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細菌的生物學特性 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病毒具有哪些生物學特性 下列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有 病毒的一般生物學特征
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非細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點如下:1、只早旅胡能在細胞內寄生。2、病毒的基本結構是由一層蛋白或脂蛋白形成的保護性外陸攔殼以及遺傳物質兩部分組成,其遺傳物質只有一種,DNA或者RNA。3、病毒體積微小,可以通過除菌濾器。4、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但是對干擾素敏感。5、病毒沒有產能酶系,也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鎮橋內現成代謝,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
(1)破壞性:凡是由手段能觸及到計算機資源的地方均可能受到計算機病毒的破壞 其表現:占用CPU時間和內存開銷 從而造成進程堵塞;對數據或文件進行破壞;打亂屏幕的顯示等
(2)隱蔽性:病毒程序指碼大多夾在正常程序之 中 很難被發現
(3)潛伏性:病毒侵入后 一般不立即活動 需要等一段時間槐歷 條件成熟后才作用
(4)傳染性:對于絕大多數計算機病毒來講 傳染是它的一唯明哪個重要特性 它通過修改別的程序 并自身的拷貝包括進去 從而達到擴散的目的
病毒有哪些基本特征?病毒與其他生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2、病毒有哪些主要形態?
3、病毒有哪幾種主要化學組分?
4、病毒的核酸有哪些特點?
5、病毒殼體有哪幾種對稱類型?
6、病毒如何進行增殖?
7、病毒核酸有那幾個類型?各類型病毒核酸是如何復制和轉錄的?
8、什么叫烈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
9、溶源性細菌有哪些特點?
10、什么是病毒的一步生長曲線?裂解量如何計算?
11、根據宿主種類病毒可分為哪幾種?
12、類病毒、朊病毒各有何特點?
1. 原核微生物與真核微生物有何區別?
2. 細菌細胞有幾種形態? 3.球菌有哪些類型?
3. 細菌的一般結構和特殊結構各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4. G+ 與G-有哪些主要區別?
5. 鞭毛由哪幾部分組成?
6. 為何芽孢對熱、化學藥物敗耐等具有較強的抗性?
7. 細菌的伴孢晶體有何利用價值?
8. 何謂菌落?與菌苔有何區別?
9. 細菌是如何繁殖的?
10. 放線菌有何用途?
11. 放線菌菌體根據菌絲形態和功能分為幾類?
12. 放線菌如何繁殖?
13. 放線菌菌落與細菌菌落有何區別?
14. 何謂異形胞?其結構與功能有何關系?
15. 藍細菌主要繁殖方式是什么?
16. 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各有何特點?可引起哪些主要疾病?
17. 試述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等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差別。
18. 試從細胞的形態結構分析細菌與放線菌的菌落特征。察殲春
19. 比較G+ 與G-在生物學特性上的差異。
20. 討論原核微生改晌物的用途。
21. 討論革蘭氏染色法的機制和重要性。
22. 試討論細菌的細胞形態與菌落形態間的相關性。
23. 試述缺壁細菌的形成、特點和實踐意義。
24. 討論細菌芽孢的構造和功能的關系,并說明研究細菌芽孢有何理論和實際意義?
