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歷史簡介?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余年歷史,亦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渝”;又因宋淳熙十六年,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由此得名;[4]有“中國火鍋之都”[5]、“中國會展名城”[6]、那么,重慶歷史簡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重慶,簡稱巴或渝,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關于重慶的歷史資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重慶的歷史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重慶的歷史資料之簡介
重慶,簡稱巴或渝,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1]、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金融、商貿物流、科技創新和航運中心,[2]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最大的工商業城市[3],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西部開放開發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陜西。[2]
重慶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常住人口3048.43萬(2016年);2016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17558.76億元。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占76%,以江城著稱,又以“山城”揚名;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等人文景觀。[4]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余年歷史,亦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渝”;又因宋淳熙十六年,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由此得名;[4]有“中國火鍋之都”[5]、“中國會展名城”[6]、“世界溫泉之都”[7]之稱;曾三為國都,四次筑城,史稱“巴渝”;二戰時期,為戰時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8]1997年恢復為直轄市。
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于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擴展資料:
巴渝歷史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 濮、苴、奴、賓、共、(rang)、(dan)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 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梁州所屬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于"巴方"的記載。郭沫若先生對此有詩贊曰:"巴蜀由來古,殷周已見傳。"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后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因渝人趙諗叛誅事,朝廷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
重慶市是直轄市,是省級行政區,不屬于其他省。
重慶,簡稱“渝”。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為中央直轄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和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重慶是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38個行政區縣(自治縣),有26個區: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開州區、梁平區、武隆區。
12個縣(自治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重慶以主城區為依托,各區縣(自治縣)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于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
以上就是重慶歷史簡介的全部內容,重慶歷史文化是重慶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