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我國古代四大瘟疫 中國瘟疫史記錄 中國歷史以來的瘟疫 中國重大傳染病歷史 中國近代10大瘟疫
說到這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瘟疫事件,我記得有什么鼠疫,天花,還有黑死病,但是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哪些比較嚴重的瘟疫事件呢?下面我給大家做了一個盤點,有感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看看嚴重的瘟疫事情到底是什么吧!
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瘟疫事件有兩大,分別是:明末大瘟疫和太平天國大賀陵歲瘟疫。那么這兩大瘟疫到底有多嚴重呢?下面仔細分析看看。
1、明末大瘟疫
明末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禎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歷、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
明末大鼠疫開始于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并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余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根據華北地區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記錄,在其論文《鼠疫流行與華北地區社會的變遷》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華北地區的瘟疫實際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與李玉尚合著《鼠疫:戰爭與和平》,對前期的研究做進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
異常寒冷的氣候頻繁引發水災、旱災、蝗災、鼠疫等,成為波及全國范圍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災——饑荒——瘟疫”的惡性循環,,成為明王朝崩潰的根本原因。
2、太平天國大瘟疫
太平天國中后期,也就在太平軍和湘軍展開殊死較量的時候,一場瘟疫尾汪孫隨而至,并很快在江南的交戰區里蔓延。
當時人們稱這種流行病叫“吊腳痧”、“子午痧”、“癟螺痧”或“吐瀉病”。常熟之地有記載稱:“時疫流行,名字午痧,朝發夕死。上海極重,漸延太(倉)境,吾方間亦有之。”
這種疫病還有個專門的名稱:霍亂。霍亂是一種起病急驟、傳播迅速、病死率高的烈性傳染病。對于中國來說,它算是一種進口的洋瘟,1817年它在東、西孟加拉地區爆發,后經洋輪帶到了中國。太平天國時期,正趕上世界第三次和第四次霍亂大流行。寧波、杭州和上海等華東地區疫情蔓延非常迅猛。
1860-1861年時,安徽、浙江和江蘇等地已經出現了大面積染病和死亡的現象。而此時曾國藩的湘軍正在和太平軍正在安慶鏖戰。戰爭和瘟疫從來是緊密相連的。湘軍雖然攻下了安慶,但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數萬太平軍全部被殺,城內城外死尸成堆,第二年夏天,隨著高溫,新一波瘟疫開始大面積蔓延,湘軍中不少士兵染病,駐扎在安徽南部寧國的鮑超和張運蘭等人部隊,稱“除已痊外,現病者六千六百七十人,其已死者數千,尚未查得確數”。
躊躇滿志的曾國荃正在謀取南京,聞之大驚失色,但還沒來得及做好心理準備,自己的吉字營也出現了瘟病,他報告給曾國藩說“每營病故者八九十名,勇病日多,其無病者不過一二成隊”,這使曾國藩“無日不在驚濤駭浪之中”,并且痛苦地嘆道“七月之后大疫遍作,士卒十喪四五。自是賊氛彌熾”。
而對于太平軍來說,瘟疫也是致命的。自安慶失守,陳玉成敗亡,天京門戶洞開,湘軍已經殺到了天京城下,而霍亂來到后,染病的太平軍日益增多而大量減員,天京的城守更加薄弱,洪秀全只好從安徽搜集兵力回救,但安徽戰局已經惡化,太平軍散落各處,加之大都染上了瘟病,根本無法救援天京。因此,洪秀全只好把蘇浙的李秀成兄弟視為救命稻草,一天之內頒發幾道金牌令要李秀成回救天京。
李秀成開始是不愿意回救天京的,除了想保住根據地的念頭,還因為他所在的蘇浙地區也鬧疫病,戰亂之下,難民四處流竄,瘟疫也迅速擴散,上海就是因為難民的涌入而成了地獄,居民“死者日以千計”。就連軍隊衛生做得相當好的英軍,“死于霍亂者,亦達5%”。蘇州、常熟、太倉、嘉興和杭州等地方也是疫病橫行,所部太平軍幾乎都來自蘇浙滬,感染者會傳染未感染者,一旦戰役關鍵時刻爆發,后果不堪設禪睜想,這些使得作為三軍統帥的李秀成不得不慎重起來。
然而,最后,他無法違抗洪秀全的強令,和李世賢帶領數十萬主力去救天京。在天京的雨花臺和曾國荃部湘軍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平時,我們更多的是從純戰爭的角度去了解和分析這場血戰慘烈程度,從而忽略了伴隨這場血戰的那場瘟疫。
這場血戰中,湘軍只有兩萬余人,但其中有約一萬人得了疫病,據王安定的《湘軍記》記載:“金陵圍師亦苦痢疾。閏八月,疫尤未已,軍士互傳染,死者山積。”曾國荃不得不親自上前線而面頰中槍,而且在給曾國藩的書信中破天荒地出現了“務求、百叩、迅賜、切勿”等字眼,由此可見情況之危急。而“國藩在安慶,憂之廢寢食,飛檄令撤圍”,“心已用爛,膽已驚碎”。
李秀成和太平軍也是一邊克服瘟疫,一邊舍命攻打,《天國之秋》說:“疫情最烈時,一天有多達三千人死于霍亂。”
這場“極古今之惡戰”持續了46天,最后,曾國荃帶著湘軍挺住了,他沒有接受兄長曾國藩“飛檄令撤圍”的命令,憑借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瘟疫,克服了困難。李秀成和太平軍也極為頑強,冒著瘟疫血戰湘軍46天,不能說不用命,只是功敗垂成,甚為可惜。
