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明朝歷多少年 大明存在了幾百年 大宋多少年歷史 我國歷史朝代順序及時間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嚇
明朝有276年歷史。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亡于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朝共有16個猛譽皇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相關資料弊知簡介紹: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后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滅元后,蒙古族各部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逐租褲漸強大起來。其中與明廷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一支稱作瓦剌的蒙古部落,已成為明廷最大的邊患。明軍出征僅一個月,大軍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英宗被俘,王振為亂軍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以上內容參考:-明朝
一般史學家認為,明朝從1368-1644,共276年歷史,歷經16代: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宣如猜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英宗朱祁鎮(1427-1464) ,年號“正統”“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猛叢即位,在位24年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穆宗朱載垕渣知型(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還有些史學家認為應該把南明的歷史一起算上,下面列出南明皇帝列表,供參考:
朱由崧安宗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鍵紹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節皇帝 紹武(1646年)紹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歷(1646年——1662年)永歷陵
您好明朝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1644年為農民起義所推翻,前后共存在二百七十讓喊七年。它是繼漢、唐之后又一個影響較大的王朝。
明朝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前期、中期和后期。
明太祖為了加強以君權為核心的封建專制統治,在中央機構中,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屬于皇帝;另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掌兵權,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分典刑獄,使其互相牽制。在地方機構中,廢行中書省,各省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軍政,租猜合稱三司。為了加強監察機構職能,又在都察院下設監察御史,代表皇帝巡按州縣,考察官吏。這樣,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之手,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明太祖頒布《大明律》和《大誥》,以嚴刑峻法威懾臣民。此外,還通過科舉制度,加強思想統治;施行里甲制和關津制,維護封建社會治安;里內居民要相互知保,連保連坐;在全國水陸要沖設巡檢司,負責盤查行人。
明初,社會比較安定,明政府又推行有利于生產發展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顯著的恢復和發展。首先,墾田面積擴大,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國墾田總數為元末的四倍。其次,戶口顯著增加,同年全國總戶數,超過元代戶數的最高數。兩者反映了明初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面,明初紡織棉布逐漸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永樂、宣德年間是明代制瓷業的鼎盛時期;明初造船業居世界先進地位。
明朝中期面臨著政治危機。當時統治腐朽,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國防力量也逐漸削弱。北方韃靼乘機侵擾,倭寇不斷入侵東南沿岸,國家財政非常困難。萬歷六年(公元1575年),內閣首輔張居正進行改革:政治方面,澄清吏治,裁減冗員;軍事方面,任用名將,整頓邊防;經濟方面,丈量土地,清查豪強地主的隱田,聘請水利專家潘季馴主持治河,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這次改革,改善了明政府的財政狀況,鞏固了北方邊防。
明朝中期,江南某些地區的商品經濟很發達,在絲織手工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雇傭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萌芽。它是封建社會內部出現的新的經濟因素,標志著中國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
明朝后期,政治腐朽,宦官專權,他們貪污受賄,賣官鬻爵,爭權奪利,弊滑型加深了社會的危機。東林黨人與他們展開激烈斗爭,但多遭到殺害或放逐。公元1596年開始,神宗派宦官到南方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去做“稅監”、“礦監”,橫征暴斂,榨取錢財,爆發了城市人民反稅監、礦監的斗爭。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達到驚人的地步。神宗一次就賜給他的兒子福王田二百萬畝;在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農民失去土地。封建政府的賦役剝削也越來越重。借口與后金作戰、鎮壓農民起義,先后加派“遼餉”、 “剿餉”和“練餉”,三餉加派的總額超過明朝正賦的一倍以上。農民常常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皇糧國稅”。在這種情況下,使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或淪為佃戶、奴仆,或成為流民、饑民。明末的農民起義,終于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統治。
1、大明朝統治276年,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最后一個漢人王朝。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這句話也是當時最硬氣的經典語錄。
2、明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縱觀大明朝,一共統治276年,它沒有唐朝那般民族大融合的圣景,也沒有兩宋時期那么激烈的民族沖突,但是它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3、明朝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前后16位皇帝在民族氣節上,除了朱祁鎮,其他皇帝都是有著其鮮明的個性。有天選之人,有馬上天子,也有一位木匠,可以說,個個都是奇葩加另類。但總體上來說,明朝的皇帝不算差。
4、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明朝并不是最強王朝,但卻有著自己的魅力,圈粉無數,這是為何呢。
5、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有著不輸秦漢隋唐的光芒,而且德行很正,江山都是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讓明朝的名氣力壓周邊國家。
6、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經歷最為傳奇,開局一個碗,一個拐杖,從叫花子做起液兄沖,一步步往上爬,最終經過奮斗奪得了皇位,他的這份履歷足夠勵志。
7、明朝的統治者有骨氣,強盛時有大國氣概鬧殲,沒落時也絕不投降,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寧愿吊死在一棵歪脖樹上,也不愿向李自成投降。
8、明朝名人塵冊輩出,劉伯溫、王守仁、張居正、戚繼光,文臣武將都大名鼎鼎。
9、明朝的文化鼎盛,永樂大典包羅萬將,四大名著獨占其三,明朝有如此魅力,又怎能不受歡迎呢。
明朝276年歷史。
由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有著276年的歷史,始于明太祖朱元璋肢吵,亡于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后世子孫所敬仰。
明朝的備含歷史特點
明朝是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朝代。一方面,因這一時期的皇權專制統治空前強化,故長期遭人詬病,其突出表現為廢除丞相,對大臣濫施廷杖,廠衛橫行,再加上宦官幾次得寵專權,更是造成無窮禍患,而幾位皇帝特別是萬歷帝長期怠政等。
另一方面,它更是一個蓬勃發展、多所創新的朝代,如農村集市貿易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區間商品流通十分活躍、地方商人集團崛起、白銀成為主幣、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東南歷滾侍沿海民間海外貿易發展強勁、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經營地主出現、市民階層壯大,思想走向解放、文化異彩紛呈、中西交流空前活躍,社會流動加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