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歷史?恭王府記錄了者半個清朝的歷史,是我們國家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在國務院領導人三代人的作用下,恭王府成為了當時唯一向外開放的清代王府。最初恭王府是建立在清朝時乾隆皇帝統治時代,是大學士和坤的住宅。而等到嘉慶成為皇帝以后,就將原本屬于和珅的住宅,賜予了自己的弟弟永璘。也就這樣,那么,恭王府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北京的恭王府,作為清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的府邸,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這座府邸見證了清朝皇室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清朝皇親國戚的生活點滴。我對于恭王府有著深入的看法。
恭王府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和復興門外大街之間的一座王府,是清朝恭親王載灃所建,因此得名恭王府。該建筑始建于明朝,是一座樓閣式建筑,經歷了幾代主人的修繕與擴建,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建筑布局嚴謹的宮廷建筑群。
恭王府的建筑風格獨具特色,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的韻味,又有西方建筑的影子。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恭王府的與眾不同。府邸內的雕刻和裝飾,無不展現出清朝皇室的富麗堂皇和精致細膩。
恭王府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了解清朝歷史有著重要的作用。從府邸的建筑風格和布局中,我們可以窺見清朝皇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同時,恭王府也是我們了解清朝皇室家族關系的重要線索。
總的來說,恭王府作為清朝皇室的府邸,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我相信每一個到訪恭王府的人,都會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魅力所吸引。
恭王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有關考古、園林、古建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對恭王府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和考證。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最初是乾隆寵臣大學士和珅的私宅,當時和珅大興土木逾制修建,雖不稱王府,但宅第的寬敞、富麗并不亞于王府,從而奠定了今日恭王府的規模。著名史學家單士元1938年所著的《恭王府沿革考略》一文中介紹“恭王府初為乾隆時內閣大學士和珅第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第宅入官,嘉慶將其一部分賜其弟永璘,是為慶王府。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收回后又轉賜其弟奕欣,是為恭王府。”恭親王奕欣死后,溥偉承襲王爵,所以恭王府最后的府主是小恭王溥偉。
恭王府作為滿清皇族的古建園林,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走進恭王府,那雄大的建筑氣勢、精良的工藝、精巧的布局、交錯的樓閣,無處不展現著王家園林輝煌與華麗的風格。恭王府府邸內的建筑,分東、中、西三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現存古建房屋建筑約1.2萬平方米。其中府邸由三路四進四合院組成;花園也分為三路。在這些房屋中既有體現皇家氣派和威嚴的建筑,又有來自民間精巧的建筑和裝飾風格,構成了王府文化的最大特點。
位于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的恭王府及花園,主人是清后期對政局有重大影響力、同治皇帝的議政王恭親王奕。恭王府的前身,是權相和珅的宅第。一座恭王府,見證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留下了令人唏噓的故事。
清王朝被推翻后,恭王府幾易其主。1982年2月23日,恭王府及花園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花園部分正式對外開放。作為中國第一座反映清代王府文化的國家級博物館的恭王府博物館也將于2008年前開放。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評價形象反映了恭王府的重要地位。
周總理囑開放恭王府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長江向記者介紹說,1962年,周恩來總理到恭王府視察,陪同的有郭沫若、吳晗、王昆侖等專家。周總理看完恭王府后講,恭王府應對社會開放。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周總理跨進花園中一個院落,就問旁邊的王昆侖,這里像不像《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王昆侖說,看規模比小說中描寫的小一點。
由于當時我國剛擺脫三年自然災害,此后又進入十年“文革”,修復開放恭王府不可能付諸實施,但周總理一直記著這個事。1975年,他在病床上囑托當時的谷牧副總理,要完成沒有做完的三件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恭王府的開放問題。
恭王府的歷史是什么: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大學士和珅奉旨建此府,咸豐元年(1851年)清廷賜封此宅邸于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初為大學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奕欣,身兼議政王、軍機領班大臣等要職,重權在握,顯赫一時,乃大筑邸園,同時也對府邸部分進行了修繕與改建。我們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規模與格局,就是在那個時候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是我國保存非常完整的王府建筑群,擁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
游玩景區可以提前了解一下景區的最佳游玩時節
春秋季節是旅游旺季。
北京雖冬天較長,但室內取熱設備甚好,溫暖如春。由于室內外溫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還是要穿的厚一點。北京的春天和秋天不冷不熱,氣候適中,是理想的旅游季節,特別是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為中外游客所稱道的“金色北京”。
恭王府的簡介資料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在這塊位于京城前海西岸,被“蟠龍水”環抱著的風水寶地上,元、明兩朝曾經有過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旺盛,游人如織,就連皇帝也來此禮佛上香。大約十六世紀中葉,該寺院才逐漸荒廢,淪落為明朝廷的供應廠;清朝入主北京以后,在這里建造大小不等的院落若干,供內務府等普通旗人居住。
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紅得發紫的和珅,相中了這塊四周縈水,遙接西山,而且又離“皇上家”不遠的風水寶地,遂以高價購買下這里的多處房產,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恭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先后作為大貪官和珅、慶親王永璘的宅邸,后因恭親王奕欣居住而得名。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府邸占地約3萬平米,由嚴格的軸線貫穿著的多個四合院組成,分為中、東、西三路建筑,每路各有三個院落。
以上就是恭王府歷史的全部內容,大學士和珅奉旨建此府,咸豐元年(1851年)清廷賜封此宅邸于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初為大學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奕欣,身兼議政王、軍機領班大臣等要職,重權在握,顯赫一時,乃大筑邸園,同時也對府邸部分進行了修繕與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