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描寫歷史人物的優(yōu)美片段 人物素材摘抄及適用話題 近代歷史人物素材 100位歷史人物素材 與歷史人物時空對話
導語:中華上下五千年,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經(jīng)典人物,形成了壯麗的文明歷史,下面是歷史人物經(jīng)典素材,歡迎參考!
1、曹雪芹著書
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chǎn)物。《紅樓夢》把中國古典創(chuàng)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分析:逆境能摧毀人,也能鍛煉人。對于有堅強意志的人來說,逆境只不過是展示其毅力的一個,是其奮斗的一個縮影。面對逆境,努力者成功,畏縮者失敗。
話題:“人生的困境與奮斗”“逆境與成功”
2、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nèi)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給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xiàn)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zhàn)爭功績的內(nèi)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槐神,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信任,還險些喪命,歲明帶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君子固窮 孔子到達陳國,寄居在司城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便使人聘請孔子,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里之地封給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回禮,從陳地往蔡地遷徒被圍閑,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同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閑就胡作非為了)。”告誡君子任何艱難的時候,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也應該維護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佇立于尼山腳下,望著滾滾遼河,觸景生情,禁不住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于司空見慣的流水綠波之中發(fā)現(xiàn)了深奧的道理,懊喪的情緒也如水般流去了。后來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也有類似感嘆:“人生天地間,如白駒之過隙,忽忽而過。”形容時間流逝得非常快,這也是“白駒過隙”的來歷。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過泰山,見有一位婦女在墳瑩旁痛哭哀號,于是詢問。婦女回答說:“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讓子路問道:“為什么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道:“因為這里沒有苛捐雜稅的暴政。”孔子對隨從的弟子們說:“苛政對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3、莊子
(約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今城關鎮(zhèn)東城路)人。曾為漆園吏,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
濠乎蘆梁之辯 莊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倐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魚游得多么悠閑白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嚎上也(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 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己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壕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秋水》
材與非材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說:沒有什么用處。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不能鳴者。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鵝,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莊周夢蝶 莊子為了說明物化的道理,講了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莊子說這就叫物化。簡單的一個故事,既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tài)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系揭示出來。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nèi)f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鼓盆而歌 莊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yǎng)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
故止也(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樂觀豁達。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l打算用很多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弟子說: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4、孫臏
戰(zhàn)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于齊威王時期。 師從鬼谷子孫臏,自幼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志拜師學藝,造福百姓。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于是學藝于鬼谷先生。與孫臏一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后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龐涓是其同學,孫臏勤奮好學,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將軍。他自認為才能不及孫臏,就悄悄派人召孫臏到他那里共事。等孫臏到了以后,龐涓設計陷害孫臏,削去了他的兩只膝蓋骨(古代稱為臏擯刑),想使孫臏的才能不得顯現(xiàn)于世。這是"孫臏"這一名字的由來。 逃魏奔齊孫腔被削去了膝蓋骨后,成了殘疾人,并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有一天,他聽說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陳說自己的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大為感動,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賽馬被識 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一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說:"將軍先用下等馬和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做了,結果一負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么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論兵法和治國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占了衛(wèi)國的漆和富丘,衛(wèi)國原來就依附于魏國,當受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后,衛(wèi)國屈服了。魏惠王為了奪回屬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趙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向田忌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戰(zhàn)略。田忌依計而行,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龐涓大軍歸途必經(jīng)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淚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
回歸田園、著書立說 齊宣王拜田忌為右丞相,孫臏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權貴大臣不斷向宣王進讒言,宣王起了疑心。孫臏知道后,即勸田忌一同棄官隱居。孫臏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里寫成了《孫臏兵法》繼承和發(fā)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這是一部享譽世間的兵家寶書。
