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溫州消失的古橋 湖南的歷史悠久的古橋 浙江溫州清代古橋 四大歷史古橋 溫州市區現存古橋
我的老家住在溫州舊城區中心地帶的打鑼橋口,可我從未見過這座橋究竟是什么樣子,因為從我記事起,這里便沒有了什么橋,而是平坦寬闊的丁字路口,橫在前面的叫“廣場路”,豎在邊上的是“解放路”,但老人們仍是習慣地叫它“打鑼橋口”。多年過去了,我想回老家鬧叢蠢看看,坐上出租車,司機問:“去哪里?”“打鑼橋口。”我說。年輕的司機望著我,看了老半天,有點尷尬地問:“哪里?”我這才回過神來,他當然不知道這個舊時的地名,趕忙改口:“就在廣場路與解放路的交叉口。”司機才明白,車子啟動,呼嘯而去。而我心里還是有點失落與別扭,不僅是這地名講起來冗長拗口,更感覺我像一個舊時代出來的遺老,與世人格格不入一般。不過說真的,我對舊日的溫州還是充滿了親切感與深深的向往,不僅愛它舊日的河,更愛它舊日的小橋,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情調,在我心中總是揮之不去。
舊時溫州因為河道縱橫密布,于是有了很多液陪橋,它們大多是石拱橋。眾多的橋梁與蜿蜒的河流,形成“門前流水,戶限系船,花柳飾岸,荷蕖飄香”的水鄉風光。據《永嘉縣志》記載,市區共有橋梁四百二十座,僅信河街上就有七十二座。有一首《甌江竹枝詞》這樣寫道:“大高橋接小高橋,近水樓開紅綺寮。語郎記取門前路,八字橋邊勞幾家。”這些橋既是人們通往未來的道路,又是人們休憩閑談的去處。橋邊大都植有榕樹,盤根錯節枝葉茂盛的大榕樹與小巧玲瓏鄉情濃郁的石拱橋形成一道別致的風景,徐徐晚風中,夕陽西下,人們橋上橋下相逢寒暄,屋里屋外揮手道別,無處不在的橋也是人們心靈之間的橋,有時它們外在的表象代替了人們內心的交流,而具有象征的意義。
從東晉、南宋到清朝、民國,歷朝歷代的溫州人不斷建造著他們的橋梁,直到忽然有一天,他們想到了造路。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們放棄了原先筑城的理想,填沒了河道,于是橋也就成了多余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壓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橋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這樣的名字還挺多的,比如滄橋、雙蓮橋、四顧橋、八字橋、浦橋、賣麻橋、竇婦橋、瞞鼓橋、矮凳橋、萬里橋等。舊時有人把將軍橋、洗馬橋、水心橋、金絲橋、鯉魚橋、道前橋、漁豐橋、打鑼橋、竇婦橋和南蟬橋串編成一首打油詩:“將軍洗馬過水心,金絲鯉魚跳龍門,道前漁豐打鑼橋,竇婦面前問南蟬。”頗有幾分情趣。溫州的橋還可以用數字趣聯:第一第一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板橋,第四四顧橋,第五五馬街,第六六峰橋,第七七佛橋,第八八字橋,第九九山橋。溫州的橋名還有以官職命名的,如狀元橋、御史橋、榜眼橋、將軍橋等;有以人名為名的,如中山橋、高公橋、三郎橋、竇婦橋等;有以商業或手工業命名的,如賣鄭氏鴨橋、賣麻橋、瞞鼓橋等;有以吃食為名的,如芝麻橋、糖糕橋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廣利橋、萬利橋、旺增橋等;其他則長的有萬里橋,高的有大高橋,矮的有矮凳橋,熱的有火爐橋,冷的有冰壺橋,還有如清明橋、飛霞橋、乘涼橋、雪花橋等。這些橋名都能演繹出動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風情,而且無論這些典故或風俗,亦充滿了詩情畫意,并從這些橋的名中可以看出溫州人既重義理亦重利益的實惠主義思想特征。
這里最有名的要算八字橋了,它位于百里東路與百里西路之間,南和信河街相連,正是丁字路口。這里原是兩條河道交匯之處,有兩座石橋東西、南北跨越,形成八字,故名。這里舊稱德新坊,兩座橋的交叉端植有一棵大榕樹。而今舊橋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名字在人們口頭流傳,倒是那棵巨大的榕樹還在,依然深情地注視著過往的匆匆行人。
還有一座矮凳橋,位于東門,橫跨矮凳橋河———這條河因橋而得名,在溫州的橋名來歷中也是比較少見的一樁。這里原是賣柴浦的陡門閘,因為形似矮凳,鄉人就因以名之。著名家林斤瀾先生是溫州人氏,他就出生在八字橋邊,不過他倒以“矮凳橋風情”寫了一系列,當時頗引起中國文壇關注,使溫州這一小地名聲名遠播。
1.聲名顯赫的趙州橋:
河北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它是世界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巨大石拱橋。
