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宏村的歷史由來 宏村由來的傳說 宏村歷史背景 宏村為啥稱為鬼村 安徽宏村古村落簡介
宏村鎮(zhèn),虧慧古稱弘村。
南宋紹興元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
汪彥橡空仿濟在村口興建睢陽亭,作為入村標志性建筑。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作為程朱理學發(fā)祥地的徽州也達到了極盛時期。
汪姓祖先在外做官、營商者大增,他們積累了大量的資金財富,為光宗耀祖,紛紛在家鄉(xiāng)購田置屋,修橋鋪路。
明仁宗洪熙元年-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宏村以“東土道制(龍排廟)、南土水制(紅楊、白果)、北土土制(雷梁纖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觀音亭)為水口布局(風水屏障)。
營建了樂敘堂、太子廟、正義堂等祠堂、廟宇,宏村逐漸形成了以血緣、地緣關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
清康熙元年-清宣統三年,宏村南湖書院,樹人堂、三立堂、樂賢堂、承志堂等大型書院、宅第相繼修建。
建國后,黟縣人民 *** 對宏村的祠堂、廟宇、書院和承志堂收為國有。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59.htm
看團差一下,歷汪里面都有。塌爛皮
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綿延至今已有900余年。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后裔。
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圍繞牛形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
清乾隆年間,更名為宏村。
1999年,國家建設部、文物知銷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專家評委會對宏村進行實地考察,全面鄭隱通過了《宏村保護與發(fā)展規(guī)劃》。
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又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12月30日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qū)協會,2003年3月加入中國風景名勝搭叢游區(qū)協會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
2003年7月,被正式評為國家級4A景區(qū)。
2003年12月被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國家首批12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2011年5月,被正式評為國家級5A景區(qū)。
后人當更努力保護這份珍貴的遺產,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宏村的旅游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宏村,了解古徽州文化深刻的內涵。
宏村,古稱弘村,是古徽州歷史遺存的一個神奇村落,位于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距黃山風景區(qū)30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水系古村落。整個村落占地30余公頃。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南宋紹興年間,宏村人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村落,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傍泉眼挖掘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九曲十彎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筑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同時經過村內多朝商儒賢達的精心修建,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宏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春曉,書院誦讀,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古樹,雷崗夕照等。樹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義堂、碧園等一大批獨具匠心、精雕細作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美。宏村山水秀美,人文薈萃,古風依舊,民風純樸。
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四周山色與粉墻黛瓦倒映湖中,山、水、民居與人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也是宏村區(qū)別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最大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宏村是穿越歷史時空、解密幾百年徽商興衰的必去之地。
2000年11月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宏村也是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4A級景區(qū)。
二、宏村的經營、發(fā)展情況。
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對宏村古村落進行了大量仔細調查研究,并邀請專家共同參與制定《黟縣宏村保護與發(fā)展規(guī)劃》。九九年,國家建設部、文物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專家評委會對宏村進行實地察看,全面通過了“宏村保護與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公司堅決貫徹“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合理利用,科學管理”方針,遵循“整體保護”指導思想,保護宏村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建筑價值、藝術價值,以及村落格局的整體環(huán)境價值。具體采取分層次保護方法,自始至終以水——建筑——環(huán)境為主線,對景區(qū)內的硬件設施進行全方位、合理治理。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組織、有計劃的育林,嚴格控制新、改、擴建項目,仿古新建票房、旅游廁所及大型生態(tài)停車場,保持村落原有的肌理和傳統風貌,以達到保持原有社區(qū)結構的穩(wěn)定畢嘩首和歷史文脈延續(xù)之目的。
公司從基礎作起,從抓員工素質教育開始,為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激勵員工隊伍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聘請旅游專業(yè)專家,對員工進行全面、的培訓,通過考核、實習和再考核,方可正式上崗。同時公司為激勵員工的進取精神,每年對員工進行綜合考核,實行末位淘汰制,通過激勵機制,不斷促進員工隊伍的進取精神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確保景區(qū)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與水平。
對外進行廣泛地宣傳,開展“發(fā)布會”、“展覽會”等多種形式進行促銷活動,充分利用現代傳媒體,印制精美的宣傳品,擴大宏村古村落的知名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國際古遺址理事會專家對宏村進行了實地考察,由于保護措施得力,專家稱,像宏村這樣美麗的鄉(xiāng)村水街景觀可以說是舉世無雙。
三、民族文化豐富多彩
古老的徽州,在儒家文化的長期熏陶下,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素材。為了使宏村旅游多姿多彩,并使之民間優(yōu)秀傳統項目得以延續(xù),京黟公司在經營宏村景區(qū)以來,就著手對當地內涵豐富的徽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現在整理出的劇目有:
稻穰龍——民間舞蹈名,又名草龍,以竹篾作骨架,扎在龍頭,再用稻草扎成一段一段龍身,龍尾配一束很細的稻草,每段之間用繩子相連接,并縛以竹竿。舞時,每人手擎一段,每段上插點燃的蠟燭,配以鑼鼓,載歌載舞。
民俗婚嫁——選黃道吉日一早,新郎帶家人迎娶新娘,到娘家放鞭炮,迎娶新娘,吹吹打打過南湖,來到亭前,面對紅楊、白果樹祭拜、許愿:平安、安康,日子紅紅火火,早添兒孫。繞紅楊三圈,外撒帳(糖、果、花蘆培生、棗子),感謝父母鄉(xiāng)親,迎新娘回家。由司儀、丫環(huán)、童男童女、轎夫、喇叭手組成。
誦吟朱子格言——南湖書院童子誦吟朱子格言。
現正著手進行祭孔活動——南湖書院祭孔活動
這些活動的開展,改變了傳統的單一觀光模式,游客參與性更強,旅游元素更加多元化,手數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旅游文化內涵。
四、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宏村周圍為青山綠水環(huán)抱,環(huán)境秀麗宜人。詩篇“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小鳥啼;楊柳含顰桃?guī)Γ贿呉鬟^畫橋西”,更增添了南湖風光情景交融的氛圍。
宏村,古稱“弘村”,位于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宏村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更為宏村。古宏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guī)劃并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觀”。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乎啟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huán)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歲消如筑,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tài),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并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xiāng)村”。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xiāng)風貌。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閑庭興步其間,悠然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
宏村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杰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梁、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據史料記載,“承志堂”是黟縣境內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參觀的國內外游客,無不為之傾倒。
南湖書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興建的六座私塾,稱“倚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合并重建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重建后的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等六部分組成,粉墻黛瓦,碧水藍天,環(huán)境十分優(yōu)雅。
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家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宏村的建筑主要是橋陪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筑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筑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徽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