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書法課優質說課稿 中國書法發展史簡介 書法歷史由來 中國書法的歷史簡介 中國書法演變順序正確的是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交流思想的。文字的產生是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先秦時期的文字,為了記載史實,把長篇文字用刀刻在甲骨上,保存下來。許多文字刻在一片甲骨上,大大小小,錯落有致,不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組合之美,此即為書法藝術的萌芽階段。書法藝術是將書寫放入了審念激美范疇,不僅僅局限于文字的實用性,更追求書寫的美觀度。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金文即為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較之于甲骨文的纖細,金文稍粗,古樸,有金石氣。后來又產生了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較一致的造字原則和風格,書寫也更加講究美觀,逐漸形成大篆體。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改進大篆體,統一為小篆體。后來,從篆體又發展出隸體,也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和贊賞,從而得到廣泛地采用。
漢朝是隸書大盛的時代,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四百多年間社會穩定繁榮,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于是兩漢時期成為了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朝著使用簡便、字體美觀方面發展,書體流派紛呈、風格多樣。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到了三國時期則是隸楷并存。魏晉時期楷、行、草三書盛行,奠定了現代書體的格局。晉代后書法理論發展起來,推動了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
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是魏晉時期書家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的今體書法,被歷代奉為楷書的楷模,“天下第一行書”。他的代表作有楷書《黃庭經》、行書《蘭亭序》、草書《十七帖》等。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便為人所珍愛。《晉書·王羲之傳》上載,某日王羲之在蕺山遇見一位老嫗兜售六角扇,他在老嫗的每把扇子上題了五個字,交代但言出自王羲之手筆,可得一百錢,老嫗依言而行,一時眾人競相購之。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后來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史稱為“二王”。
唐朝建立后,有一百多年的社會安定繁榮。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贊其書法是“盡善盡美”、“古今第一”。唐太宗以重金向民間收購王羲之的書法達三千六百幅,又設立了“書學”,成為科舉考試中的科目之一。
唐代也是書法藝術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當時的代表人物有歐陽詢,以楷書見長,被譽為“翰墨之冠”,行散備、草體亦很有建樹,他學習王羲之各種字體,創建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代表作以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行書《夢奠帖》、《張翰帖》等最為著名。
到了中唐時期,書法的發展出現了高潮。以顏真卿和柳公權為代表的書法家開創了端莊豐滿、遒勁雄偉的新局面。
顏真卿的書法被評為“納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開創了一派新書風,被稱為“顏體書風”。安史之亂中,顏氏家族有30多人被殺,他含淚為年少慘死的侄兒季明寫了一篇《祭侄文稿》,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受顏真卿書體的影響很大,筆筆有神、字字沖高毀有骨,后人以“顏柳”并提,且有“顏筋柳骨”之說,此二體也成為了初習書法者的范體。柳公權的書法以精于點畫、謹于間架、法度森嚴而著稱,歷代書論者對柳體評價很高,論之為“廟唐氣象”。柳的傳世書跡很多,傳世墨跡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等。
到了宋朝,宋太祖并不十分重視書法藝術。宋太宗即位后,征購前朝帝王名臣的墨帖并加以編輯拓印,賜給大臣。編輯拓印的質量本不高,宋人學帖的水平更不高,加上科舉制度興盛,寫字力求勻稱工整,書法藝術的個性遂被淹沒。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間(1021-1070年),出現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位書法家,他們提出“上學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張摒除帖學,形成宋書“尚意”的獨特風格,亦令當時的書法藝術界為之一振。
宋朝名將岳飛雖一生顛沛流離、于戎馬倥傯中度日,但他文武雙全,能詩善詞,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態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飛路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因更深難眠,岳飛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深有感慨,在看到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時,他觸景生情,“不覺淚下如雨”。他對牛皋說:“先生出祁山,連連告捷,但后主一道圣旨,錯過良機,豈非千古恨事!”道士拿來紙筆請岳飛寫詩,他說:“千言萬語,難抒胸臆”,于是抄寫起《出師表》來,邊哭邊寫,寫完后,又寫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他的書法氣勢磅礴,氣壯山河,足顯其忠義之風與淳正之氣。
在多年戰亂之后,六朝的書法藝術處于衰微狀態。就在這個改朝換代的時期,誕生了著名的書法家趙孟頫。趙一改宋朝帖學不求真跡之風,主張嚴守古法,一絲不茍,推動了復古潮流,使沉積多時的書法藝術界重顯活力,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晉之王羲之、唐之顏真卿。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等。然而獨木難成林,當時的書法藝術終難成氣候,元朝的書法藝術并未得到多大的發展。