5、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市)人。 疑殺華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頭腦痛風癥,僚臣華歆向他推薦了神醫(yī)華倫。遺憾的是,當華倫指出其癥因風而起,病根入腦,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須利斧開腦取風涎方可根除時,曹操竟疑心華佗是想乘機害他性命,遂將華佗殺了,一代神醫(yī)命絕于世。
提倡薄葬 218年,曹操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后,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jié)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發(fā)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軍經(jīng)過農(nóng)田,看見田里莊稼豐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不料自己的馬受驚而一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一塊麥田。為了實踐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頭發(fā)來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張繡時,路上缺水,將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虛指著前面說有梅林,軍士聽說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終走出了困境。
煮酒論英雄 一日,曹操與劉備邊喝酒邊評論天下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zhí)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于是從容俯首拾箸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意即連圣人對迅雷烈風都會失態(tài),我怎能不怕呢?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曹操于是不疑劉備。
裸足迎才 許攸來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覺,一聽舊友許攸來投,連忙從床上跳下來,鞋襪不穿,跑出恭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許攸一見,感慨萬千。
東臨碣石 公元207年,統(tǒng)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氣爽,曹操親率威武之師,滿懷勝利豪情,長驅東進。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靈秀獨鐘,曹操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滄海,歌以詠志。于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觀滄海》。
曹操焚稿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松出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松憋了一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張松看了一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zhàn)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為己能。”楊修不信,張松說:“如不信我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并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說:“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樣?”認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
6、韓信
(?—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從劉邦(見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jīng)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xié)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胯下之辱 淮陰有個屠戶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并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檔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蕭何的賞識,卻始終不被劉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蕭何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騎上馬去追韓信。追上韓信后,蕭何問韓信為什么要走,韓信說:“漢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這兒也沒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別人。”蕭何說:“你先別走,和我一塊回去。如果這次漢王再不封你為大將,你再走也不遲呀。”在蕭何的再三懇求下,韓信勉強跟蕭何回去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有一回,漢高祖劉邦在和韓信的閑談中,議論朝中將領的軍事才能。到后來,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說:"陛下您最多能指揮十萬人。"劉邦又間:"那么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guī)П蕉嘣胶?多多益善)。"反映出韓信的自信。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與韓信議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于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fā),偷渡陳倉。
斷水塞流,大破聯(lián)軍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與齊楚聯(lián)軍對峙于濰水。韓信連夜秘密派人裝滿一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這樣下游河水變淺了。次日上午。當齊楚聯(lián)軍剛剛走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漢軍扒開沙袋,飛瀉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lián)軍截為兩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計其數(shù)。韓信回兵追殺過去,一舉全殲了已過河的齊楚聯(lián)軍。齊王逃跑,尤且(齊楚聯(lián)軍主帥)戰(zhàn)死,留在東岸尚未渡河的齊楚聯(lián)軍見主帥已死,紛紛棄甲曳兵,落荒而逃。就這樣,漢軍一舉占領了齊國全境。
四面楚歌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該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zhàn)。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tǒng)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zhàn)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后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后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人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喪失斗志,被漢軍一舉聚殲于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己去,自剔于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7、司馬遷
(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游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xiāng):到過大梁,訪問夷門,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xiāng)。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yè),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yè)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仗義執(zhí)言 天漢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戰(zhàn)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脫,把他投人監(jiān)獄,并處以腐刑。
忍辱負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fā)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經(jīng)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記》