最后,永宣感嘆,戰爭可怕,瘟疫也可怕,戰爭和瘟疫這對兄弟一塊出現,那更可怕。
總結:所以瘟疫有多么的可怕大家也應該知道了,所以沒事被吃什么野生動物!
說到這個瘟疫是真的可怕,主要是沒法治,而且傳染性強,所以有的時候真的束手無策,最近很多人也說了,想看看這個中國瘟疫歷史,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瘟疫,從最早的到現代,看看中國歷史都發生過哪些瘟疫吧,有感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
1、上古跡告時期
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
2、漢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3、三國時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生疫病,當時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傳染病。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4、魏晉南北朝
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寧州頻歲饑疫,死者以十萬計。五芩夷強盛,州兵屢敗,吏民流入交州者甚眾。」(《資治通鑒》)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戰亂頻仍,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又大疾疫,兼以饑饉,……流尸滿河,白骨蔽野。」(《晉書.食貨志》)
義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譙縱據四川,自稱成都王。義熙二年(406年),劉裕派遣劉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義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隊勢如破竹,到達遂寧郡之黃虎,譙縱請求后秦姚興出兵,姚興遂派遣平西將軍姚賞等率兵增援,黃虎之戰中姿頌明劉敬宣前進受阻,雙方相持六十余日,敬宣部隊糧草啖盡,此時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時,士兵十不存一。
5、隋朝
開皇十年(590年),首都長安發生疾疫。
大業八年(612年),山東、河南大水,不久出現疾疫。山東地區災情尤慘
6、唐朝
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辛丑歲(762年),大旱,三吳饑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為之空虛,而存者無食,亡者無棺殯悲哀之送。大抵雖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棄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積骨相支撐枕藉者彌二千里,春秋以來不書。」(《吊道殣文》)
7、宋朝
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災。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區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為元軍占領,城內居民四處逃竄,「民患疫而死者不可勝計」。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閏正月,元軍包圍了臨安府,德佑二年閏三月,臨安府大疫
8、遼、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而死者繼踵不絕。」當時汴京有城門12座,每日各門送出死尸多達2千具。
9、元朝
至大元年(1308年)春,紹興、慶元、召州大疫,死者二萬六千余人。皇慶二年(1313年)冬,京師大疫。(《元史·五行志》)至順二年(1331年),衡州連歲大旱,又發生疫災,「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紀》)。
1344年,中國淮河流域爆發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絲路」將之傳到印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同時期蒙古人西征時,將染疫尸體用投石機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歐洲各處。造成1347年歐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談》即是以這場瘟疫為故事背景,描寫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縣和廣東南雄路大疫。
10、明朝
萬歷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萬歷《山西通忘》卷26記載,潞安「是歲大疫,腫項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櫻手敢吊」。
崇禎六年,山西出現瘟疫。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崇禎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過半」,疫情傳到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中國古代都有那些著名的瘟疫?古人又是怎么戰勝這些瘟疫的呢?
