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歷史名人?苗晉卿 潞州壺關(guān)人,唐代宰相。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后,封為韓國公。代宗時,吐蕃曾占領(lǐng)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jiān)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那么,苗姓歷史名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河南省濟源縣是苗姓起源地,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濟源縣古時被稱為苗邑,這里苗姓人占全縣人口得1.66%,約九千多人。春秋時,楚君若敖的兒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后代便以斗作為氏氏。伯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子文任楚國令手,二兒子子良任司馬。子良的兒子叫斗越椒,生下來的時候子文就說:“這孩子樣子像熊虎,哭聲像狼叫,將來長大后一定會禍害全家,別養(yǎng)活他吧!”子良沒有同意。后來子文臨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誡他們說:“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國執(zhí)政,大家趕快離開楚國,別讓若熬氏絕了后!”斗越椒長大以后繼任司馬,當時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兒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個大臣到楚莊王面前去說斗般的壞話,楚莊王便殺死了斗般,讓斗越椒當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奪王位,楚莊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質(zhì)同他講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于是雙方便擺開陣勢交起戰(zhàn)來。斗越椒死在亂軍之中。其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君把苗邑(今河南濟源)封給他,所以又叫苗賁皇。他的后人便是苗氏。
苗姓在浙江東陽郡(東漢置長山縣。三國吳置東陽郡。南北朝梁改置金華郡。隋廢郡改置婺州,改縣為金華)發(fā)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苗姓當今雖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卻不絕于史書。
苗發(fā):唐代壺關(guān)人,審相晉卿之子。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之一。
苗衷:明代學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兵部侍郎,永樂九年(1411年)至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擢任禮部尚書、丞相。著有著《雪窩稿》、《史閣記聞》、《歸田錄》等。
苗夔: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xiāng),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jīng)書院。道光辛卯,舉優(yōu)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jié)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于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后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余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
苗姓的來歷有三:
1、源于羋姓,羋姓中的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賁皇的封地,屬于以封居名稱為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之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
2、源于羋姓,源出自上古時期神醫(yī)苗父,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由于苗父根本不象后世醫(yī)生們那樣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術(shù)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yī),如今看來,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
在傳說中,他為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卓著,稱其為“醫(yī)”并不過分,因此,人們把他認為是“上古為醫(yī)者”。
3、少數(shù)民族中的姓氏,滅亡后的百濟、高句麗國民,被唐朝政府內(nèi)遷遼中、遼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為苗氏,以別于當?shù)貪h民。在唐王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該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為田”,改苗氏為田氏,世代相傳至今。
擴展資料: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54位,有源于羋姓、源于百濟民族等說法,族人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苗 1、歷史來源:遠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后,受到晉國的優(yōu)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后代就以封地名為姓。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國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羋姓。發(fā)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現(xiàn)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東兩地.優(yōu)以河南省臺前縣候廟鎮(zhèn)苗口村人氣較旺!后人有1000余人。 2、郡望:東陽 3、歷史名人 苗晉卿,字元輔,潞州壺關(guān)人。擢進士第,累遷吏部郎中,知選事。久之,進侍郎。天寶二載,較書判,以御史中丞張倚之子奭為第一,議者不平。帝御花萼樓覆實,奭持紙終日,筆不下,人謂之曳白。坐貶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訪使。肅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廣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謚懿獻。詩一首。 苗發(fā):唐代壺關(guān)人。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
您還可以點擊底部客服給您的寶寶起名,賜子千金不如賜子好名,很多家長都關(guān)注了我們,我們會根據(jù)寶寶出生年月日,為寶寶起一個帶著一生好運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苗發(fā):唐代壺關(guān)人,審相晉卿之子。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之一。
苗衷:明代學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兵部侍郎,永樂九年(1411年)至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擢任禮部尚書、丞相。著有著《雪窩稿》、《史閣記聞》、《歸田錄》等。
苗夔: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xiāng),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jīng)書院。道光辛卯,舉優(yōu)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jié)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于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后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余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
以上就是苗姓歷史名人的全部內(nèi)容,偉人沒有,名人還有一些。苗發(fā):唐代壺關(guān)人,審相晉卿之子。擅長寫詩,與盧綸、吉中孚、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合稱“大歷十大才子”之一。 苗衷:明代學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