開綜合纂史之法 《史記》開創(chuàng)了政治、經(jīng)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nèi),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fā)展。
8、荊軻
戰(zhàn)國末期衛(wèi)人,先世為齊人,喜好讀書擊劍。衛(wèi)人稱之為“慶卿”,后游歷到燕國,被當?shù)胤Q為“荊卿”(或荊叔)。后來,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jié)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后刺殺秦王不中,被殺。 謀計樊於期 樊於期本為秦將,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去奉獻給秦王,秦王才會樂于接見荊軻,這樣才有刺殺秦王的機會。荊軻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背著太子私下去見樊於期,用道理說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易水蕭蕭 太子知道荊軻要去刺殺秦王這件事的賓客,部一身素裝來送別荊軻。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分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填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己不顧。
謀計于蒙嘉 荊軻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厚贈秦王寵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荊軻先在秦王面前說:“燕王確實被大王的威嚴震懾得心驚膽戰(zhàn),不敢出動軍隊抗拒大王的將士,情愿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謹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級并獻上燕國督亢地區(qū)的地圖,裝匣密封。燕王還在朝廷上舉行了拜送儀式,派出使臣把這種情況稟明大王,敬請大王指示。”秦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
智解危機 秦王布置九賓的禮儀,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柯捧著有樊將軍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走到臺階下面。秦舞陽內(nèi)心害怕,臉色突然變了,秦國的大臣對此都驚疑起來。荊軻回頭對秦舞陽笑了笑,上前對秦王謝罪說:"北方邊遠地區(qū)的粗俗人,不曾見過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寬恕。" 圖窮匕見 在秦殿上,荊軻取出地圖捧著它獻給秦王,地圖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來。荊軻乘勢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沒有刺到秦王,秦王大驚,嚇得連連后退,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guī)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秦王撥出了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過去,卻沒有擊中。武士們這時沖上來,把荊軻殺死了。
二十五位歷史人物的精彩述評
1、李白:你,從頁頁詩篇走來,酒入豪腸,三分劍氣,七分月光;你,向銷沒和歷史深處走去,秀口一吐,半個盛唐。
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風情萬種,仗筆獨行。
你輕舟一解,整條長江就詩意奔騰;你亮麗的文字,刺痛了一雙雙習慣黑暗的眼睛。
——佚名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獨醒。
塵世昏暗,萬馬齊喑,而君秉持高潔,疏離邪惡,壯志可與日月爭光。
于是,孤獨成為一種偉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為一種惟美的跨越。
自你歸去,汨羅江畔的墨香和正氣升騰了千年。
——佚名
3、譚嗣同: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一百年前,這個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奔走呼號的英雄,以青春的揮灑,倔強地挺起民族的脊梁。
死何所懼?就在刀鋒接近頭顱的那一剎那,他已將生命置換成永恒。
一種精神執(zhí)著地閃爍在歷史的天空,燦若星辰。
——佚名
4、司馬遷:縱觀中國歷史,不憚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為了理想而忍受塵世摧殘的英雄卻少有。
司馬遷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顆。
他以肉身的殘缺修得了精神與著作的雙重圓滿,他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憑著一個文人的良心寫下一部偉大的書,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包羅歷史的傲慢與偏見、光榮和夢想,并從此領跑著中國文化。
——佚名
5、孫臏:圍魏救趙、田忌賽馬,我們從成語中讀你;身殘志銳、胸羅兵甲,我們從歷史中讀你。
你是一首無聲的歌,流傳千年仍氣鎮(zhèn)風云;你是一部無字的書,演繹著關于智慧的不老傳說。
——佚名
6、項羽:滾滾烏江東逝,匯成一段歷史。
公元前202年,一頭雄獅在這里倒下,漢王朝從此抬起驕傲的腳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難慰一腔熱血;拔山蓋世,壯歌一曲盡抒萬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氣未斂,本該東山再起,何言無面?——佚名
7、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舊夢已遠。
為酬三顧,先生在歷史舞臺閃亮登場。
空城觀景,胸藏精兵百萬;輕搖羽扇,已成天下三分。
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嘆蜀道寒云。
江流石轉,千古成敗付諸笑談,先生之名如不墜的孔明燈,永照汗青。
——佚名
8、司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個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國古代政治和史學的一股新泉。
司馬光一生篤誠好學,以儉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所著長篇巨制《資治通鑒》,文字優(yōu)美,格調古雅,自成一體,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佚名
9、魯迅:一支筆劃開萬丈天幕,長夜無明的舊中國透射出點點星光。
你棄醫(yī)從文,把邊緣人群喚醒;你以筆代刀,令魔鬼無處躲藏。
聲聲祝福,聲聲吶喊,你正義的聲音穿越百年時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繞梁。
若干歲月過去了,你的作品沒有化為煙埃,并且無疑將長久不熄,普照文學和思想的殿堂。
——佚名
10、秦始皇:天下六合鑄就大秦瑞氣,巨星隕落化為一聲嘆息。
你長袖一揮,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報怨;你訣世一去,良將勁弩不見當初豪氣,金城千里盡失昔日威嚴。
萬世霸業(yè),竟從內(nèi)里崩潰,千古功過,任由世人評說。
——佚名
11、成吉思汗: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他戎馬倥傯,征戰(zhàn)一生,一把彎弓締造蒙古汗國,不下馬背縱橫歐亞諸國;有人說他是東方戰(zhàn)神,有人說他是千年風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贊美他是“全人類的帝王”, *** 稱他為“一代天驕”;這個打破東西方壁壘、書寫中國最大版圖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稱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佚名
12、曹操:三國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呂布,謀不如孔明,工不如滿寵......可是又有誰可以超過曹操?超過這位三國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說。
吾無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憑著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國舞臺長袖善舞,獨領 *** 。
——佚名
13、 *** :雄雞一唱,天下大白,旭日東升,一位偉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東方,天地萬物瞬時蒸騰,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華夏大地。
玉宇澄清,星火燎虧盯原,一個將才的睿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個領袖的激昂。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歷史的輝光瀉在您的肩上,察檔現(xiàn)代中國從此刻下了一個紅色的姓名: *** 。
——佚名
14、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jīng)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nóng)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
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佚名
15、張愛玲:一個世俗女子,為了金錢而寫作;一個脫俗之人,隱居在城市高樓之上。
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鉆人心。