趙州橋建于隋代大業年間(605年)由名匠李春設計并建造。距今已有約褲備1400年的歷史,橋為單栱敞肩,不僅有利于汛期行洪,還一改石橋厚重呆滯的形貌,顯得分外秀雅靈動。出于對趙州橋的喜愛,人們留下了魯班修建趙州橋的傳說。傳說中柴王爺推著裝載著大山的小車過橋,在橋上留下一條深深的車轍。
2.趙州橋的姊妹橋---弘濟橋
離趙州橋不遠的河北邯鄲廣府城外的滏陽河上還有一座隋代的古橋---弘濟橋。與趙州橋建橋年代和橋型都極為相似,但雕刻更精美。
弘濟橋的石塊中有不少化石,雨后石上會顯現出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形象。相傳此橋是魯班的妹妹建造,又稱魯妹橋。傳說魯班造趙州橋時,魯妹曾建議他在橋上加一條橫鐵帶,可以使橋更加堅固。魯班沒有采納,魯妹決定另造一座橋來驗證。兩橋建成后,趙州橋險些被柴王爺的小車壓垮。
3.抗日烽火盧溝橋:
北京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建于大定28年(1188年),曾見證了侵華日軍的暴行。橋遠端就是宛平城的城樓。
“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所言不虛,大獅可數,小獅難盡。掌下有獅......毛中藏獅。口里含獅......據最新統計 大小獅共501只。乾隆御碑“盧溝曉月”。
4.通曉音律的五音橋:
河北東陵順治帝神道有一座五音橋。 五音橋上有126塊欄板,欄版的石質為含鐵的方解石。輕輕敲擊可發出樂音。因含鐵量不同呈宮商角徵羽五音。
5.魚沼飛梁
山西太原的晉祠里有一座聲名遐邇的十字形橋---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建于北宋,實現存十字形古橋的孤例。以“園為池,方為沼”故名。沼內立34根石柱,柱頂架斗拱·枕梁。橋形如鵬鳥展翅,十分俊美。
6.最美的園林風景橋---玉帶橋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有六座橋,最美的當屬玉帶橋。該橋建于清乾隆時期。橋面呈雙反向曲線,是高拱石橋的杰出代表。玉帶橋的漢白玉欄板雕工精美,潔白柔和。半圓形高拱與水中的倒影恰似一輪明月。
7.以詩易名的楓橋:
蘇州古運河與官道交匯處,南北舟車均在此停留,故名“封橋”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封橋"變成了“楓橋”。橋頭就是著名的鐵鈴關城樓。
8.造型奇特的八字橋:浙江紹興的八字橋建于宋嘉泰年間(1201-1204年)。江南河網密布,在三條河匯合處修建的八字橋巧妙地利用獨特的八字橋型使一橋變為三橋。八字橋的精美石欄·石階,記憶著風雨滄桑。
9.巧于借鑒的五亭橋:五亭橋是江蘇揚州瘦西湖的標志性建筑。五亭橋上建伍亭,下列四翼。五亭間有短廊相連。橋的正面側面共有橋洞15個,橋亭仿北京五龍亭形制。橋基厚重,橋拱空靈,亭橋和諧,形成陰柔與陽剛的完美結合。
10.搖而不危的安瀾橋:
四川都江堰魚嘴的分水堤上建有一座安瀾橋。安瀾橋橫跨內外兩江,起初是竹木建造的懸索橋,后改為鋼索橋。為紀念當初建橋的一對夫婦,又名夫妻橋。該橋凌江而過,搖而不危,蔚為壯觀。
11,演繹千古佳話的西湖斷橋:
《千年等一回》的歌聲似乎還在胡含毀耳邊回蕩,許仙和白娘子在此相識·同舟歸城·借傘定情的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這是一座拱形獨孔環洞石橋,古樸而淡雅。斷橋之名始于唐代,意指孤山的路到此而斷。傳說中西湖白堤原有一座小木橋,一對段姓夫婦在橋頭買酒捕魚為生,遇仙人指點,釀成猩紅佳釀而致富。段氏夫婦將木橋改建為石橋,人稱段橋,后演化為斷橋。
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之一
12.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
霽虹橋位于云南保山瀾滄江上,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大橋由18根鐵索組成。徐霞客曾到過此橋。由于山勢險峻及戰亂,霽虹橋屢遭毀壞。重建·大修十余次。1986年,江水暴漲,橋頭滑坡,關樓被毀,鐵索沉江。古橋斜上方幾十米處建了一座新橋。
13.勇士贊歌---瀘定橋:
瀘定橋位于四川瀘定縣大渡河上。建于清康熙44年,康熙御題匾額“瀘定橋”。橋共有13根鐵索,每根有890個扁環相扣,重達2·5噸。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這里,蔣介石派老運重兵圍堵,紅軍搶占瀘定橋粉碎了把紅軍當做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中有七位由此過江。
