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醫藥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醫藥歷史文化特色 中醫藥文化發展史簡述 中醫發展的六個階段 中醫藥的歷史發展簡述
一、中藥的發展歷史是什么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
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 *** 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世稱《唐本草》。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以前中藥隨著文字的出現,藥物知識也有了文字記載。
商代金文已有“藥”字?!墩f文解字》訓釋為:“治病草,從草,樂聲?!?/p>
西周的《詩經》及《山海經》中已經記載了120多種藥物的產地、效用和治療性能。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載方280余首,所用藥物達240余種。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本草作為中藥的代名詞。 本草一詞始見于《漢書·平帝紀》。
到了西漢晚期已有“本草”一詞來指稱藥學專著?,F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
雖托“神農”之名,實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有考證最后成書不晚于東漢末年(公元2世紀)。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末以來醫家應用的藥物種類日漸增多,本草著作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 晉代葛洪《抱樸子》曾首載草藥一詞。
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經集注》。南朝劉宋時期雷敩著《炮炙論》,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國的第一部炮制專著。
隋唐時期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日漸繁榮,醫藥學也有較大發展。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頒行了由李績、蘇敬等主持編纂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
載藥844種,本書的完成依賴了國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國第一部藥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歐洲紐倫堡藥典早出800余年。并在日本古書《延喜式》還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的記載。
金元時期張元素所寫的《醫學啟源》介紹了臟腑諸病用藥心法,奠定了臟腑辨證用藥理論。他在《珍珠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刺諸痛法》中均倡導中藥歸經學說。
后來,李東垣的《用藥法象》與王好古的《湯液本草》都是探討藥性。 明朝時期偉大冊春氏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全書52卷,約200萬言,收藥1892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1912~1949年)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蕩,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并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
由于 *** *** 采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因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 在學術醫藥工作者奮發進取,盡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藥學仍然有所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有2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由于它們的論述范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為了通俗的原因,一森山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間綜合性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于臨床實用。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集成》較有代表性。
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傉摳攀隽酥兴幱嘘P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00余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制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
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明實用。如秦伯未《藥物學講》,分為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12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屬于傳統藥論性質。
該書結合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鑒別、炮制、煎煮法等,州散有較好的影響。 屬于傳統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種,以肖步丹《嶺南采藥錄》、高宗岳《泰山藥物志》較有特色,也豐富了藥物的品種。
食療本草有較大的進步,大多內容豐富、實用。如秦伯未《飲食指南),以傳統、簡要為特點;楊志一、沈仲圭《食物療病常識》、陸觀豹《食用本草學》,則多為經驗之談。
其他方面,如經曹炳章據清末鄭肖巖所撰《偽藥條辨》補訂而成的《增訂偽藥條辨》,載藥110種,就產地、形態、氣味、主治等以論述或比較,為辨識藥物真偽優劣提供了寶貴經驗。楊華亭《藥物圖考》,摘引本草文獻,對藥物品種作了科學的考證,并附有圖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炮制制藥方面,如楊叔澄《中國制藥學》、周復生《增訂藥業指南》,有關內容均較切合實際。當時的中藥學著作,除了傳統的表述外,還產生了中西藥匯通之作。
匯通派醫藥學家,利用自然科學和西方醫藥學的某些成果,補充表達中藥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藥理等,或以中西藥理互為解說;其間深淺、得失參差不齊。 在各種著作中,以郭望《漢藥新覺》、溫敬修《最新實驗藥物學》及阮其烴、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經新注)等較有代表性。
鑒于此期中藥數量眾多、知識廣泛,對中藥的學習與傳播已有諸多不便,故不僅便讀、歌括一類中藥入門書籍不少,而且新產生了中藥辭書。其中影響較大的是1935年陳存仁編著的《中國藥學大。
二、我國歷史上哪些朝代中醫藥發展最快
根據歷代王朝對民族文化和經濟發展所采取措施的不同,中 醫藥學的發展也各有差異。
綜合有關資料和史籍考證,我國中醫 藥發展最快、最興旺的是隋唐至兩宋。唐自統一中國后,疆域廣 闊,百姓安樂,經濟不斷發展,尤其農業發展迅速,對外交流亦日 趨頻繁,中醫藥事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且各種醫藥著作和藥物 品種不斷增加。
如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由長孫無忌(后因 武后篡權,長孫皇后被貶,故改李績)偕蘇敬等22人負責編修的 《新修本草》(亦稱唐本草)。當時由 *** 發動全國各地征詢藥物 形色、功效、產地等,具送中央,經采用之后,在全國發行的,是最 完整的一部藥學專著。
此外還出現了《食療本草》、《蜀本草》、《本 草拾遺》等大批本草著作。這時全國已發現的藥物約達1 500余 種。
宋朝亦由于上層 *** 的重視,開國后不久即詔劉翰、馬志等9 人編修了《開寶本草》,由頒行全國。其后,接著出現了 4種 本草著作,篇幅和內容都較前有所增加。
這時全國藥物總數已發 展到2 400余種??梢哉f此時已是我國藥典學發展最鼎盛的時期。