她悲天憐人,卻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卻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長里短,生活中卻獨標孤高。
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暗灑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飛揚。
她的人生,怎一個“傳奇”所能詮釋?——佚名
16曾想過,如果不能忘卻痛苦,世上還怎會有樂觀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習慣了仰視的人們、劉禪:“樂不思蜀”,簡單的詞語竟有如此神力,讓一個帝王的名字腐朽。
后來人不或許不能容忍貴族的平凡。
古往今來,天災人禍,如果一一記住它們的疼痛,人類早就失去了生存的興趣和勇氣。
有些時候,忘卻才能催人奮進。
——佚名
17、孔子: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道塵封的門,陽光從那錯開的門縫間擠出來,于是門外面鋪滿黃金;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銘心!于是,子子孫孫有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佚名
18、莊子:九萬里的情懷蕩漾于三千濮水之上。
赤子之心歸于自然,終成南華經(jīng)。
曳尾涂中,逍遙一游于塵世,哲學的巔峰便已鑄就。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鴿子的溫柔寬仁。
躊躇滿志卻又似是而非,螳臂擋車卻又游刃有余。
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讓后人仰視。
——佚名
19、王羲之:狼毫一揮,生命隨即舞動,硯紙是他的舞臺,滿載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穩(wěn)立,行如清洌之風,草如龍鳳舞動,國人懂得了什么是書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
蘭亭不再,《蘭亭集序》卻依然迎著歷史的大風舞蹈。
——佚名
20、陶淵明:他捧著一把菊花走來,帶來一陣天人合一的哲學清香。
背離廟堂之高,他選擇江湖之遠,選擇了自然的恬適和舒暢。
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繽紛”的理想。
他綻放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遠。
——佚名
21、武則天:一朵深宮玫瑰偏偏鏗鏘有力提起脊梁,一雙嬌弱素手擊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則。
于是,中國的歷史因你的出現(xiàn)而折道繞行。
三從四德禁錮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繹著屬于你的繁華。
——佚名
22、李時珍:一介農(nóng)夫,竟神奇地指出醫(yī)書典籍中錯誤。
不忍鄉(xiāng)親病痛,便發(fā)誓編著一部醫(yī)書。
懷揣著執(zhí)著上路,走進大山,風雨兼程,親嘗百種藥草,揮就一部影響世界的不朽醫(yī)典。
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綱目》一起,刻入歷史的記憶中。
——佚名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嬌羞的容顏,你菊花般孤高的風骨,你柳絮般飄飛的思念,你桃花般紅消香斷的淚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隱。
你的聰慧,癡迷著漢賦唐詩的韻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著歲月無痕的憂傷,怎能不形銷骨立?你默默地隨清風而去,為了那永世的安寧;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佚名
24、俞伯牙、鐘子期:雙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傳奇。
艱難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輕敲心靈之門,生命因之共鳴。
即使遠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間,他們?nèi)松嫉漠嬀砝锒嘉《胫剑宄褐w舞著知己的音韻。
——佚名
25、陶行知:“一生清貧,兩袖清風”是他一生的寫照;“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是他畢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為了后來千千萬萬的教師無怨無悔的不竭動力。
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稱平民教育第一人。
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死不后已。
短暫人生雖僅五十五載,卻贏得了“萬世師表”的美譽。
他就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悅生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缺少豐富的作文素材是學生寫作時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我們必須讓學生知道積累素材的重要性。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關于古代歷史人物事跡的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人物事跡作文素材一
陸游刻苦勤奮、敏而好學
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柜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
他勤于創(chuàng)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學家。
古代歷史人物事跡作文素材二
陶弘景菜園求學的故事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chǎn)生很多誤區(qū),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
陶弘景發(fā)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jīng)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于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古代歷史人物事跡作文素材三
陳策追騾的典故
陳策,是宋時的建昌南城人。有一天,陳策去集市上買了一匹騾子。這騾子精壯精壯的,毛色發(fā)亮,走起路來四只蹄兒像翻花。喜得陳策連聲說,好騾好騾。他就只會說好騾好騾。第一次用這騾子,是要從西城運一些絲綢到他的鋪子。伙計將鞍放上騾子的背,想不到騾子突然暴怒起來,上躥下跳,連槐友扒鞍都摔在地上,把幾個伙計嚇了一跳。
這騾怎么了?伙計把騾捉住,又試了幾次。只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fā)怒一般暴躁地蹦跳。“這是一匹傷鞍的騾,老主人整的。”陳策說。騾不能負重,廢物。鄰居說:“怎么來,怎么去。”可陳策這個人不忍心這樣做。受了欺騙,可他就這樣認了。他叫伙計把騾子關到城外閑置的老屋子里,每天供給它草料。他說,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對畜生這樣狠,真是畜生!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還是想怎么來,怎么去。誰都會這么想。但這個念頭他不會跟父親說,他有點怕父親,所以后來做的事他都是瞞著父親干的。他找到平時極相熟的一個人——駔。駔就是市場經(jīng)紀人。
他說,你想法把我這頭騾子賣了,二一添作五,錢分你一半。這個駔答應了。機會來了。有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鉛昌場,想再買一匹。駔瞄見了他,上前說,有一匹上好的騾子,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趕生意,急著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隨他過去。一匹精壯精壯的騾子,毛色發(fā)亮。官人連聲夸,好騾好騾。駔說,就是背上有些傷,稍養(yǎng)一養(yǎng)就好了。騾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鮮的血痂,是陳策的兒子和駔叫人磨出來的。脫毛,破皮,見血,多痛苦。騾子凄傷,可它不會說話。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就買下了告舉。他說,我的行程寬裕,暫不用它,只與我隨行即可。陳策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知道也已經(jīng)晚了,那官人早已離開南城,已經(jīng)離開五天了。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日夜兼程,沿路打問。他花了兩天時間,趕上了那匹騾子。那騾子見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說什么說不出來,只知道犟著不走。陳策向官人行禮,說,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說,傷鞍的騾子我也要。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不信,你試試。官人說,我不試。
陳策嘆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說完策馬回頭,原路歸來。又過了三天,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說,我來并非為討回銀兩,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竟受我小疑。哎,慚愧呀!陳策這個人就是這個樣子。
高考優(yōu)秀的作文中離不開好的素材的支撐,那么有哪些比較好的的歷史人物可以作為高考作文素材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的歷史人物素材,供大家參閱!