人類從什么時候發現傳染病,已經無源可考。可以想象的是,傳染病史一定是貫穿著人類進化的歷史。我國自公元 2 年至 1911 年共發生有文獻記載的大疫 266 次,其中北宋滅亡前的 1126 年中累積發生大疫 68 起,平均 16. 8 年發生一起。
南宋以迄元末 (1127 ? 1368 年)241 年中發生大疫 36 起,平均 6. 7 年一次。 明代(1368 ? 1644 年)276 年中發生大疫 53 起,平均 5. 2 年一次。 清代(1644 ? 1911 年)267 年中,竟發生大疫 109 起,平均每 2. 5 年便有一次。
從疫情的范圍和程度上看,宋元以前,一種疫情波及3省以上者僅有 2 次,占該期總數 5. 5%; 而明代為 8 次,占該期疫情總數 15%; 清代為 33 次,占該期總數 15.6 %, 且史料中的用語亦漸趨酷烈。
可以說,我國歷史上的疫情,有隨封建王朝的衰亡呈不斷頻繁、加劇的趨勢。 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可以發現人類同瘟疫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雖然每一次的瘟疫攻擊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損傷。但勇敢的中華兒女每次都會挺直了脊梁重新站起來,那么在古代瘟疫爆發之際,缺少有效衛生條件的中醫師,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隔離病人
在古代,中醫師們就意識到了瘟疫有著極強的傳染性,并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診療瘟疫患者。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古代戰爭時期,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很有效果的,瘟疫不會大范圍的擴散。
注意衛生
古人就非常注意環境的衛生,在秦朝時候甚至有刑罰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于道著”要被處以罰款或鞭刑,衣冠不整面容不潔者同樣有處罰,古人也講究焚香沐浴。而且在當時城市內就已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制,逐節相連,可以排泄污水。
這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是極為先進的,彼時的西方國家,根本沒有這樣的意識,垃圾排泄物隨意丟棄,甚至有歷史學家表示,當時的西方城邦是建立在糞土當中的,這也是西方瘟疫爆發嚴重的重要原因。
做好消毒
中醫在古代就已經有消毒的意識了,在疾病爆發的區域,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處理。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熏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預防瘟疫。這樣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基殲悉。
戰勝天花
天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瘟疫。但中醫在總結經驗之后,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里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以現代醫學來解釋,被接種的人會感染輕微的天花病毒,但會被人體的免疫解決掉,從而獲得了免疫能力。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預防方式,還被引進到歐洲國家,挽救了千千萬萬人。
中醫有哪些特色
中醫的診療手段多樣,使得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按照途徑可分為內治與外治,內治指的是各種草藥方劑;外治包括針灸、艾灸、砭石等等。這些手段在古代的瘟疫爆發之際,以中醫的理論觀念為指搏乎導,起到了極大作用。
比如其中的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診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實踐的基石。 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里,中國先后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醫的有效預防和診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但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現代的中醫逐漸衰落,西醫的不斷強化,導致中醫生存空間被慢慢壓縮,一代代的中醫大師相繼去世,后繼乏力,有太多的精華遭到失傳,是時候振興中醫改磨的時候了。
大多數都發生在一些人口比較多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人口流動比并鉛較大,所以很容易把一些病毒帶來,為了防止這種病毒,通常朝廷會對得了這種病毒的人猛旦進行隔離枝蔽擾,以防他傳染給別人。
中歷史滾喚上的瘟疫一般都是在人口很多含孫、流動量大的地區,一般發生在雨水多或者是人口遷徙,流動比較密集的時候。防治經驗就是隔離,用火燒談備鏈毀感染瘟疫而死的尸體,往井里面投放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