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歷史?沈陽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貞二年 (1296年)設置的沈陽路。因地處沈水(今渾河)之北,“水北為陽”,故而得名。沈陽市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基本屬于肅慎、東胡族活動區。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時,那么,沈陽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由于沈陽地處沈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因此叫做沈陽。沈陽最早的建城時間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西漢時,隸屬漢遼東郡的“侯城”是沈陽正式建城的開端。唐代時,“侯城”改稱“沈洲”。1296年,元朝將沈洲改為“沈陽路”,“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720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并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這就是沈陽的別名“奉天”的來歷。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設立的奉天市政公所使沈陽的歷史上首次出現市的建制。之后的一段時間,沈陽一直在“奉天”和“沈陽”兩個名字之間來回變動。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為“沈陽市”的名稱擴展資料沈陽的文化發展概況:沈陽,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有清故宮、福陵、昭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和新樂遺址、錫伯族家廟、明清四塔七寺、張氏帥府等150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遼寧沈陽以前叫奉天。
清末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簡稱“奉”,省會奉天府。1929年張學良將奉天省改稱為“遼寧省”。
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這是沈陽又名奉天的由來。1665年,設統轄今遼寧地區的“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即“奉天將軍”。
而后“奉天”逐漸由原來奉天府名稱擴大為其所轄的整個行政區稱謂。1747年,改“奉天將軍”為“盛京將軍”,但其所轄行政區仍稱奉天。
1907年起,清朝政府改東北地區的軍府制為行省制,裁撤盛京將軍,設奉天省,簡稱奉省,轄區主體相當于現在的遼寧省。
1911年清帝退位、進入民國以后,奉天仍然既是省名,又是城市名。
1913年,奉天省承德縣因為與直隸承德縣重名,改稱奉天縣,很快又改稱沈陽縣,“沈陽”又進入了地名。
1928年,張作霖遇刺身亡,張學良主持東北易幟。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奉天市改稱沈陽市。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復改為“奉天省”。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民國政府調整東北地區行政區劃,將其改回“遼寧省”。
擴展資料:
更早之前的沈陽名稱:
1、西漢時期,始稱“侯城”,隸屬漢遼東郡(遼陽)。
三萬年前,沈陽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7200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1953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沈陽市,簡稱“沈”,古稱奉天、盛京,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沈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中部,位于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東北亞的地理中心,中國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沈陽聯勤保障中心駐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一帶一路向東北亞、東南亞延伸的重要節點。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于此,皇太極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中國清朝,這是沈陽歷史的轉折,從軍事衛所一躍變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開始成為東北的中心城市。
沈陽,簡稱“沈”,別稱盛京、奉天,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清朝時期稱沈陽為盛京,民國時期稱為奉天。
沈陽建城史之初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燕國的重鎮方城。西漢時期,始稱“侯城”,隸屬漢遼東郡(遼陽)。是為沈陽正式建城之始。唐代改稱“沈州”。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于沈陽地處沈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州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
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
民國十二年(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稱之為奉天。
民國十八年(1929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后,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并一直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作為東北中心城市,沈城真正輝煌的城市史,是從后金定都沈陽開始的,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率兵攻占沈陽,1625年遷都于此,此后沈陽一度稱為“沈京”。
天聰八年(1634),后金汗皇太極欽定,改沈陽滿語稱呼為“穆克敦”(滿語發音“Mukden”,是“興起、盛、騰”之意),漢譯“天眷盛京”,“盛京”為其簡稱。
沈陽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貞二年
(1296年)設置的沈陽路。因地處沈水(今渾河)之北,“水北為陽”,故而得名。沈陽市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基本屬于肅慎、東胡族活動區。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時,這里是燕國遼東郡屬境。秦、西漢時屬遼東郡。東漢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后,北部屬玄菟郡,南部屬遼東郡。三國時均為幽州轄地。西晉時在今遼寧境設平州,遼河東、西分別為玄菟郡、昌黎郡轄境。東晉十六國時的前燕、前秦、后燕時,仍屬玄菟郡。
自北燕起,經南北朝到隋,遼河東被高句麗割據。隋代在遼河西設置燕郡、遼東郡。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屬安東都護府轄區。遼代屬東京遼陽府,境內有沈州
(今沈陽)、興州(懿路)、集州(奉集堡)、廣州(彰驛)、遼州
(遼濱塔)和湯州
(遼中縣)。金代大部分是東京路沈州屬境。元代屬沈陽路和廣寧府路轄。明代大部分屬沈陽衛轄。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由遼陽遷都沈陽。后金天聰八年
(1634年)升沈陽為盛京。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今沈陽設奉天府。光緒31年(1905年)在沈陽設奉天省。民固初年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二年
(1923年)八月屬奉天市政公所。
民國18年
(1929
年)奉天市改稱沈陽市,隸屬遼寧省。
以上就是沈陽歷史的全部內容,沈陽城自戰國時期修筑候城以來,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沈陽城的發展歷程是:從邊塞駐軍的小城(候城),發展為縣城(候城縣),毀于戰火后重建,再發展為契丹皇族的私城(沈州),毀于戰火后又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