落。抗戰(zhàn)勝利后廣州灣回歸,以原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 .
湛江市區(qū)在形成以前,其范圍分屬遂溪、吳川兩縣。隋至唐初,今市郊湖光鎮(zhèn)舊縣村曾先后為鐵耙縣、遂溪縣縣治。
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元兵南進,南宋王朝君臣從福建沿海岸南逃,宋帝趙罡因驚嚇病亡,趙昺即位于今東海島,硇洲島,升硇洲為翔龍縣;是時,今市區(qū)中最古老的城區(qū)赤坎也開始逐步形成商埠。明洪武年間至清雍正年間,曾先后在市郊舊縣村和東海島設置堪川巡檢司。
1898年3月,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資本主義瓜分中國的割地狂潮中,法國以“躉煤”為借口,要求清政府允租吳川縣屬的海灣小村坊”廣州灣”(今南三島內),然后肆意向東西兩邊的內地擴張,引起遂溪、吳川愛國官紳和人民群眾的堅決抵抗,這就是有名的廣州灣人民抗法斗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組成部分。
“千家炮火千家血,一寸河山一寸金”。郭沫若的詩句,是這一偉大斗爭概括而形象的反映。
由于清政府懼外妥協,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在法國脅迫下,簽訂了《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范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
從此,廣州灣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qū)域。其范圍:南部由原遂溪縣屬的通明港起向北至新圩沿官路為界至志滿,轉向東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為界向東出海面,橫過調順島北邊水面至吳川縣屬的兜離窩登岸,再向東至西炮臺河面分中出海,距陸地3海里海面起,向南沿硇洲島、東海島外海面直至通明港外3海里海面止;陸地總面積518平方公里。首府初設于麻斜市;1911年廢麻斜市,行政首府遷西營市(今霞山區(qū)),并設赤坎市(現赤坎區(qū))。
民國32年(1943年)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灣,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于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我國同時從日法手中收回廣州灣,以原范圍劃設市治,定名為“湛江市”。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為省行轄市,并隸屬廣東省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府仍設于西營;民國37年(1948年)3月改隸第八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隸第十四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設于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1952年11月起,先后歸屬粵西區(qū)行政公署湛江專區(qū)專員公署、湛江地區(qū)行政專員公署,并為南路、高雷、粵西、湛江地區(qū)公署所在地。地區(qū)行政機關設于赤坎;市行政機關設于霞山,市區(qū)大體范圍一直沒大的變化。
1983年9月湛江地區(qū)與湛江市合并為市管縣體制的湛江市,為省直轄市,原湛江市設赤坎、霞山、坡頭4個區(qū)。中共湛江市委員會、市人民政府設于赤坎,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設于霞山。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
史載,“秦朝時期湛江轄地歸屬象郡。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坦舉,統管廣東雷州半島三縣:遂溪、海康(今雷州市舊稱)、徐聞。”當時,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tài)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塌判南蠻之地”稱謂。這種地方,人跡罕至,地處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愿意來的,不過這邊遠之地常被朝廷用來流放不聽話的臣子。書上說,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秦觀、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大文豪們先后接踵而至。
基本現況: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濘處有5米多,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后,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西湖水體是四類至五類。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讓衫碧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滟,游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世外桃源。
而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里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蒙中的樓臺------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市名由來
今湛江市區(qū)原為法租借地廣州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中國收回,設市級建置,定名湛江市。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曾設椹川巡檢司,因而得名。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的。亦有一說,因湛江地域原分屬遂溪、吳川,湛江是“椹川”與“鑒江”各取一字而成。[6]
建置沿革
據出土文物考證,今湛江轄地遠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夏、商之間),已有人類居住。
?