14.以橋為市的廣濟橋:
廣東潮州的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是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河西岸十墩九洞,東岸13墩12洞。東西兩段橋間以浮舟連結,形成橋梁與浮橋相結合的格局。汛期可將浮舟移走,以利行洪。橋墩上建有亭臺,商販叫賣其中,號稱“一里長橋一里市”。
15.世界第一古長橋---晉江安平橋:
安平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之一,位于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于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此橋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橋長五里,又稱“五里橋”。現橋長2070米,寬3-3.6米。石板橋面,兩邊建橋欄。狀如長虹臥波。橋墩331個,分為四方形·單邊船形和雙邊船形三種。
16.福建永春東關橋
東關橋又稱“通仙橋”,位于福建省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之上,歷來是交通要沖,為閩中、南往返的必經之地。東關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臺,橋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17.浙江溫州泰順泗溪東橋
在浙江溫州市泰順泗溪鎮下橋村頭,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總長40米,寬6米,離水面9.5米,有橋屋15間。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
樂清古橋
橋梁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表征,它不但是一座構筑物,也是一件藝術品,同時在工程結構上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樂清地處東南沿海,西北部高山丘陵間,萬壑爭流,平原地區則河道縱橫,計有溪河一千七百五十八條,總長逾一千零三十三公里。
自古以來建成的橋梁,數不勝數。據史料記載,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的翁烊聚星橋(俗名“上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市最古老的橋梁。宋至清末共建有各種橋梁三百七十多座,按橋型結構,分為梁橋、拱橋兩種體系。
梁橋,是用梁作為橋的主要承重構件,結構 簡單,被普遍采用,是中外歷史上使用最久的橋型。早期的粱橋多以木材為之,因木質粱柱易腐,遂為石材所取代。粱橋中有代表性的是沙岙大橋和慈濟橋。
沙岙大橋,在柳市鎮沙岙。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趙伯藥建。石構,抬梁式橋墩十二架,墩上鋪設橋板,共十一間,全長六十多米,寬二點五米。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增置青石欄桿。為我市規模最大的一座石梁橋。
慈濟橋,在石帆鎮大橋頭村。宋末咸諄十年(1274)吏部尚書劉黻母解氏捐建。四墩三跨石粱橋,兩側不設欄桿,橋長十一點六米,寬二點八米。此橋乃保存最完好的宋橋,梁架構件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時的原物。
由于石料在筑橋中的普遍使用,使出現了以拱卷結構的橋型,叫做拱橋。它與粱橋比較,不但外型美觀,經久耐用,而且載荷能力、穩定性和剛度都大大提高。拱橋工程難度大,造價昂貴,它不可能像粱橋一樣被廣泛使用。
萬橋,在天成鄉萬橋村。北宋元?v二年(1087)動工,至八年(1093)建成,地人萬規創建,故名。初為石墩木梁,后粱木被火燒毀,易以石鋪陳橋面。至明宣德八年(1433)蒲岐所千戶魏迪重建,歷時八年,建成五跨五竇石拱橋。全長五十七點八米,中寬四點八米,兩坡引道呈扇形展開,盡端寬五點二米。拱圈采用先進的“縱聯分節并粗悄列”的砌拱技巖喊渣術,中孔最大邊孔依次遞減,橋身整體曲線柔和。橋面鋪設踏跺,間以,兩側立望柱欄板,雕飾精美。萬橋飛架于萬橋河上,宛似“長虹飲澗”,十分雄偉壯滲或美。
文虹橋,在樂成鎮西運河上。明天啟七年(1627)知縣胡良臣建,又名“胡公橋”。系三跨三竇石拱橋,長三十四米,中寬四點三七米,引道端寬五點六五米,望柱欄板無存。整體構造與萬橋相仿。一九六三年政府撥款按原樣修葺。