只是后來由于上層 *** 的腐敗,宋朝的國勢日壞一日,整個中醫 藥事業也跟著走了下坡路。 。
三、中醫發展史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癥,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于對實踐的總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
該書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于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
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
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藥材知識?!渡褶r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并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鉆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采集眾人的有效藥方,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后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糧丸有方無藥),《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
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公元701年日本 *** 制定醫藥職令時規定,本書為醫學士必修書。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余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癥狀。
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病因及發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較詳盡而科學。例如:對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已明確指出與飲食有關;認為絳蟲病系吃不熟的肉類所致。
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隋唐時期,由于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
公元657年唐 *** 組織蘇敬等二十余人集體編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 *** 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它比歐州紐倫堡 *** 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
公元713年,日本就以此書的傳抄本規定為學醫的必讀課本。 唐代醫家孫思邈(公元581~682)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二書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
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認為癭?。ㄖ讣谞钕倌[類疾病)是因人們久居山區,長期飲用一種不好的水所致,勸告人們不要久居這些地方;對夜盲病人,采用動物肝臟治療等。
公元752年,王燾著成《外臺秘要》,全書共40卷,1,104門(據今核實為1,048門),載方6,000余首,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宋代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
宋 *** 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
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
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是這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
四、中草藥的歷史文化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 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于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
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
這里,擇其要者,略加論述,以饗讀者。 有人說中藥就是樹皮,草根,這話說對了一部分。
中藥離不開樹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藥,但不是所有的樹皮,草根都是中藥;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少數中藥源于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范疇。所以,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于中國,外國均稱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其一,毒藥非“毒” 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庇纱耍糯阉兄尾〉乃幬锓悍Q“毒藥”。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痹诠湃丝磥恚撬幦侄荆瑢嶋H上是指藥物的特性;后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藥物。
《醫學問答》對此有解釋:“夫藥本毒藥,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p>
醫圣張仲景更有精辟之論:“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藥?!鄙褶r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說他一日之中,辨別了 70余種藥物的特性。
藥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了就會傷人害命。對中藥,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藥治病。
神農嘗百草的本草,是一種勇于探索的偉大義舉,是一種舍生忘死的高尚行為。無怪對起步于先秦、成書于東漢、歷經幾百年、融匯了幾代醫藥學家的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第一部中藥學巨著,作者們寧肯要隱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農”之名——《神農本草經》,除了受托古之風的影響之外,恐怕也是對這位中華民族藥物學的圣祖的一種紀念吧 ! 由此不難看出,“毒藥”一詞的豐富文化內涵。
正是這毒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療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二,四氣療疾 中藥有“氣”,“氣”是什么?它能治病?我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農本草經》中說:“藥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藥之“四氣”便由此而來。中醫藥理論中說到“氣”,居然有 27個義項。
這個“氣”,不是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藥性”。我們的先祖用寒、熱、溫、涼來詮釋藥的特性,比“毒”要具體、科學多了,這中藥的補,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別具文化情趣。
有補氣、補心、補血、補腎、補脾、補肝、補肺、補陰、補陽等等,與之相應的 方藥有“補心丹、補肝散、補肺散、四物湯、歸脾湯、補陰丸、補血榮筋丸、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百合固金湯、補陽還五湯、補腎磁石丸、補肺阿膠湯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單味藥,不下數十種,舉不勝舉。此類補法多是補臟氣。