湛江市全圖(點擊可查看大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本地為百越南境。[19]
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后,今湛江轄地入中國版圖,歸屬象郡。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聞、雷州、遂溪屬交趾部徐聞縣;北部吳川、廉江分屬交趾部高涼縣和合浦縣。以后,南部三縣先后屬交州、越州、合州、南合州、東合州。
唐兄敗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北部兩縣先后屬廣州、羅州、化州,至明清屬高州。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中法互枯咐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劃羨純?yōu)榉▏饨纾y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范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海陸總面積共約213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首府初設于麻斜市;民國元年(1911年)廢麻斜市,行政首府遷西營市(今霞山)。
中華民國成立后,五縣先后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qū)、南區(qū)善后委員公署、南區(qū)綏靖公署。
雷州“石狗”天下絕湛江這個地方,一般人不一定很熟悉。但說到因多雷暴而得名的中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則是海內外共知的,湛江市就位于雷州半島。這是一個特別的地理概念,因為這里是中國大陸陸地的最南端,堪稱“地之角”,歷史上一度被稱為“南蠻之地”,這樣的邊緣地帶,能有多深厚的文化?我有點懷疑。湛江的市容印象:一進湛江市區(qū),四處都是美麗而修長的棕櫚科植物,那亞熱帶城市的優(yōu)美風情處處呈現。我們住的海濱花園,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奇花異樹,香氣撲鼻。而不遠處,就是優(yōu)美的海港,空中彌漫的是海的氣息。走在林蔭小道上,花香鳥語夾雜著海浪的聲音,使整天工作在喧囂的北京、灰霧蒙罩著生活的我,心情是無比歡暢,愜意的很。湛江真好休閑!
不過幾天行走下來,我發(fā)現湛江不但是休閑的城市,更是人文歷史悠久的地方。雷州西湖“十賢”祠,雷州石狗,遂縣醒獅,海上絲綢之路——漢徐聞古港遺址,等湛江獨特的歷史人文與民間文化,一時漫溢在我的腦海,“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鐘靈毓秀”,用這句話來概述我對湛江的感受,很恰當。
西湖“十賢”人文重
史載,“秦朝時期湛江轄地歸屬象郡。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當時,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tài)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蠻之地”稱謂。這種地方,人跡罕至,地處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愿意來的,不過這邊遠之地常被朝廷用來流放不聽話的臣子。書上說,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秦觀、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大文豪們先后接踵而至。
在雷州的著名景點之一西湖,我們瞻仰到保存很好的這些先賢的遺跡。杭州有西湖,為何此處也叫西湖?正詫異間,聽當地文化局同志介紹,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于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羅湖更名為西湖。
當年蘇軾被貶謫期間,曾兩次在雷州逗留,一是被貶途中,一是赦歸途中。在被貶海南途經雷州時,與謫居當地的胞弟蘇轍邂逅。為消除謫居悲苦,他們常游玩羅湖。后蒙赦歸,又特意在雷州逗留,常在羅湖吟詩會友。不長的時間內,他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及寶貴的墨跡,而在與鄉(xiāng)人的接觸中,蘇公無意中又成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為當地的文明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于是后來的雷州人為了紀念蘇公,遂易羅湖名為“西湖”,并于明嘉靖年間在西湖公園內為蘇軾專門修建了蘇公亭,亭前有一蘇軾石像,昂首挺立,雙眸眺望北方,表現出他身在偏地,仍翹首中原的愛國情懷。