高考作文歷史人物素材(一)
惠施多方 其書五車
惠子,字施,他是戰(zhàn)國政治的舞臺上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他也是合縱的組織人。在各個國家惠施都有著很高的聲望,因為他曾經(jīng)主張了魏國、齊國和楚國共同聯(lián)手來抵制秦國,但嘩攜雀是當時朝臣中站了兩撥人,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聽從張儀的主張,不贊成惠施的意見,所以最后惠施就回到了家鄉(xiāng)宋國。
在惠施的故事中,有名的惠施多方,其車五書是什么東西呢?
五車書是是一個典故的名字,這個典故是出自于《莊子·天下》中的。其中五車書的典故指的是說惠施的方法和本領都很大,在惠施家中所讀過查閱的書籍都要依靠五個車子才能夠拉的動。這個典故就是用來形容惠施的才能非常的大。惠施的學問十分廣博,他所讀過擁有的書多達五車,在這些書本中,有的書籍中的言辭也有不當?shù)牡胤剑业佬g也有些雜亂無章,惠施是名家中“合同異”派代表性人物,在《莊子·天下篇》中有介紹過他,書中寫到他知識淵博,閱覽群書,就用“惠施多方,其書五車。”這個俗語隱橋來形容他。
惠施的主張和概念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歷物十事”了。雖然“歷物十事”中主要寫的主張是對自然界的分析,但是在這其中也有著自己主張的“合同異”的思想,惠施曾經(jīng)說過,在這世間萬物千變?nèi)f化的各個形態(tài)之間,有“畢同”和“畢異”這兩種異處,還有與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在這其中的“大同”又指的是什么呢?用狗來做比喻,有大狗、小狗、黑狗、白狗等多個種類的狗,這叫著“小同”。狗這個大類概念與黑狗、白狗這些小類的概念有些偏別。如果從相同的方面看,這些都是狗。依靠這個推斷,那就說明的這是大同了。
惠施對于事物的統(tǒng)一以及差別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都擁有著一定的認識。尤為主張“合同異”的惠施,“離”是他所追求的東西。惠施的“歷物十事”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物質世界。他的主張是世間的事物都有著相同之處,在這其中也有著差別,事物的差別就是相對的,而事物的相同之處就是絕對的。他的主張和理論都是世間萬物可以歸為一類,大多是相同的。
高考作文歷史人物素材(二)
后人對大唐詩壇神童王勃的評價是怎么樣的
由于王勃擁有很高的才能,并且王勃的詩十分的流利婉約,獨具一格,所以被人們稱為“詩杰”。但是,王勃最早的稱呼是與楊炯、駱賓王以及盧照鄰一起被稱為“初唐四杰”。并且,王勃在四人當中,排在首位。
王勃出名很早,在年僅十四歲的時候,便已經(jīng)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在《滕王閣序》這一文章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稱為了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人的萬千敬仰,是許許多多文學家的標桿。
王勃被稱為什么呢?王勃之所以被稱為“詩杰”,除了《滕王閣序》這一名篇之外,還有就是王勃寫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詩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送別自己的朋友時必說的一句祝詞。也因為如此,使得人們深深的記住了“詩杰”王勃。
“詩杰”王勃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的坎坷,年少時王勃曾經(jīng)毛遂自薦,把自己推薦給亂早劉祥道,從此進入官場。但是,在進入官場不久,王勃便因為自視過高,成為了眾矢之的。之后又因為犯了事,被罷免了官職。最終在趕往自己父親所管轄的縣城的途中,因為落水,最終驚悸過度而死,年僅二十六歲。
高考作文歷史人物素材(三)
北宋詞人周邦彥:被后人認為是詞的'“集大成者”
北宋詞人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美成”出自《莊子》,意思是美滿的成就。而“清真”并非是清真寺的清真,因為雖然宋末時期這個詞就開始使用在伊斯蘭教,但沒有史書記載周邦彥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它的意思應該還是原來道家的“清凈純真”之意。
所謂居士,是指在家修道或者修佛的人,可以指男子,也可以是女子。唐宋時期,道教和佛教在中國已經(jīng)十分盛行,尤其這兩教與儒家結合,使得儒釋道三教不斷融合。因此,當時中上層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對這兩個宗教了解甚多,也深受影響。其中一個表現(xiàn),就是許多人開始自號“居士”,比如李白的“青蓮居士”、蘇軾的“東坡居士”、李清照的“易安居士”等等。周邦彥的“清真居士”只是其中一員,并非特例。
自號居士,并不代表就要真的信教修行。周邦彥如此自號,也不是真的做到了清凈純真。在他身上,最出名的軼事典故,就是和李師師之間的感情,這個的流傳之廣甚至可以和他的詞作相比。李師師是北宋著名的,是美女也是才女,是青樓的花魁,所以是當時眾多男子競相爭奪的對象,花重金不可惜,只需一親芳澤。周邦彥就是他的客人之一,而李師師據(jù)說也十分中意于這位懂女人的大才子。可是,周邦彥有一強大的情敵,那就是宋徽宗,所以李師師于他而言是不可得之月亮。
古代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們的事跡是最好用的作文素材。下面是我分享的古代杰出人物作文素材,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周瑜:歷史長河中的不滅星光