這個“補”,是調理、增強的意思;這個“氣”,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藥物來調理增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發揮正常作用,充分體現中藥對人體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中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 (即“類”),并說:“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
又說:“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所謂養命、養性,都是突出了中藥調養人體的功效,從而保證機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正常,這就是許多人信奉中藥的原因之一。
是中藥學的進步,也是它的特色,這其中也充滿了文化意味。中藥的這種特性,被一一體現在每一味藥中,因為它對于療疾治病十分重要。
對于寒病就要用熱性藥,對于熱病就要用寒性藥,這里藥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相反相成,這就是藥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若非如此,如果“以熱益熱 (用熱藥治熱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會導致“精氣內傷,不見(現)于外”,這是治療上的嚴重失誤 (《漢書·藝文志·文技略》)。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嚴肅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卻用寒使病癥更寒,下句仿此 ),熱而溫之”的醫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導致死亡。中醫藥學上稱這種用藥方法為“正治”,即常規治法。
還用一種“反治”,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見,運用藥的“四氣”來治病,是多么重要,許多服用過中藥的人,或許對此知之甚少。
其三,藥補趣話。 此外,還有味補。
《神農本草經》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這五味對人體有何作用呢?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講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進的器。
五、中醫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人們觀察周圍生活環境,為了生存通過長期和疾病做斗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
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醫家廣泛吸取了百家之長,為治療疾病所用,產生了大量理論書籍。醫書因不會對統治者統治造成影響而被大量保存,但秦漢時期戰爭和漢朝統治者推行迷信進行思想控制,印刷技術限制,大量醫書失傳。
隋唐時期中醫得到了長足發展。宋金元時期由于戰爭醫書又大量失傳,僅《黃帝內經》在宋朝就兩度失傳,后經多方努力在四川找到孤本才得以重新問世。
但由于戰爭外傷,脾胃等理論得以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瘟疫流行,溫病學得到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切下,中醫書籍被重新整理,裝訂,改編,并大量印刷,各國熱愛中醫人士共同努力,中醫理論引入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中醫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
現在歐洲許多醫學院都把中醫理論作為必修課。未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將是大趨勢,人類最終能戰勝疾病。
六、中藥的歷史有哪些資料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
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于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 *** 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概述
中藥是在西方醫學傳入我國以后,人們對我國傳統醫藥學的稱呼,是與西醫相對而言的。
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少數中藥源于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范疇。所以,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于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編輯本段]中藥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圖書
本草綱目,吳普本草,本草經集注,本草衍義,湯液本草,飲膳正要,滇南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本草蒙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備要,
本經逢原,本草經解,本草從新,本草綱目拾遺,本草求真,本草述鉤元,食鑒本草,本草撮要,本草擇要綱目,得配本草,本草害利,本草分經,要藥分劑,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七、中國醫藥發展歷史
藥行業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只要生命不息,醫藥行業的發展就永不停止。由于人類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疑難頑癥,促使醫藥業不斷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因此,醫藥行業是一個不斷向前的朝陽行業,永遠沒有成熟期;同時也是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
據測算,醫療保健產品的需求彈性系數為1.37,即生活水平提高1 個百分點,醫療消費水平增加1.37個百分點。
可見醫療消費水平的增長速度高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長速度。醫藥產品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終極產品,通過醫院或醫藥商店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馬上進入消費領域,因而直接受到居民醫療保健需要的影響,也即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會很快體現在對醫藥保健品需求的提高上,而且后者的提高大于前者,近兩三年來保健品市場的迅速擴大即是一個例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占全球的20%,預計到2000年中國人口將增長到13億,2010年則將達到14億;人口的自然增長和社會的逐步老齡化,使醫藥的需求量增大。特別是占80%的農村人口,目前僅享有20%的醫療衛生和藥品資源,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使農村醫藥市場具有根強的擴張潛力。從人均水平看,我國居民的醫藥消費水平仍處低位。1994年我國人均用藥7美元,僅為日本的1.6%,法國的2.2%, 美國的2.3%,也遠不及波蘭、墨西哥、南非等國,在世界上處于低下水平,因此, 我國醫藥市場的增長速度必定高于國際醫藥市場的增長速度,尤其是隨著居民醫療保健知識的豐富和醫藥商業的發展,市場對非處方藥的需求會有很大增長。這是我國醫藥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基本背景。