西湖北側有宋園,內有十賢祠,是雷州人為紀念宋代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巖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綱、趙鼎以及參政李光、編修胡詮等十位先賢修建的。這“十賢”可謂是“賢”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正氣凜然,學識淵博,政績卓越,而不是阿諛奉承,為五斗米而折腰之輩。把他們列為“十賢”是反映雷州民眾的意愿。入祠鎮(zhèn)差侍內,右側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賢堂記》首先映入眼里,這是奉祀過宋代“十賢”的故址,它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祠中,還有一方較小的《十賢堂記》石碑,是屢經刀兵浩劫幸存的珍貴文物,碑文由南宋名相文天祥揮淚撰寫。據說原稿收藏在“十賢”之一秦觀后裔處,直到500多年后的清嘉慶九年(18O4年)才由廣東學使、狀元姚文田書寫刻石,人們喻此碑銘為《正氣歌》的姐妹篇。
宋園內還有寇公祠,據載,一代名相寇準終老雷州,他一生的最后18個月都在雷州度過。寇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一度任北宋真慶洞宗時宰相,自宋乾興元年(1022年)貶雷州當個小小司戶,不到兩年,就于天圣元年與世長辭了。雷州,成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后的歸宿點。寇準在雷州的職位雖然不高,但勤政愛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后來他的遺體運回西京安葬,而雷州人深感他的忠義,為了緬懷他,于是在他寄居過的寓所“西館”立祠奉祀。宋御吵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又賜“族忠祠”匾額,至今猶在。“寇公祠”內幾幅圖畫也記載了他在雷州的業(yè)績: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使鄉(xiāng)民的子孫也能讀書;講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說;傳授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經濟發(fā)展;傳播中原文化,向當地人傳授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
可以說,古代官吏的流放史,其實也是一部先進的中原文明在中國四處傳播的文明進化史。先賢們個人命運的悲劇,卻成為湛江的福音。他們的努力使這片洪荒之地,成了鐘靈毓秀的沃土。“十賢”雖早已作古,西湖公園內的古跡也歷經千百年滄桑,時興時衰,但先賢的文化遺留卻一直潤養(yǎng)著后人,成為今日雷州半島最精粹的文化之重要成份。今日的雷州,已經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廣州西部唯一的一座。
雷州“石狗”天下絕
湛江不僅擁有如此深厚的歷史人文,當地的各種民間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雷州石狗就堪稱“天下一絕”。在雷州,所到之處,無論是博物館、村口、古道、巷口、門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說,只要有建筑、有門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我們知道,忠實的狗雖常被用來看家護院,但守護神以石獅最為常見,以石狗取代的少見,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駐守門戶,實在罕見。
據說雷州石狗的起源,約在殷周年代,從黃河中下游南遷的俚、僚、瑤、僮等少數民族是聚居在雷州較早的先民,由于文明程度與生產力的落后,雷州先民需要依托某物種作為圖騰祈求庇護,而當時的瑤族信奉“狗”當始祖,“石狗”成為圖騰標志,直至后來瑤漢同化,也一直沿襲下來,雷州石狗于是成為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石狗陳列館,我們看到了從民間征集到的200多只不同年代的石狗,造型千姿百態(tài),風格各異。由于長久受風雨剝蝕,它們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但依然栩栩如生。據館長介紹,目前發(fā)現最早的石狗是先秦時期的。自秦漢始,各個朝代的石狗都有出土。
據說,雷州境內現存有1.5萬至2.5萬只古石狗,被稱為散布民間的“雷州兵馬俑”。雷州石狗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別多,有地域型,時代型與時代的地域型;有原始類,抽象類,具象類,人格化類;有文象武象之分。不同時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征鮮明,從簡單到粗獷、古樸典雅到雍容華貴,造型的演變與發(fā)展,反映了一個時代雷州的社會文明與人們對德福的崇尚。譬如秦時石狗,輪廓粗獷,方方圓圓,反映出當時人們認同天圓地方說。漢朝石狗,及其簡約,十分抽象,表明人們對自然的敬畏。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對于這一份厚重的民間文化遺產,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級文化部門都高度重視,積極做好各項保護工作,不僅廣為征集遺落民間的石狗,還組織專家研究整理相關文獻,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異彩。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國民族民間保護工程18個試點項目中。目前,一座大型的石狗園林展示館正在修建之中。屆時,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湛江,就可以觀賞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遂溪“醒獅”驚世界