【獲獎名片】堅守信念為國捐軀
【評價】
1.談笑間,羽扇輕搖,破敵百萬;沙場上,征袍染紅,血戰(zhàn)南郡。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忠誠與智慧的真正含義。
2.國家危難,他力排眾議,強據(jù)曹魏,盡顯名士風采;赤壁陣前,他泰然自若,拔劍相迎,破百萬曹軍。他短暫的一生確如高山般讓人仰止!
【頒獎詞】
權力的巔峰,他觸手可及;忠誠的信條,他永生不忘。他火燒赤壁,血戰(zhàn)南郡,以自己短暫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業(yè)。一顆忠心,東吳元老,他深謀遠慮侍豎閉,助吳天下三分。何謂賢謀,何謂良帥,何謂能臣,公瑾是也。
【事跡】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與孫策是摯友。他盡心輔佐孫策,為孫策東渡江東立下汗馬功勞。孫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孫權。建安七年,曹操下書責令孫權送其子為人質,眾大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周瑜力挽狂瀾,分析利弊,最終說服群臣。周瑜對孫氏忠貞不二。他拒絕了曹操派人的游說,態(tài)度堅決。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三十萬會獵江東。周瑜英勇不懼,說服眾人,與曹決一死戰(zhàn)。面對三十萬曹軍,周瑜展現(xiàn)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擁有的豪邁。一句“操直送死”,一計“火燒曹軍”,一場“赤壁之戰(zhàn)”,成就了他的輝煌。這場大火使曹元氣大傷,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愛國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戰(zhàn)后,他為了擴張東吳的勢力,主張攻打南郡,在那場戰(zhàn)爭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頭傲立的風姿,依然讓人仰望。他將一生都奉獻于東吳霸業(yè),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羅英魂
【獲獎名片】濁世清蓮
【評價】
1.“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在有些人看來,處世不于認真,世道清明,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浮沉。然而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塵埃。
2.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jīng)無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國,卻最終因愛戀國土,于悲憤交加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讓人嘆惋?
【頒獎詞】
是您,使內(nèi)外交困的楚國一度出現(xiàn)國富民強、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雖屢遭疏遠流放,赤子之心卻始終不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無能為力,您縱身一躍汨羅江,以身來殉美政理想!
【事跡】
戰(zhàn)國時楚國人。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他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lián)合齊國,抗擊強秦。在同反動派斗爭中受誣陷而丟官離職。頃襄王時被放逐,但因此卻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對黑暗現(xiàn)實十分不滿。后因楚國的日益****,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離騷》、《九章》等,這些著作文字華美,體現(xiàn)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貴族的虛偽、昏庸與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賢才的行為,看清了社會的種種不仁……他的主張,體現(xiàn)了他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以及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對當時黑暗勢力老裂的一種嘲諷和揭露,是一種無言的反抗與斗爭,同時也是向后世發(fā)出的一個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勢力!他的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活力,有著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李時珍:用堅持譜寫中華傳奇
【獲獎名片】醫(yī)學泰斗
【評價】
1.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yī)宿儒,你就是以這樣謙遜的姿態(tài)和輝煌的成就為中華歷史寫下一部傳奇!