廣義的醫藥行業涉及化學藥品、中(成)藥、醫療器械、衛生材料、醫藥商貿等,在本文中所討論的醫藥行業和上市公司主要指生產藥品(包括中西藥)的企業。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滲銷,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咐盯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傳統醫學的治療理念正逐漸為世界所衡喊和接受,傳統醫藥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范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WR醫學篇。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于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族滑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雀銀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擴展資料: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于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并嘗試草藥,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并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后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后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并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后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藥庫)、史(管記錄)、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頃穗宴的辨證論治,并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尸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于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圣。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后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并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藥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藥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藥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藥為主,但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藥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后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后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于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后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中醫
中醫藥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睜肢
如今大家都講究效率,就連看病也是追求效率,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西醫,很多人不了解中醫,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中醫。認為中醫沒有西醫有用,然而中醫藥在中國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中醫藥的發展歷史。中醫指的是中華醫道悉吵世,我們最開始知道中醫是在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里,這也被看作是中醫的開始,中醫的發展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基本框架,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總結才形成了我們現在龐大的中醫藥體系。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采用中草藥和針灸等方法治療人體的疾病,西醫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在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一直是采用中藥治療疾病。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神醫,有華佗、扁鵲、孫思邈和張仲景等等,在千年之前華佗就開始使用麻沸散來進行外科手術,在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很多的醫學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等等,如果沒有中醫,那么多的疑難雜癥和瘟疫疾病,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所以說中醫拯救碰型了無數人的生命。
西醫追求時間,用最短的時間要治愈病人,和西醫不同的是,中醫講究的是陰陽平衡,治療方案是治本為,主標本兼治,所以中醫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是對人體的傷害更小。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醫發展面臨著許多難關,經過發展和改革,中醫早已不復當年,我相信有一天,中醫會重回巔峰地位的,現在很多外國人也愿意嘗試中醫。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 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于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
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
這里,擇其要者,略加論鉛做述,以饗讀者。
有人說中藥就是樹皮,草根,這話說對了一部分。
中藥離不開樹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藥,但不是所有的樹皮,草根都是中藥;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
少數中藥源于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范疇。
所以,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于中國,外國均稱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其一,毒藥非“毒” 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藥物泛稱“毒藥”。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
”在古人看來,是藥三分毒,實際上是指藥物的特性;后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藥物。
《醫學問答》對此有解釋:“夫藥本毒藥,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
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醫圣張仲景更有精辟之論:“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藥。
”神農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說他一日之中,辨別了 70余種藥物的特性。
藥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了就會傷人害命。
對中藥,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藥治病。
神農嘗百草的本草,是一種勇拆團于探索的偉大義舉,是一種舍生忘死的高尚行為。
無怪對起步于先秦、成書于東漢、歷經幾百年、融匯了幾代醫藥學家的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第一部中藥學巨著,作者們寧肯要隱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農”之名——《神農本草經》,除了受托古之風的影響之外,恐怕也是對這位中華民族藥物學的圣祖的一種紀念吧 ! 由此不難看出,“毒藥”一詞的豐富文化內涵。
