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與防護?放射物理與防護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放射基本理論,在診斷及治療時提高防護意識,提高防護基本理論知識及專業防護能力,掌握射線劑量測量方法及評估方法,科學進行放射防護,最大限度減少影像診斷及治療中對醫生、患者、那么,放射物理與防護?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躍遷:激發態的原子,在極短的時間內,外層電子或自由電子將自發的填充其空位,同時放出一個能量等于兩能級之差的光子的過程。
2.電離輻射:凡具有足夠的'功能,并能直接或間接引起物質電離的粒子,統稱為電離輻射,簡稱輻射或放射。
3.陽極效應:靠近陰極端X射線的強度比靠近陽極端X射線的強度強,這個現象稱為厚靶X射線強度分布的陽極效應。
4.光電效應:X射線光子被原子全部吸收的作用過程。
5.康普頓效應:X射線光子能量被部分吸收而產生散射線過程。
6.照射量:在單位質量的空氣中被X(或γ)射線照射后,釋放出來的全部次級電子完全被空氣阻止時,在空氣中產生的任何一種符號的離子總電荷的絕對值。
7.吸收劑量:單位質量的受照射物質吸收電離輻射的平均能量。
8.隨機性效應:是指其發生幾率(而非嚴重程度)與受照射量大小有關的一類輻射生物效應,它包括致癌效應和遺傳效應。
9.確定性效應:是指有劑量閾值的一類電離輻射效應,其嚴重程度取決于受照射的大小。
10.鉛當量:把達到與一定厚度的某屏蔽材料相同屏蔽效果的鉛層厚度,稱為該一定厚度屏蔽材料的鉛當量。
為了達到防護目的,按照荊量限制的基本原則,減小各類人員的內、外照射劑盆.應采取的方法有:
(1)控制輻射源的質與量,是根治放射損害的方法。在不影響應用效果的前提下,應盡最減小輻射源的強度、能最和毒性。
(2)減少照射時間。外照射的總劑里與總照射時間成正比. 因此必須盡最減少受照射時間。可采取減少不必要停留時間、輪換作業、提高操作技術等措施,減少個體受照射時間。
(3)加強屏蔽防護.在放射源與人員之間設置防護屏,吸收或減弱射線的能t.
(4)距離防護。點狀放射源的劑盆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操作中應盡可能遠離放射源.切忌直接用手持放射諫.
(5)圍封隔離.對于開放源及其作業場必須采取“封鎖隔離”的方法,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防止向環境中擴散。
(6)除污保潔。操作開放型放射源.使用開放型放射性元家時,要隨時清除工作環境介質的污染。監側污染水平,控制向周圈環境的大最擴散。
放射物理與防護是醫學影像學、放射醫學、放射治療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
放射物理與防護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放射基本理論,在診斷及治療時提高防護意識,提高防護基本理論知識及專業防護能力,掌握射線劑量測量方法及評估方法,科學進行放射防護,最大限度減少影像診斷及治療中對醫生、患者、周圍環境的危害及損傷,為醫療診斷及治療保駕護航。
外照射防護三要素:時間、距離、設置屏蔽。
基本防護措施從這三個方面出發,主要有:控制受照時間,比如提高操作熟練度,適當減少工作時間;增大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如使用自動化進行操作等;在輻射源與操縱員之間設置有效的屏蔽物等。
內照射主要是放射性核素的吸入和食入
因此三要素同樣適用與內照射。比如減少在輻射工作環境中的停留時間(即居留因子),遠離輻射工作環境,佩戴口罩,穿著防護服,不要在工作區域飲水和飲食,不要使用受到輻射污染的食品。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x0d\x0a\x0d\x0a放射性防護,是指為避免或減弱放射性物質及其輻射傷體采取的措施。\x0d\x0a\x0d\x0a一定量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后,既具有生物化學毒性,又能以它的輻射作用造成人體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內照射;體外的電離輻射照射人體也會造成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外照射。輻射損傷是各種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所引起的各種生物效應的總稱。這是由于各種電離輻射(如X或γ射線、β射線、α射線和中子束等)引起電離、激發等作用而把能量傳遞給機體,造成各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放射性防護又可分成內照射防護和外照射防護。\x0d\x0a內照射防護內照射與外照射的顯著差別是,即使不再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操作,已經進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體內產生有害影響。造成內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吸入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空氣,飲用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質從皮膚、傷口進入體內。
以上就是放射物理與防護的全部內容,基本防護措施從這三個方面出發,主要有:控制受照時間,比如提高操作熟練度,適當減少工作時間;增大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如使用自動化進行操作等;在輻射源與操縱員之間設置有效的屏蔽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