2.一介農(nóng)夫,懷揣著執(zhí)著上路,走進大山,風雨兼程,親嘗百種藥草,揮就一部影響世界的不朽醫(yī)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綱目》一起刻入歷史的記憶。
【頒獎詞】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堅定的信念伴你步入醫(yī)學圣殿,不懈的努力帶你翱翔成功之巔!
【事跡】
李家世代業(yè)醫(yī),但由于民間醫(y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棄科舉做官之路,專心學醫(yī),于是向父親纖洞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最終同意了兒子的要求。
李時珍認為,“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chǎn),險探麓之華”的詩句,表現(xiàn)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農(nóng)民和漁夫。李時珍為了了解藥物,并不滿足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羅列諸品,反復諦視”。例如他在寫到白花蛇時為了真實細致地了解這種劇毒蛇而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終于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李時珍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并編著了中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本草綱目》。
四、李煜:詞人皇帝
【獲獎名片】皇位誠可貴,詩詞價更高
【評價】
1.四十年的短暫歲月,他無悔度過,有過榮華與富貴,也有過艱辛與無奈。一生的追求,永遠在歷史長河中定格,詞人皇帝——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一帝。
2.軟禁磨滅不了他的意志,苦難摧毀不了他的心趣,他用心血澆灌自己的夢想種子,終于綻放出詞帝之花。
【頒獎詞】
別人看來或許他只是一個昏庸的皇帝,然而,只有他自己明白,吟詩作賦是他一生的最愛。冷落了榮華,遠離了爭鳴,選擇與詞作伴,他從未后悔。淡去金色的華表,他留下的是燦爛的詩篇。
【事跡】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無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時,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茍安于江南一隅。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靡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并不是他向往,他甚感空虛無奈;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李煜詞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
后主前期詞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
五、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獲獎名片】最美使者
【評價】
1.為了民族,為了國家,她甘愿犧牲自我,舍小家為大家,她的出塞換來了六十余載的和平。昭君讓人們銘記的不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的付出。
2.長安花紅,雁門沙黃,只有那南歸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樣放棄一生榮華換來大漢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長風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樣綿長的相思和無悔的抉擇。
【頒獎詞】
你海棠般嬌羞的容顏,你菊花般孤傲的風骨,你柳絮般飄飛的思念,你桃花般紅消香斷的淚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隱。你默默地隨清風而去,為了那永世的安寧,你的英姿,是漠北最美麗的剪影。
【事跡】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昭君為南郡首選,抵達京城卻無緣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她肩負著漢匈和親的重任,別長安,出潼關,度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抵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歡迎。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和睦六十多年。“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歷史記載了那一段時期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墓并奉為神仙。她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六、孫臏:身殘志銳的智慧化身
【獲獎名片】才志雙全
【評價】
1.在艱難里,他從不放棄,用銳利的智慧打開一道道塵封的門,終于迎來了人生的道道曙光。龐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華的釋放,臏腳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腳步。孫臏,你的大智大勇,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指明燈。
2.他是一把倚天巨劍,被歷史的烈焰淬練過,被人世的無情鍛造過,但是,只能讓他越挫越勇。他用智慧的光芒,讓我們中華文化有了圍魏救趙的傳奇。
【頒獎辭】
田忌賽馬,圍魏救趙,我們從成語中讀你;身殘志銳,胸羅兵甲,我們從歷史中品你。你是一首無聲的歌,流傳千年仍氣鎮(zhèn)風云;你是一部無字的書,演繹著關于智慧的不老的傳說。
【事跡】
孫臏是春秋時期戰(zhàn)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請孫臏來,設計陷害他。孫臏忍受被剜去膝蓋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動了齊使,并在他的幫助下回到齊國。孫臏隱居在田忌幕下時就表現(xiàn)出突出的軍事才能,后于“田忌賽馬”后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成為齊國的軍師。
后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危急,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想任命孫臏為將,孫臏婉言推辭說:“一個受過刑的人不能為將。”于是任命田忌為大將,任命孫臏做軍師,讓他在有帷幕的車上坐著出謀策劃。在這場戰(zhàn)役中,孫臏運用非凡的才智屢出妙計,最終使得魏軍大敗,創(chuàng)造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圍趙救魏”的光輝戰(zhàn)例。后來孫臏又在魏國和趙國聯(lián)合攻打韓國之時與龐涓斗智,使龐涓死于萬箭中。孫臏因戰(zhàn)出名,世世代代也相傳他的兵法。
七、關羽:驍勇赤膽的忠義巨人
【獲獎名片】忠義雙全為世虎臣
【評價】
1.在天下大亂之時,你奮勇而起,追隨劉備,為興復漢室,貢獻一生。關云長,你是中華民族的鐵血男兒!