除上述的梁式橋和拱形橋外,山區半山區還有以下幾種較有特色的橋型。
堤梁橋,俗稱“碇步橋”、 “石步碇”。它的歷史最古老,是橋粱的雛形。用比較方整的石塊在溪灘中筑起一個接一個的石磴,供人越溪通行。白石鎮政府大門前的北街五步碇長三十一點七米,雙行,每行六十多級,往來過溪方便。
漫水橋,是堤梁橋的發展,多建于季節性強,豐水期易澇,枯水期易早的溪澗。立柱為墩,上鋪條石為橋面,橋身低矮,洪水季節水流漫溢橋面而過,為了使之不被洪水沖跨,柱墩兩邊用石條斜頂支撐,遠觀如多足蜈蚣,故又稱“娛蚣橋”。樂成北門原先的蜈蚣橋就是這種橋型。
懸臂梁橋,多建于滇急岸陡的溪澗上。為增大橋的跨徑和凈空,墩臺以條石多層疊澀出挑,以支承橋梁。如樂清中學校門前建于清代的泰運橋(俗稱“塔影橋)。
單懸臂梁橋,即棧道。它是木橋早期的一種形式,秦漢時出現。
雁湖鄉巨坑庵村的發祥峙有一段長一百二十四米、建于明崇楨年間(1628——1644)的棧道,柱、梁、橋面均用條石構筑。在臨澗的絕壁間鑿上下兩排卯孔,立柱插入下卯,粱和橋面條石嵌于上卯,榫卯間灌以鐵生凝固,故當地稱之“鐵生橋”。
紅軍橋,距離泰順縣城西約15公里,橫跨浙江省喊吵泰順縣與福建省壽鄭野侍寧縣犀溪鄉李家山村交界溪上;
南麂列島,位于浙江省平陽縣東部海域、鰲江口外,距鰲江港30海里;
劉基故里,位于文成縣天頂湖西邊的南田鎮;
蒲壯所城,位于浙閩交界處的蒼南縣蒲城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
麗水古街,位于巖頭鎮上,沿街有麗水古橋、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觀;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
雪溪胡宅,坐落脊宴在三魁鎮雪溪鄉橋西村的胡宅;
麗水古橋,又名“永慶橋”,位于麗水湖上,建于南宋末年;
望兄亭,蒼坡村南寨墻上;
蒼坡溪門,是整個古村寨的大門,為元明時期建造,三間四柱木造牌樓式;
仁濟古廟,已被辟為蒼坡民俗館;
妙果寺,位于浙江溫州市區人民路松臺山麓,系東甌著名古剎;
普明寺,又稱后嶼堂,位于甌海區瞿溪鎮后嶼羅漢山;
張璁祖祠,坐落在甌海區永中鎮普門村
南宋紹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壽明刻繪的《平江圖》,是蘇州最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圖,其中就有平江路這條街道。平江路因蘇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礎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們稱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處街區,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觀前街相比,獨特的清靜古樸氣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嘩迥然為兩個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達,中無雜樹,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業店鋪,往來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著多年前的嫻靜與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現出一種碧玉般的綠,似乎還平添了一絲絲嫻靜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橋很精致,雖然可以通車,但是卻很隱蔽。有時一路走過,都未必可以發現腳下流淌過的涓涓細流。
拱橋通常坐落在平江路邊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這里,船和橋不僅僅是人們看風景的,而是組成風景的鮮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橋的存在,才使得這條條的水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平江歷史街區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橋,絕大多數為梁橋,僅胡相思橋為拱橋。有些梁橋原本是拱橋,后來由于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經改成鋼筋混凝土梁式結構。這些橋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稱,并保存著宋代的墩臺結構和武康石構件,十分難得。