正是這毒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療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二,四氣療疾 中藥有“氣”,“氣”是什么?它能治?。课覀兊幕卮鸲际强隙ǖ摹?/p>
在《神農本草經》中說:“藥又有寒、熱、溫、涼四氣?!?/p>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藥之“四氣”便由此而來。
中醫藥理論中說到“氣”,居然有 27個義項。
這個“氣”,不是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藥性”。
我們的先祖用寒、熱、溫、涼來詮釋藥的特性,比“毒”要具體、科學多了,這中藥的補,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別具文化情趣。
有補氣、補心、補血、補腎、補脾、補肝、槐御衡補肺、補陰、補陽等等,與之相應的 方藥有“補心丹、補肝散、補肺散、四物湯、歸脾湯、補陰丸、補血榮筋丸、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百合固金湯、補陽還五湯、補腎磁石丸、補肺阿膠湯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單味藥,不下數十種,舉不勝舉。
此類補法多是補臟氣。
這個“補”,是調理、增強的意思;這個“氣”,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藥物來調理增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發揮正常作用,充分體現中藥對人體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中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 (即“類”),并說:“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
”又說:“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所謂養命、養性,都是突出了中藥調養人體的功效,從而保證機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正常,這就是許多人信奉中藥的原因之一。
是中藥學的進步,也是它的特色,這其中也充滿了文化意味。
中藥的這種特性,被一一體現在每一味藥中,因為它對于療疾治病十分重要。
對于寒病就要用熱性藥,對于熱病就要用寒性藥,這里藥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相反相成,這就是藥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
若非如此,如果“以熱益熱 (用熱藥治熱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會導致“精氣內傷,不見(現)于外”,這是治療上的嚴重失誤 (《漢書·藝文志·文技略》)。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嚴肅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卻用寒使病癥更寒,下句仿此 ),熱而溫之”的醫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導致死亡。
中醫藥學上稱這種用藥方法為“正治”,即常規治法。
還用一種“反治”,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由此可見,運用藥的“四氣”來治病,是多么重要,許多服用過中藥的人,或許對此知之甚少。
其三,藥補趣話。
此外,還有味補。
《神農本草經》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這五味對人體有何作用呢?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講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進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可見藥味不同,功效各異,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軟堅潤下。
根據五味的藥用功能與進入相應臟腑的情況,也可以發揮其“補” (或補養、或調理)的作用。
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內涵。
更有出人意料的補,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個政治術語,古代天子、諸侯都稱君,輔佐君者稱為臣,君臣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
古代藥學家將它引入藥物配伍組方中,成為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
早在西漢初年成書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岐伯回答黃帝關于“方制君臣”時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神農本草經》說:“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
明代的何伯齋更進一步闡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使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
十分清楚地講明了君、臣、佐、使之藥的功能。
更詳盡一點說,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或消除 (減輕)君、臣藥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藥,使藥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藥物。
以《傷寒論》中第一方“麻黃湯”為例,主治外感風寒的表實證。
君藥——麻黃 (3兩),辛溫,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肺氣以平喘逆。
臣藥——桂枝 (2兩),辛甘溫,溫經和營,助麻黃發汗解表。
佐藥——杏仁(70個),苦溫,降肺氣助麻黃平喘。
使藥——炙甘草(1兩),苦溫,調和諸藥又制約麻、桂發汗太過。
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經之效,故不再用引經的使藥。
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藥性有有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調作用,形成一股強大的藥力,去攻克外感風寒這一堡壘,臨床療效十分顯著,成為千古名方、經方。
中藥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本上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
其五,藥中哲理。
中藥自有它的藥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
我們知道,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并從中找出規律,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這里僅就藥中哲理略談一二。
(一)藥性有“陰陽”:“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
這里僅擇一些與自然、醫藥、人身有關的概念,以見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剛柔、動靜、升降、生死、長消、寒熱、正邪、益損、增減、氣血、臟腑……《神農本草經》說:“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
”后世醫藥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
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
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
此乃天之陰陽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
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
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
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涌泄為陰。