明朝的皇帝多愛書法,規定凡朝廷詔敕都要讓擅長書法者抄寫,凡能為朝廷寫內制、外制者可得官職。當時流行于館閣及科舉考場的“館閣體”,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清朝仍舊學帖之風盛行,書法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到清中晚期,大興碑學,許多書法家碑帖并習,參以己意,寫出了個人風格,篆、隸、行、楷等諸體書法藝術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還發展了與書法藝術緊密結合的篆刻藝術。一幅書法作品加上開頭的起首章和結尾的名號章,黑色的書法加紅色印章的點綴,顯得更加美觀,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特殊成就之一。
遠古時代的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鏈拿搏,金文到后來的篆體,大篆小篆,秦朝宰相李斯改小篆為隸書,緊接棚祥著北碑敏悔也叫魏碑,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然后就是楷書,行楷,行書,行草,草書了.這是就是書法發展過程
書法的起源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尺肢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近代經過考證,關于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于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卜盯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型困和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不知何時,在學書法的很多人眼中總有一種這樣的看法,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其實產生這種說法的原因有二,其一,入門便是以楷書入門,不同其他書體。其二,是對書法筆法的演變過程不了解。
其實書法的基礎是筆法,篆隸有篆隸之筆法,行草有行草之筆法,唐楷有唐楷之筆法,晉楷有晉楷之筆法,魏碑有魏碑之筆法,當你掌握了一門書體的筆法并且能熟練應用其結字規律的時候,才說明具備了這種書體的基礎。
將楷書練得好,并不意味著就具備了書寫其他書體的基礎,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楷書僅限于唐楷,其實楷書豈止有唐楷而已?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晉楷、魏碑、唐楷晉楷這三種楷書筆法不同,流變也不同,風格也大相異趣。
首先楷書的產生,是源于隸書的快寫,將筆畫中的波碟變為了平直的筆畫,將轉折處的圓筆變為悉信了方筆。
晉人的楷書傳說發源于王次仲,但王次仲并沒有留下作品傳世,但有史料可查,其通過鐘繇并經過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改良,而成為晉楷之典范。其筆法乃是主要是“一搨直下”的用筆。
這種用筆方式被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傳了下去,直到初唐時期的虞世南也是以這種筆法為主,所以唐朝虞世南的楷書是具備了唐楷意蘊的晉人筆法所做之楷書。這種筆法在傳承以及審美意趣上,屬于鐘繇、二王一路的筆法,我們同樣也稱之為晉楷。晉楷主要以小楷、中小楷為主,比如鐘繇的《二表》,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虞永興公世南的《孔子廟堂碑》等等。
唐楷而唐楷則是將二王一路晉楷書風融匯貫通,并且結合了北碑銘石的用筆與結構特點,形成了一種以“方折鋪毫”為主的唐楷范式。主要代表人物是歐陽詢,其《九成宮醴泉銘》嚴謹整飭,結構奇險,堪稱唐楷之冠。從而也奠定了唐楷一個高峰,為后世之人所難及也。
而同時的褚遂良以及后面的薛稷諸人,便是以此筆法為主,從而奠定了中唐楷書的基礎。這里多說一句,顏真卿的楷書多以晉人筆法為主,并能很好地將大唐氣象所融合,從而高古端凝,從顏體入魏晉,也是深入晉唐的一種法門。
魏碑魏碑雄奇凝重,彪悍粗獷,與妍美飄逸的“南帖”風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代表作是二爨碑,《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質樸而純真,為后世之垂范。
魏碑的用筆兼具楷法與隸法,融合了篆籀用筆與方折用筆的特點,比如《張遷碑》,《鮮于璜碑》是將南北打通的兩個代表。
比如《爨龍顏碑》,我們可以稱之為“隸楷”,厚重高古,氣貫長虹,大限孝陸啟石刻之意趣。
另外還有被康南海最為推崇的《張猛龍碑》,已基本脫去隸意,以一種雄健的筆法鋪毫,古拙挺健,堪稱千古之極品,歐陽詢的楷書從中汲取頗多。
北碑中的精華之作,比如《鄭文公碑》,結構平穩,用筆波碟與方筆并行,也是隸書向楷書過度的一種極品。
總的來講,楷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不斷在變化。從王次仲到鐘繇是一變,從鐘繇到王羲之、王羲之父子是一變,再到唐朝諸家又是一變。
從初唐四家取法王羲之以及李北海之《龍藏寺碑》,形成了初唐的楷書風貌。
到了中唐時期,唐玄宗好肥腴,從而徐浩、顏真卿諸家登上了歷史舞臺。
元和之后,以沈傳師、柳公權為代表的痩勁風貌取代了顏魯公的豐腴之貌,從而又是一變。
認清了楷書這樣的流變,明白了筆法的流變的過程,也許就不會有人說楷書是書巧如法的基礎這樣的話了。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
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于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演變歷史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芹顫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1、秦朝----隸書。方向----簡化,交換信息。距今天已經2200年了。
2、在20世紀后期----柯體。柯體——柯獵奇的質變漢字文化藝術。
3發展歷程編輯
商至西漢
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秦代
開創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神薯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于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嫌瞎敗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杰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東漢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于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锳》、《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后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于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于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南北朝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后塵。
