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故宮歷史介紹,北京故宮歷史介紹資料

  • 歷史
  • 2023-05-21
目錄
  • 北京故宮的資料簡介
  • 北京故宮簡介100字
  • 北京故宮的簡要介紹
  • 北京故宮四門簡介
  • 故宮的歷史資料簡介

  • 北京故宮的資料簡介

    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鋒氏京故宮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

    學術價值:

    從故宮學的視野看待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筑、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宮廷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或基梁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

    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故宮文化的這一整體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國外的清宮舊藏文物、檔案文獻有了一個學術上的歸宿。

    基于此,兩岸故宮博物院在學術研究上的交流與合作就衫運是不可避免的,人為地阻隔只能是暫時的,事實上這種交流也是在不斷地發展。

    北京故宮簡介100字

    北京故宮簡介

    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 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午門。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 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龍云鳳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 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 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筑精巧。 保和殿 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 頂。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 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 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平面呈方形,黃瓦四角攢尖頂。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冊、寶的儀式和皇后誕辰禮都在此舉行。 坤寧宮 在故宮“內庭”最后面。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襲鎮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游覽故宮,可以從天安差薯門進,也可以由后門---神武門進。進入天安門,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這里城墻高大,城門樓巍峨壯觀,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使站在這里的人自己感到渺小,這是古代統治者利用建筑藝術來為增強其帝王威懾力量服務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從高處看,金水橋和流經廣場的那條御河,其形狀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如果是半日游,這三條路線只能游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臥室(乾清宮),放置皇帝印璽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結婚的新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辟為展廳)和御花園。一般來說,用半天時間游故宮,比較吃力。以安排一日游為佳。如有時間,可安排二日游。 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 故宮的許多細節都有某種象征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拍慶粗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的“9”。“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細心的游客會發現故宮里建筑的名稱,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門、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傳統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名字也和儒家經典《易經》有關。《周易》說,“乾”象征“天”,代 表“男”;“坤”象征“地”,代表“女”;中間的“泰”意為“平安、暢通”,整個意思即為“天地交泰”,暗示帝后關系和諧,再加上“清正”、“寧靜”,把一個皇宮生活想象得異常美麗。 故宮里的顏色也有深奧的寓意。故宮多用黃色琉璃瓦,室內的顏色也多為黃色,乾清宮的布置尤其突出。這種用法來源于古代經典《尚書》中的五行說。古人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五種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變化不定。“黃色”代表“土”,土是萬物之本,皇帝也是萬民之本,所以皇宮多用黃色。 故宮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筑是藏書樓文淵閣。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書樓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設計用心可謂良苦。 在欣賞恢宏的外在建筑物的同時,仔細品味每一個建筑所象征的文化意義,才會興趣盎然,情趣雋永。了解物化了的中國文化,才能了解偉大的故宮。

    北京故宮的簡要介紹

    故宮的歷史

    故宮(Palace Museum,Forbidden City) 故宮舊稱紫禁城。

    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

    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

    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

    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

    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清代皇后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后面。

    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

    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故宮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轎遲中的瓊宮仙闕。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閉肆李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

    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

    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雹肢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

    形體壯麗,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

    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

    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

    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收藏文物100萬件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的珍貴的文物。

    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

    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

    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云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于云朵之間。

    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

    關于故宮的歷史

    故宮(Palace Museum,Forbidden City)故宮總介紹: 故宮舊稱紫禁城。

    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

    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

    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

    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

    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

    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

    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

    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

    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后面。明時為皇后住所。

    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

    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富有生活氣的內廷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

    后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

    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收藏文物100萬件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

    如一套清代金銀珠云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于云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鉆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

    據說,為制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故宮始建于明永樂4年。

    故宮博物院 故宮有什么歷史和文化價值

    1.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價值包含中國歷代每個朝代的發展史。

    2.每個朝代的律法發展史。

    3.每個朝代的國家治理發展史。

    3.每個朝代的各種科技的發展史。

    4.每個朝代的文化發展史。

    5.每個朝代的人類進化發展史。

    6.人類在朝代延續的基因庫。

    7.人類在朝代演變過程中的浮沉。

    8.人類思想覺醒每個朝代值得我們思考探索的等等;