”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藥之特性,又闡明了藥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規律性。
(二)治則有“反治”。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
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
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揮作用。
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藥文化的獨特之處。
(三)補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講到兩方面的藥補,金代醫家張以正論補,頗具哲理,別樹一幟。
1、他在《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一文中,從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醫五行理論,認為祛邪就是扶正,獨出心裁,提出了與《素問》不同的“五補”:“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的觀點。
以“辛”為例,辛味原本入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補肝”(以下均仿此)。
張以正治病強調以祛邪為主,認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謂“補”,實際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稱他為“攻下派”。
2、他在《補論》中,更是高論迭出:“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余者損之,不足的補之,是則補之義也。
陽有余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余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
那么,具體如何補呢?他是這樣闡述的:是熱證,就用芒硝大黃一類的寒藥,為了“損陽而補陰”;是寒證,就用干姜附子一類的熱藥,為了“損陰而補陽”。
他的結論語出驚人:“豈可以熱藥而云補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
”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這正是張從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處。
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蘊,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方解藥文化之三昧。
(四)用藥講“中和”。
“中和”是儒家的哲學,認為能“致中和”,則無事不達于和諧的境界。
《說文》云:“……事之調適者謂之和。
”中和,用于藥理之中,含義有三層:一是調和,以不同的因素適度配合,使之比例恰當,如廚師之烹調羹湯,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諧、均衡、統一的狀態。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
”是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目附和。
可見,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們的古代醫藥家們就是這樣的君子!楊伯峻在《論語注釋》中形象地解釋“和”:“和,如五味之調合,八音之和諧,一定要有水、火、醬、醋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徐各種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
”君臣佐使之中,還有一個最佳組合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麻黃湯中的幾味藥能達到最佳的辛溫解表之效,而麻黃與細辛、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物相配,卻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原因。
君臣之間,不但有相互協調(配合)的關系,還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晏子說:“君臣亦然。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何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意思是:君臣也是這樣,不能君說可,臣也說可;君說否,臣也說否,這樣“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應當君說可,臣獻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
方藥中的君臣,也是這樣的道理。
從麻杏石甘湯,是治療邪熱壅肺的名方,用麻黃為君藥,宣肺平喘,是“火郁發之”之義,但其性溫,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石膏既可清宣肺熱,又可制約麻黃溫性,使其去性存用,兩者相配,肺郁解,肺熱清,咳喘平,療效可靠,深得配伍變通之妙,此可謂“臣獻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
我想,中藥方劑之所以有數千年的生命力,決不是偶然的,我們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內容,在世界藥學理論和文化中,都是獨具特色、獨一無二的。
它們不僅融匯了我們祖先在藥學上的唯物辯證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藥方劑必須遵循的圭臬,還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
其六,用藥有兵法。
古人說:“用藥如用兵,任醫如任將。
”用兵用兵法上的戰略和戰術,而用藥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藥性,更要切中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若說用藥如用兵,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比擬中的聯系:藥有性屬類別,兵有種類裝備;藥有輕用重用,兵有輔攻主攻;藥有緩急攻補,兵有虛實強弱;藥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勝……清代名醫徐大椿,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深諳兵法,“舞刀奪槊、勾卒嬴越(布陣指揮作戰)之法,靡不宣(廣泛)究”,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專著《用藥如用兵論》,以講述其中的道理。
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論述道:對于循著六經傳變的病邪,要預先占據它尚未侵襲的部位,就好比切斷敵軍的必經之路一樣;對來勢兇猛的病邪,要趕快守護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衛我方險要的疆土一樣;對挾帶積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積食,就好比敵方的輜車糧食已經燒毀一樣;對新舊病的并發癥,一定要防止新舊病邪會合,就好比切斷敵方的內應一樣……此外,還說到用藥要辨明經絡,好比派出偵察部隊;依據病的寒熱有反治之法,好比實施分化離間的策略……病勢正在發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時攻治,應堅守正氣,好比使敵軍疲憊;病勢衰退,就一定要窮追病邪退去之處,再增加精銳藥物,這好比摧毀敵人的巢穴。
還涉及到許多方面,這里不一一例舉。
總之它充分啟迪我們,在用藥、用兵之間,去深入探討其中的道理,決不是故意聳人聽聞。
徐大椿最后總結道:《孫子兵法》一書,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多么催人深思
其七,中藥理念。
說到中藥理念,似乎沒有問題,但實際并非如此。
在許多普通人、乃至專業人士中,仍對此存在模糊的認識。
這里僅就一個熱門話題“天然藥物等于中藥嗎”談談看法。
前些年當世界興起“天然藥物”熱的時候,我們自己業內的人也主張用“天然藥物”來取代“中藥”,并說這是與世界接軌,是讓西方人接受中藥的一個重要舉措。
此舉曾在藥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續至今。