相傳,岳飛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戰果頗豐,后奉詔回京時,在平江府的馬交橋附近遇到了皇帝派來的欽侍鍵差,要將岳飛捉拿回臨安。
當時,在岳飛身邊有兩員大將,一是張保,號稱馬前張保,一是王橫,號稱馬后王橫。王橫從馬后走上前去阻止,卻被欽差喝令亂刀斬于橋上,血濺當場。
后來,岳飛在風波亭遇害,蘇州百姓思念忠臣,就來到馬交橋,想起當日岳飛曾在這里經過,又看到石頭上的斑駁血跡,就將石塊珍藏了起來。
宋孝宗時期,岳飛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將那塊石頭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橫殉難的橋上修建了一座小廟,將石像供奉起來。
由于馬交橋上的馬茭草沾染上了王橫的鮮血,朱紅一片,所以,人們就將橋叫做了朱馬茭橋。朱馬茭橋為花崗石梁橋,橋面以6條石梁并列而成,橋長6米,寬4米,高2米。
唐家橋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橋,橋上有一圓一方兩個橋孔祥森,與胡相思橋互為犄角。唐家橋也可以在宋《平江圖》中找到蹤跡,橋長4.4米,寬3.5米,跨2.7米,高1.9米。
橋面為6條石梁并列而成,其中兩條為武康石,4條為花崗石。橋臺兩邊立武康石條柱,中間橫疊花崗石條。
胡相思橋是平江河古橋中最能誘發人想象力的一座橋,也是平江歷史街區唯一一座拱式單孔石橋。宋《平江圖》有所繪制,不過當時名為“胡廂使橋”,廂使據記載是宋代設置的一種官職,負責處理治安和民間糾紛。至于什么時候開始轉化為胡相思橋,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橋全長14米,凈跨4.1米,謹談畝中寬3.2米,矢高2.9米。橋的拱券采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又稱“連鎖法”,蘇州清代的石拱橋大多都是采用的這種方法。
條石欄板的南北兩側都鐫刻有“重建胡相思橋”6個字,橋孔兩旁的明柱上則鐫刻有“乾隆九年署元和縣正堂加六級張曰謀重建”等字。
胡相思橋的橋面中心石板上浮雕著輪回紋,意在宣揚佛教“生死六道輪回”的觀念,勸誡人們及時行善積德。橋孔拱券的外沿還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強了橋的立體感。
胡相思橋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崗石拱橋,但金剛石墻體上夾雜的青石和武康石卻有著悠久的歷史記錄,在橋南側的金剛石墻上有一方“橋神土地”刻石。根據清朝所著的《吳門表隱》記載:
崇正宮橋南堍塑橋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廁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說明以前在民間一直都有祭祀橋神的習俗,胡相思橋上的“橋神土地”已是極為罕見的遺跡了。
蘇軍橋又稱蘇錦橋,俗稱青石橋,是座單跨石梁橋,東接衛道觀,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圖》上有繪制,從橋身上疊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崗石3種石料可以得知這座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
蘇軍橋橋長7.5米,跨2.5米,寬2.6米,高2米。欄桿為花崗石材質,橋面由5條花崗石梁并列而成,橋西南北兩側有一寬一窄的河埠。北河埠已被后來修筑的河岸石欄攔斷廢棄,南河埠仍然可以拾級而下。橋東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臨河小樓,與古橋相映成趣。
蘇軍橋再往北百余米,一座與平江路和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橋叫做小新橋,與被稱為大新橋的眾安橋呈掎角之勢,形成“雙橋”和“三步兩橋”的格局。
小新橋又名新橋,在宋《平江圖》上稱為北張家橋,清同治《蘇州府志》中改名為新橋。
通利橋距離小新橋不到百米,單跨石梁的通利橋與朱馬交橋相銜而成“雙橋”格局,曾于1814年進行過修葺。