看完雷州石狗后,我們驅車前往湛江市徐聞縣——祖國大陸的真正最南端,前去一睹佐證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之一的漢徐聞古港遺址。途徑遂溪縣,有幸觀賞到名揚海內外的“遂溪醒獅”表演。
說起遂溪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那可真是歷史悠久。早從明、清開始,就形成了習俗,后在民間廣為傳承,不斷被創(chuàng)新繁榮,加上近年來,政府大力發(fā)展民間醒獅文化,醒獅藝術于是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牌。2003年12月,遂溪被中國民間文藝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xiāng)”。
據介紹,目前當地民間醒獅團已發(fā)展到255個,參加表演的超過1萬人。其中尤以文車、許屋、龍灣、等醒獅團的水平最高。我們觀賞的正是文車醒獅團的高樁獅表演。
文車醒獅屬南獅,其造型身披麟甲,色彩五彩繽紛。表演時突出喜、怒、疑、驚、睡、醒等感情變化。鑼鼓聲中,驕陽下,只見一頭懶洋洋的獅子,始是伏地打盹,繼而隨著鼓點做出各種姿態(tài)。不久獅子醒來,開始出洞,窺測方向,突然間,鼓聲急促起來,面對10多米高的梅花樁,“醒獅”一躍而起、探樁、上樁、飛樁、采青、回樁……,實在是驚險刺激、扣人心弦;那獅子在高樁上,還隨著鼓點的輕、重、緩、急,做出千姿百態(tài)的動作與喜、怒、哀、樂的表情,把醒獅的神態(tài)表現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舞獅能到如此境地,黃飛鴻再世也不過如此!
我在旁看的是眼花繚亂,膽戰(zhàn)心驚,這個高樁表演,無論從藝術、套路及難度上,都可用“新、高、難、險”四個字來描繪。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曾用“民族之魂在醒獅,醒獅之鄉(xiāng)在遂溪”來評價遂溪醒獅藝術,雖說有點爭議,但“遂溪醒獅”實在堪稱一絕!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應該有“遂溪醒獅”表演項目,讓世界都驚喜一把。
海上絲綢源徐聞
接下來的一路,一直沉浸在“遂溪醒獅”的驚險里,我不斷觀看著自己拍攝下來的表演場面,直到徐聞。徐聞的點燈樓角,是中國大陸的最南端。這里還有馳名中外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徐聞古港。于是好奇心重新轉移。
不過,在徐聞感受最深的,是這里的干旱。我們到徐聞的時候,正感上徐聞遭遇百年未見的大旱,已經整整245天沒下過雨,地上早就龜裂的可以掉進一頭大象。當地有句俗語:“徐聞十年九旱”,水是這里最稀缺的資源,連我們住在縣政府的招待所里都不能供應水。如此炎熱的夏天,一路風塵仆仆,本想安頓后能先沖個涼,結果滴水沒有,感受可想而知。最后大家跑到外面的賓館開房,輪流沖涼,成為湛江之行中難忘的一幕插曲。
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這里的旱情,難免有點怨言,第二天,了解到情況后,頓時釋然,不由轉而為徐聞的旱情憂心。回來后,看報道說,徐聞終于下了透雨,旱情得到緩解,心里還暗暗高興。
我們參觀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漢徐聞古港遺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這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而史料上的“徐聞”,據考證就是今天的徐聞。在漢徐聞古港遺址一帶,挖掘出大量漢代遺址,包括漢磚、瓦片、萬歲瓦當、漢代私印等,專家通過考古、考察遺址和文物及多學科的論證,一致認為徐聞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fā)港之一。據說,在那里,現在還隨處可以挖掘到漢磚漢瓦。因為已沒有多少考古價值,當地政府準備將此作為一個旅游項目來開發(fā),外地游客自己去挖掘漢磚漢瓦,挖到都可以帶走,讓人怦然心動。
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能踏上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點燈樓角,也沒有能一睹那中國大陸架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珊瑚礁群,這是很遺憾的事。也許,這是美麗的湛江要給我們留點白,喚起我們終生的牽掛。有機會,一定要再去徐聞,感觸那大陸最南端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