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天然藥物”的提出和興起,是西方醫藥界針對西方人懼怕化學合成藥物的毒副作用,從而轉向自然界尋找新的藥物途徑,通過研究,從某些含有特殊藥用成分的動植物身上,運用科技提取一種或(幾種)藥用成分,制成藥物,用于臨床,這無疑是當代制藥學的一個新的領域、一種新的發展。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為幌子,一下子就聯系上中藥了,認為中藥湯劑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草根樹皮黑湯,既不衛生,又難喝,還說不清它的成分,實在可怕”;中藥丸劑西方人說它是“一團黑乎乎的藥丸,難以接受”。
于是就下了這樣的結論:中藥落后,成分講不清,應該趕緊改成“天然藥物”,否則就會在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前途。
難道“中藥”真的面臨絕境,慘到要改名換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嗎?我們的觀點是明確的:“天然藥物”不等同于“中藥”,務請諸君保持清醒頭腦。
對于“天然藥物”的概念與內涵,上文已做簡述;而“中藥”的概念與內涵,與之決不相同。
盡管中藥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藥用,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藥”,我們稱之為“中藥”的,也不是可以籠統而言的,首先,是指經過炮制的各類飲片。
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雜質,便于制劑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變藥物的性能,加強療效。
以地黃為例,生地黃清熱涼血,經用酒蒸曬成熟地黃之后,就具有溫性而滋腎補血的功效。
炮制總分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
水制有洗、漂、泡、漬、水飛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
而每一種方法中又細含若干種具體方法,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
而這些炮制方法,現在已成為我們國寶級的機密。
其次,中藥是指按照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與法則配比而成的方劑藥物,而不是隨心所欲的雜合物,然后根據需要,或湯、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見,“中藥”與“天然藥物”,既不可混為一談,又不可相互取代。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藥,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藥物”的興起,就亂了陣營,自動退避,主動靠攏,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藥,就是中華民族的藥,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它的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獨特法則與文化內涵,是不可輕意棄置,更不可隨意取代的。
不能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黑湯”、“一團黑黑的藥丸”,我們就自覺中藥落后,沒了底氣。
如果放棄了湯藥,中醫的特色(辨證論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嚴重。
現在有模糊數學、模糊邏輯,無疑都是高深的科學門類。
由此我聯想到了一鍋湯藥、一團藥丸,目前對它們經過配比后的藥物成分暫時說不清,那么,何不將它稱之為“模糊藥學”呢?由此我又聯想到世界無論是自然界或是科學界不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模糊”難題在困惑著人類,等待我們去考察、研究、揭秘嗎?對宇宙,我們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們不是有綜合宇宙學嗎?對人類居住的地球,我們依然存在許多模糊與未知,不是有綜合地球學嗎?就說對人體自身,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模糊與未知,人類基因圖譜的問世,無疑是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而綜合性的人體科學還面臨著多少有待探索的課題。
人類不會因為對某種自然現象處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責它;人類不會因為對金字塔等許多古代建筑處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責它們;人類更不會對自身的器官、組織、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責怪它們……同理,人類暫時對一鍋藥湯、一個藥丸的成分處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況它們已存在了幾千年,救治和保養的人數以億計,僅這一條就足以證明中藥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我不相信把這些道理告訴西方人,他們還要跟中藥較勁 !要讓世人都知道中藥的內涵、中藥的文化,其底蘊是何其豐富!我們的任務,在把中藥推向世界的同時,要加大藥文化宣傳的力度。
我主張“中藥”與“天然藥物”應該相互并存、相互借鑒、友善共存、各謀發展。
世界如此遼闊,人類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這兩種事物同生共存。
它們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完全不必“合二為一”。
是金子總在閃光。
西方人不是照樣吃上了中國的煎餅、油條、豆汁和菜肴嗎?照樣唱上了中國的歌曲、京劇,說上了中國的相聲,穿上了中國的旗袍、布鞋嗎?如果真有需要,外國人照樣會喝中藥湯、吃中藥丸的。
中藥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
、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并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
所以臨床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
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
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系問題。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余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
現分述如下: (一)單行:即不需配伍,單用一味藥即可治愈疾病,稱為單行。
如清金散就是單用一味黃芩,治肺熱咳血的病證。
(二)相須:即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
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
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四)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
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六)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七)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①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③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④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
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
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
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大概有6000多年了,就從神農嘗百草那時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