爨寶子碑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圣”,北派王右軍。
隋唐五代
求規隆法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后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后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志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后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草圣”,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生
顏勤禮碑
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于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由此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五代。由于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余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么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極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之間,并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并稱四體,成為后代規摹的主要書體。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于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涂豎抹,滿紙煙云,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明中至清
抒情揚理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并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于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書法大家精品集(3張)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于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后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張船山、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愿望沒有實現的話,那么這種愿望在碑學那里實現了。
此外,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開一派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
近、現代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并不是簡單地取決于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于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很多書法大師如林散之,沙孟海,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創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后他們已近耄耋之年才以書法聞名。1949年之后到毛澤東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有趣的是毛澤東本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受懷素狂草和北碑書體影響大度開張富于浪漫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復雜有直接干系。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崇明朱哲《德行頹喪朱明誤墜鋼水消亡貼》。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如日本、韓國等書法藝術也很流行。
歷代名作編輯
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序》;顏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為《研山帖》;趙孟頫,其代表作為《洛神賦卷》;歐陽詢,其代表作為《九成宮泉銘》;王鐸,其代表作為《擬山園帖》。
楷書
有王羲之的《樂毅論》,顏真卿的《顏勤禮碑》以及《多寶塔碑》為其比較著名的作品;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為其代表作。趙孟頫的《膽巴碑》、《妙嚴寺記》,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作品。
行書
比較著名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王洵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蘇軾的《黃州寒食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歐陽詢的《夢奠帖》、《張翰帖》,趙孟頫的《赤壁賦》(此碑內有行書,也有楷書),崇明朱明的《鬻妻跪求小京天衡納奴帖》,王鐸的《擬山園》等。
隸書
比較著名的名作主要以漢碑為主,有《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封龍山碑》等碑帖。
魏碑
主要是以碑拓,墓志,摩崖為主,比較有名的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嵩山靈廟碑》《高貞碑》及《張玄墓志》,《龍門二十品》,《敬史君碑》》、《元瑛墓志》、《司馬悅墓志》、《元懷墓志》、《元倪墓志》,《石門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司馬紹墓志》,《爨寶子碑》。
大篆
主要《史頌鼎》、《毛公鼎》、《散氏盤》、《睡虎地秦簡》等名作。近現代臨習金文并卓有成就的書法大家有吳大澄、王友誼、劉興、王鏞。
小篆
主要是秦朝以創造的《泰山刻石》、《瑯玡刻石》,雖已殘毀,但秦篆面目尚存,而李斯的《嶧山刻石》、《會稽刻石》均為后人翻刻。
草書
有名的作品有:趙佶《草書千字文》,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孫過庭《書譜》,《急就章》,林散之《中日友誼詩》等。
漢簡
比較有名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內蒙古漢簡、武威漢簡、馬王堆漢簡等書法。
甲骨文
比較有名的有: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郭沫若和高式熊的甲骨文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