通利橋橋長6.4米,跨2.8米,寬3.5米,高2.4米。橋身主要以花崗石構筑,橋面由6條并列的石梁組成,其中兩條為寬約0.4米的武康石,為宋代遺物。橋臺立有石排柱,橋欄為簡潔的通長條石構筑。通利橋兩邊的橋臺并不相等,西橋臺有長長的緩坡引橋,有一種不對稱的美感。
通利橋所在的地段,既是兩條河道的匯流處,也是兩座橋的直角相連處,所以就將通利橋的西引橋延長,在橋畔形成河灣,供往來的船只停泊、轉彎和掉頭。
相傳在通利橋的橋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題記刻石,鐫刻著:
星橋、朱馬茭橋,年深坍壞,蒙運判府鄭侍郎助錢三千貫,提舉寶章判部趙郎中助錢二千貫,長洲判縣龔郎中助錢一千五百貫,并系十七界會重行展闊建造。勸緣崇禧、上官古史,干緣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題。
據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橋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發起和主持的,費用來自于官員、士紳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積慶橋跨平江河,橋名與宋《平江圖》一致,俗稱吉慶橋。積慶橋橋寬7.1米,長6.9米,單孔,跨度5.3米。
雪糕橋在宋代《平江圖》中也有繪制。相傳有一位書生家住橋西肖家巷,非常孝順,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飛揚,病重中的母親囈語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斷糧,哪里還有糧食為母親做糕呢?不得已,書生只好含淚把雪捏成糕狀拿給老母看,聊以安慰。
誰知,當雪糕送到母親面前時,竟然真的變成了一塊熱氣騰騰、香味誘人的米糕,人們都說這是觀音菩薩顯靈的結果,橋上也憑空多出個觀音堂來。書生故去后,鄉鄰湊錢將他安葬在了橋的附近,這座小橋,也就稱之為雪糕橋。
雪糕橋橋長5.8米,跨3.6米,寬3米,高2米。橋面以5條花崗石梁并列而成,其下長系石上留有擱置托木的凹槽。橋臺由4根條石組成排柱,青石與花崗石混雜在一起。橋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觀音堂,俗稱橋馱廟。
思婆橋是一座單跨石梁的東西向古橋,在宋代《平江圖》上已有此橋,名為寺東橋,因為橋西有唐代古剎資壽寺而得名。叫思婆橋據說是因為資壽寺是座庵堂,每天都會有尼姑從這座橋上經過,尼姑俗稱“師婆”,屬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這橋早先也就叫做師婆橋,后來訛傳為思婆橋。
思婆橋橋長11.2米,跨4.4米,寬3米,高2.9米。橋面以4條寬0.5米的花崗石梁并列而成,橋欄是高約0.4米的不加雕飾的長條花崗石,可供過橋人坐在橋頂上休息賞景,東西兩坡各有10級石階。
石欄外側橫刻著楷體大字“重修思婆橋”,橋臺南側石柱上刻有“嘉慶乙丑四月”等字,北側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時留下的。
思婆橋歷史悠久,曾進行過多次修葺,橋身還保留著許多比花崗石更早用于造橋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結構橋臺的排柱以及兩頭雕有靈芝和寶蓮的長系石都為武康石,從材質、結構和雕刻看應是宋代遺物,證明思婆橋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橋西北金剛墻上還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
壽安橋在思婆橋北面三四十米處,是座單跨石梁橋,在宋代《平江圖》中稱寺后橋,因為橋位于資壽寺的后方。清初稱資福橋,同治時改名壽安橋。
壽安橋橋長4.4米,跨3.8米,寬4米,高2.3米。橋面由6條石梁并列而成,南側邊梁及北側第二根梁為武康石梁,其余4條花崗石梁呈現深淺不一的色彩。
東西橋臺排柱各由5條武康石組成,鐫有“癸亥”、“拾兩”等捐銀題字,為宋代建構。壽安橋的石梁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勢,即下部平直,上部兩端稍低,當中微隆,遠遠望去,造型十分流暢。
這些橋大多跨水架橋,意境非常優美,橋上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橋的建筑不論大小,工藝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圖畫,不許有一處敗筆,雖歷經百年,卻依然煥發著驚人的魅力。
蘇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