25. 討論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6. 討論嗜熱菌的耐熱機理。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屬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該病毒有七個血清型,各型之間無交叉保護反應。FMDV基因組RNA全長約8.5kb,依次為5’UTR、ORF和3’UTR組成,其中5’UTR長約1300bp,含有VPg二級結構、poly(C)區段和內部核糖體敬巖物進入位點等;ORF約6.5kb,由L基因、P1結構棗老蛋白基因、P2和P3非結構蛋白基因以及其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組成。 口蹄疫病毒目前有O、A、C、SAT1、SAT2、SAT3(即南非口蹄疫病毒1、2、3型)和Asia1(亞洲1型)7個血清型。各型之間幾乎沒有免疫保護力,感染了一型口蹄疫的動物仍可感染另一型口蹄疫病毒而發病。 FMDV屬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瘡病毒屬(Aphthovirus),是偶蹄類動物高度傳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病原。在病毒的中心為一條單鏈的正鏈RNA,由大約8000個堿基組成,是感染和遺傳的基礎;周圍包裹著蛋白質決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學反應能力;病毒外殼為對稱的20面體。 FMDV在病畜的水泡皮內和淋亮液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發熱期間血液內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淚和糞便中都含有FMDV。不過,FMDV也有較大的弱點:耐熱性差,所以夏季很少爆發,而病獸的肉只要加熱超過 100℃也可將病毒全部殺死。 FMDV的免疫是依賴T細胞的B細胞應答,疫苗接種主要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
(virus diseases of forest trees)
(梁子超)
由病毒引起的林木病害。到20世紀80年代初已報道有幾十種,感病的樹種有槭屬、七葉樹屬、柿樹屬、榕樹屬、梣樹屬、核桃屬、桑屬、泡桐屬、楊屬、櫟屬、刺槐屬、接骨木屬、榆屬等30余屬植物。大部分林木病毒病害危害并不十分嚴重。楊樹花葉病在歐洲發生較普遍,對樹木生長的影響較大。白蠟樹花葉病、刺槐花葉病和臭椿花葉病等是中國比較常見的林木病毒病。許多原來認為是黃化類型病毒病的林木病害,如泡桐叢枝病和桑樹萎縮病,1967年以后重新被鑒定為類菌質體病。
癥狀
植物病毒病害絕大多數是侵染的,逐漸從侵染點擴展到植株全身,局部性的很少。但癥狀在葉部和嫩枝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有時也表現在果實上,主干和地下部組織中雖有病毒存在鄭虧,一般很少表現出癥狀。有些樹木患有病毒病,但無外表癥狀,或者在高溫時不表現癥狀,或者在低溫時不表現癥狀。病毒大多只抑制寄主樹木生長,但偶爾也能在短期內使樹木死亡。
最常見的癥狀有下列幾種:①變色:包括黃化、花葉和葉脈透明等;②畸形:包括卷葉、縮族頃葉、小葉、糙皮、多花、叢枝等(病害嚴重時,果實也兆叢陸常出現皺縮和變小等現象);③壞死:包括葉斑、環斑、條斑、萎蔫以及韌皮部組織壞死等;④生長停滯:包括矮小,開花結實減少,甚至不開花不結實等。
病毒性狀
病毒是自然界最小的生物,大小只有10~100毫微米,需要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形狀不一,大多數植物病毒呈桿狀或絲狀。病毒的基本結構是以核酸為核心,外圍以蛋白質組成衣殼,總稱為核衣殼。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核酸可單股(鏈),也可雙股。病毒缺乏完整的酶,不能進行物質代謝,必須在活細胞中寄生,由寄主提供病毒合成原料、能量和場所,而且只能在易感的活細胞中寄生和繁殖。病毒不象其他生物一樣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而是以復制方式增殖,繁殖過程包括吸附、進入、脫殼、復制與合成、裝配與釋放等階段。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受核酸基因的控制,有穩定的遺傳性,同時病毒也可由于核酸基因組的改變(突變),或由于基因的雜交而發生變異。大多數病毒進入寄主細胞后,由于產生直接的毒性作用,或由于產生了抑制細胞生物合成的酶類,或由于病毒的復制增殖影響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致使寄主細胞產生病變,甚至死亡。
傳染方式
①昆蟲和螨類傳染:傳染病毒的昆蟲主要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種類,其中以蚜蟲為最重要;②苗木傳染;③嫁接和無性繁殖傳染;④花粉和種子傳染:如樺樹和核桃樹中的櫻桃卷葉病毒屬這一類型;⑤葉汁機械傳染:如梓樹、樸樹、梣樹、冬青、核桃、女貞、泡桐、楊樹、刺槐等林木病毒病屬這一類型。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健全檢疫制度,對病區的接穗、插條和苗木要做好檢疫工作,以保護無病區和新區。②建立無病苗圃:為了確保一個地區的苗木不帶病毒,每一地區應設立無病苗圃。苗圃應從無病區采取繁殖材料,如不得已采用病區的接穗和插條時,要從健株上剪取芽條和切條,種植后經常噴藥治蟲,經過1~2年確認無病后才好采用。③清除病株:在無病區和新區發現病株或可疑病株應立即挖除,以消滅侵染來源,防止病害蔓延。④噴藥治蟲防病:常用藥劑有馬拉硫磷、敵敵畏和敵百蟲等,要按昆蟲的不同齡期進行多次噴藥。為了防止傳毒蟲媒產生抗藥性,應注意藥劑混合使用或輪換使用,并且不要隨意加大濃度。⑤選育抗病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