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 (以下簡稱《標準》 )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索”、“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那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突出了實踐,強調了知識運用于生活、技術、社會,重視發揮物理課程在科學素養、情感態度、社會價值觀等領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需求”為根本的培養目標,與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學生獲得系統、嚴密、準確的物理知識觀念相比較,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 采用模塊教學——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高中物理課程將高中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三個系列共12個模塊 ,物理1、物理2為共同必修模塊,是所有高中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主要涵蓋了中學物理的核心內容,使學生經歷一些科學探究活動,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體會物理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選修1系列包括兩個模塊,側重于物理學與社會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學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融合,強調物理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選修2系列包括三個模塊,比較注重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學,強調物理學與技術的結合,著重體現物理學的應用性、實踐性。
聚焦核心素養打造新教材
2017年底教育部發布了修訂后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將根據新課程編寫相應的新教材,2019年秋季這些教材將在全國部分省市使用。
為了讓廣大教師更好地理解新課程的教材,這里談談新課程相關理念的理解和教材如何表達。
核心素養的理解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 (以下簡稱《標準》 )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索”、“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
核心素養是在個人發展和未來社會求人的新視角下提煉出來的課程目標,與上次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維目標”中提到的知識、技能、態度等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中,科學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與責任是物理科學教育中的不同方面,而科學探究不同于上述三個方面,它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探究能力,包括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驗能力、論證能力、交流合作等
物理觀念的形成要靠對概念、規律的正確把握,在物理觀念的教學中首先要注意對物理概念、規律的正確學習,促進學生對概念、規律的深刻理解; 同時,要注意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概念、規律基礎后,及時提煉和升華有關概念、規律,形成科學的物理觀念。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突出了實踐,強調了知識運用于生活、技術、社會,重視發揮物理課程在科學素養、情感態度、社會價值觀等領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需求”為根本的培養目標,與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學生獲得系統、嚴密、準確的物理知識觀念相比較,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
采用模塊教學——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高中物理課程將高中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三個系列共12個模塊 ,物理1、物理2為共同必修模塊,是所有高中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主要涵蓋了中學物理的核心內容,使學生經歷一些科學探究活動,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體會物理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選修1系列包括兩個模塊,側重于物理學與社會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學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融合,強調物理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高中物理新課標大家看了沒,這段時間老師們都參加新課標標準的培訓,那么在這里我給大家整理“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2022版解讀范文大全(精選5篇)”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篇一: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解讀范文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方法、場所不失時機地滲透美育,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他們在愉悅的情境之中輕松、全面地認識物理規律,掌握并正確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如此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美育情境,降壓減負,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美
課堂美育環境創設,需要通過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受物理知識學得有趣有用,從而喜愛物理學,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實驗教學。物理教學以物理實驗為根基,每個測量、測定中研究型實驗、教師演示實驗、課外興趣實驗,無不給學生留下真實感。尤其是演示實驗選用的簡單易操作的器材,越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用具,教學效果越顯著。
2、直觀教學。對于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可采用掛圖、放映幻燈片來加強直觀教學,加深學直觀感。
3、激趣設疑。物理是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一門自然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求知好奇的心理,開展有趣的實驗,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實驗,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以下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配套教學資源·優化學案:物理》的部分目錄概述:
第四章 電磁感應
1. 劃時代的發現:引領物理學進入新的紀元,探索電磁感應的起源。
2.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深入理解電磁現象與電路變化的關系。
3. 楞次定律:揭示電流變化時的電磁效應,理解能量轉化的過程。
4.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流變化產生磁場的基本法則。
5. 電磁感應現象的兩類情況:區分自感與互感,理解不同現象的特性。
6. 互感和自感:詳細解釋兩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象及其應用。
7. 渦流、電磁阻尼與電磁驅動:理解電磁場在實際設備中的作用和影響。
第五章 交變電流
1. 交變電流的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電現象解析。
2. 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理解周期、頻率等基本概念。
3. 電感和電容的影響:電場與磁場在交變電流中的動態作用。
4. 變壓器:電力傳輸中的重要設備,提升電壓或電流的轉換。
5. 電能的輸送:研究交變電流在遠距離傳輸中的效率與損失。
第六章 傳感器
1. 傳感器基礎:理解其工作原理,作為測量和控制設備的關鍵組件。
以上就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全部內容,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突出了實踐,強調了知識運用于生活、技術、社會,重視發揮物理課程在科學素養、情感態度、社會價值觀等領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