2.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武藝嚇破曹軍膽,忠義敢為萬夫雄。你的勇敢熱血,是中華民族赤膽忠心的魂,永遠不屈屹立!你的執(zhí)著信念,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將不滅永生!
【頒獎詞】
智勇兼?zhèn)洌旅蜕茟?zhàn),你是武將中的神話。
萬人之敵,忠義雙全,你是人臣中的傳奇。
手握青龍偃月刀,大喝一聲,威震中華。
【事跡】
生于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關羽從不忘記自己的道義,對兄弟不棄不離。中平元年,劉備組織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zhàn)爭,關羽就在其中。他們桃園結義,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隨劉備,不辭辛苦,隨身守護。
關羽智勇雙全。與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為護得皇嫂周全,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救援。當時大雨令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大破敵軍,威震華夏。
他忠義兩全,為報曹操恩義,放他敗走華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的天下大業(yè),用自己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敘寫了一個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八、岳飛:中原大地的雄獅
【獲獎名片】愛國英雄
【評價】
1.身為一名庶民,他銘記“精忠報國”的志向;身為一國將領,他寫下“抗金英雄”的傳奇。他雖然被佞臣所害,死于一場政治斗爭,但岳王廟前松柏常青,岳王英明永存。
2.凌云壯志,鐵骨錚錚,面對敵人你勇敢地站起來,久經(jīng)沙場,英勇殺敵。流言、罪名、懷疑、間離……什么都無法抹去你的赤膽忠心、愛國情懷!
【頒獎詞】
金戈鐵馬,馳騁沙場,一代名將,精忠報國。他用瀝泉神矛撐起半壁江山,他用熱血赤誠鑄就不敗神話。他是奔躍在中原大地上的雄獅。
【事跡】
岳飛是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貧力學。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從此為一生處世準則,果斷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組建戰(zhàn)無不勝的岳家軍,大破金兀術,聲勢日隆,軍威益壯。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讒言中對岳飛起了疑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逮捕,一代忠將竟成為“帝國的敵人”。在《滿江紅》的歌聲中,岳飛及兒子岳云被害于風波亭……
岳飛雖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與堅定的愛國報國之心,永遠激勵著我們的愛國熱情。
九、霍去病:橫空出世的熱血青年
【獲獎名片】戎馬一生為國建勛
【評價】
1.強大的敵人沒有退卻他的步伐,他為國憤然殺敵;成功的名利沒有遮住他的雙眼,他依然視國難為己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是曠世英雄。
2.他憑借著一腔血氣驍勇,及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馳殺敵,以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打了一場場漂亮的戰(zhàn)役。他是漢軍中的一代楷模。
【頒獎詞】
眼中的冷漠是對匈奴的無畏,心中的熱火是對國家的守護。直到今天熱血撞你心壁的聲音依舊可辨,你馬踏匈奴的絕世風采依然清晰。我們?yōu)槟銓业臒崆槎鴥A倒,為你不戀奢華、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而感動!
【事跡】
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wěn),時常遭受匈奴的侵擾。匈奴幾乎把以農(nóng)耕為生的漢王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面對匈奴的侵犯,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率八千精騎,直沖敵營,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后又兩次率兵北征,對匈奴進行大圍剿。他的驚奇出世讓匈奴人聞風喪膽。漢武帝為他建造的豪華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并說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志。他在抗擊匈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度過了戎馬一生。
十、蘇武:茫茫大漠中最堅韌的守望者
【獲獎名片】堅韌守望
【評價】
1.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于大漠,孤獨與寂寞伴他左右,但他從沒想過屈服。富貴對于他恰似過眼云煙,忠心對于他才是永恒無限。他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2.時間沒有磨滅他的氣節(jié),孤獨沒有打敗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個日日夜夜鑄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對祖國的忠誠激勵了無數(shù)后人。
【頒獎詞】
持一支旌節(jié),心懷大漢于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游走于沙漠敗草之中。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氣,用執(zhí)著書寫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悲歌。你的忠心成為高山雪蓮那執(zhí)著而圣潔的守望。
【事跡】
面對大漢與匈奴關系日益緊張的形勢,漢朝派蘇武出使匈奴。從虞常謀反私會張勝,到虞常兵變失敗,毫不知情的蘇武硬是被牽扯進去。但他為不失氣節(jié)、不玷辱使命選擇自刎。被救活后,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
在大窯中嚼著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在北海邊,他牧著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沒有糧食。他取野鼠所儲存的果實充饑,但手中日夜拿著漢廷的符節(jié),即使節(jié)上的牦牛毛全部脫落也沒有放下。他對大漢的忠貞令人感動,終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須發(fā)盡白地回到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