    9.館藏的珍貴不是在于他的市場貨幣值,而是在于很多都是無法再生的;

    故宮的歷史 故宮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從故宮學的視野看待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筑、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宮廷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筑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后”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擴展資料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北京故宮。

    介紹沈陽故宮的歷史和文化

    清初皇宮。

    原名盛京宮闕,后稱奉天行宮。在遼寧 省沈陽市舊城中心。

    占地面積 6萬平方米,有建筑90余 所,300余間,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 宮建筑。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集 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 價值。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 建成于清崇德元年 (明崇禎九年,1637)。

    清順治元年 (1644),清政權移都北京后,成為“陪都宮殿”。從康 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 祭祖謁陵曾駐蹕于此,并有所擴建。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 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 3個部分。 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筑,是舉行大典的地方。

    前面 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 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大政殿于清 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

    殿為八 角重檐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臺基上,繞以青石欄 桿,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

    正門前金龍蟠柱,殿 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

    中路為整個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 3個院落。南端 為照壁、 東西朝房、 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 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后 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筑。

    中院和后院兩側各有一 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 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 五間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 彩琉璃鑲造。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聰時,是清初朝 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后有出廊, 圍以石雕欄桿。 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 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

    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后 是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 宮五宮建在近 4米的高臺之上,四周繞以高墻,獨成一 座宮院。

    鳳凰樓建于后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 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后,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 圖。 樓為三層歇山式,深廣各 3間,四周有圍廊,頂蓋 黃琉璃瓦綠剪邊。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 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校馬 場。

    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 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綠剪邊。 梁枋間彩 繪“白馬獻書”圖案。

    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 《御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 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沈 陽故宮在清朝滅亡后,被辟為博物館,是中國較 早的博物館之一,先后稱為沈陽古物陳列所,奉天故宮 博物館,國立沈陽故宮博物院,故宮陳列所等。 1949年 以來,對故宮的建筑進行了全面的維修。

    1955年命名為 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故宮的歷史

    故宮

    位于北京市區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現存最大的帝王宮殿和古建筑群。

    建于明永樂5至18年(1407—1420年),已有500多年歷史,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000多間,居住過24個皇帝,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建筑壁壘森嚴,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里面是周長3公里的城墻,墻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墻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推翻清朝后,1914年設古物陳列所,開放故宮前半部,1925年改為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

    故宮是皇權統治中心,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有內廷與外朝之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是皇帝行使權力、慶典和召見大臣的場所,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富麗堂皇,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建于三層漢白玉雕欄高臺上,有86根直徑一米多的楠木大柱,頂有金龍藻井,內設金龍寶座,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有在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等,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為“三宮六院”,是帝王處理日常政務的庭院,也是帝王后妃和皇子居住、玩樂、奉神的地方。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游玩之所。

    故宮規制宏偉,布局嚴整,建筑精美,富麗華貴,收藏有許多的稀世文物,是我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的精華。故宮內藏有歷史珍品和宮廷文物90多萬件,是收藏文物珍品最大的博物館。常設陳列有:陶磁館館藏陳列、宮廷原狀、珍寶陳列、鐘表陳列、繪畫陳列、青銅陳列、明清工藝陳列、玉器陳列等。1987年故宮已列入世界遺產清單,成為人類文化瑰寶。

    游故宮最好以中路為主,若時間許可的話,可到西路走走看看。

    北京故宮四門簡介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建棚磨鎮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俗稱五鳳樓。

    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游棗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后面。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壇面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征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征著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筑有皇穹宇及回音壁。如果說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征,那么,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征。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了 如此豐富的學問。

    同時,她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頂峰,僅憑木榫交結,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杰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響,這聲音仿佛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墻鏈粗,你站在一端貼著墻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墻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并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回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故宮的歷史資料簡介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咐橋座,房屋九千余間。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搜模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北京故宮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的歷史:

    1、 營建原則: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世簡緩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筑。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

    2、 建造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后,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后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后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里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3、 明朝時期:

    故宮建成后,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整20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范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歷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

    4、 清朝時期: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清朝入關之后,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后,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于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辟為皇帝寢宮。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后軍機處設立之后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咸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咸豐去世后,慈禧也曾在這里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6]。咸豐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鐘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后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后殿辟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5、 民國時期: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分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后,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勛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為了讓張勛投降,段祺瑞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斗,用飛機轟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內投下三枚小炸彈,以示警告。飛機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飛行。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筑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筑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垃圾成山。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

    6、 現代狀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故宮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21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2013年8月15日,壽康宮在進行原狀陳列后,也正式展出。而位于慈寧宮的雕塑館在2015年5月31日開館。而按照2015年規模,到2020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76%。紫禁城正在進行文物古跡修繕、環境整治、擴大陳列展覽的開放區域。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2015年10月1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觀眾開放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等新的區域,使故宮的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2016年4月12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的開放面積再增11%,達76%,并開放多種形式的新展覽。同時,“洛陽牡丹與故宮博物院牡丹題材文物聯展”在故宮開幕。有1.2萬盆從洛陽抵京的牡丹被分散布置于慈寧宮花園、乾清門廣場、慈寧宮、壽康宮、永康左門—右門、隆宗門外等區域,重現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開盛況。

    2018年5月24日,故宮博物院決定自2018年6月開始實行周一全天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此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試行分時段售票。

    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筑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

    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2019年9月21日至10月1日,據故宮博物院消息,根據工作需要和安排,故宮博物院暫停對社會開放。

    2019年10月2日,故宮“休整”11天后開門迎客,3日至5日門票售罄。

    2021年11月1日起,故宮博物院門票預售期由10天調整為7天,其他購票規則不變。廣大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售票網站、“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微信公眾號,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等實名預約購票。

    2021年12月,故宮等已落實未滿18周歲未成年人免費參觀的規定。

    北京的簡介:

    北京(Beijing),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于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后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2015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68.6億元,比2014年增長6.9%。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即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并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歷史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后人于薊,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國滅薊國,遷都于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于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后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4]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后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后,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后被后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云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于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后奪得皇位后,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于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后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并簽訂《北京條約》。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辛亥革命后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占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臺。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戰爭后,由于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云、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自然資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后分別匯入渤海。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云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采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3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1.4%。其中,生活用水14.5億立方米,增長4.3%;工業用水5.6億立方米,下降3.4%;農業用水12億立方米,下降3.2%。[6]

    礦產資源:

    2013年北京已發現的礦種共67種,礦床、礦點產地476處,列入國家儲量表的礦種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5種。共有產地300處,其中黑色金屬產地49處,有色金屬產地35處,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產地43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產地6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產地75處,煤炭產地30處。

    植物資源:

    北京市地帶性植被類型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并間有溫性針葉林的分布。大部分平原地區已成為農田和城鎮,只在河岸兩旁局部洼地發育著以蘆葦、香蒲、慈菇等為主的洼生植被,但多數洼地已被開辟為魚塘,在擱荒地及田埂、路旁多雜草;湖泊,水塘中發育著沉水和浮葉的水生植被。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表性的植被類型是栓皮櫟林、櫟林、油松林和側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蓋率增大,其下部以遼東櫟林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樺樹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壞嚴重的地段,為二色胡枝子、榛屬、繡線菊屬占優勢的灌叢。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頂生長著山地雜類草草甸。

    動物資源:

    北京地區的動物區系有屬于蒙新區東部草原、長白山地、松遼平原的區系成分,也有東洋界季風區、長江南北的動物區系成分,故北京的動物區系有由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的動物區系特征。截至2009年,此動物區系中有獸類約40種,鳥類約22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0種。

    區域文化: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占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傳統建筑: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筑,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皇家建筑: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筑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筑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廟宇:

    北京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臺寺、云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云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千米。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后門橋,鼓樓和鐘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拆毀,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北京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后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墻、城門、甕城、角樓、敵臺、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筑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京劇:

    京劇是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進京獻藝。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2021无码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无码Av成人影院 | 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毛片免费看|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AV高清无码|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在线 |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