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歷史?阜新,遼寧省轄地級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西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和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全境呈現長矩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總面積10355平方千米,轄5個區和2個縣,那么,阜新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阜新市是遼寧省下轄地級市,是一座 歷史 悠久的城市。 它與朝陽、錦州相鄰交通便利,這里盛產瑪瑙,因此被稱為“中國瑪瑙之都”家喻戶曉。阜新有很多的景點,都是值得游客前去參觀游覽并搏的。比如阜新著名的瑞應寺、圣經寺、海棠山風景區、關山風景區以及查海遺址等等,這些景區都是非常不錯的。
通過一些資料的記載就會發現,阜新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特別是在名字上。如果追溯阜新的 歷史 ,就會發現早在7600年前,這里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 發現的文物“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因此古老的阜新擁有了“玉龍故鄉”的美譽。 但是在漫長的 歷史 中,就會發現阜新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是沒有明顯的行政區,也沒有屬于自己的名字,這種現象一直到了清朝。
在西周和東周春秋時期,一直到清朝,阜新地區都是作為屬地 ,沒有自己的行政區和名字。在秦朝時期這里歸屬于遼西郡、西漢時期為匈奴左地、東漢時期為東部鮮卑游牧地,一直到了清朝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在此設置阜新縣,這片大地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關于阜新這個名字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阜日新”,另外一種:“物阜民豐煥然一新”。
阜新市系遼寧省省轄市。 位于遼寧省西部,與省會沈陽市直線距離147.5公里。往南經錦州可直下京、津;北上通遼可到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東達沈陽及遼東沿海城市;西鄰朝陽乃至內蒙古自治區,是遼寧西北的交通樞紐。阜新全境呈長矩形,中軸斜交于北緯42°10'和東經122°0'的交點上。阜新地區東西長170公里,南北寬84公里,總面積10355平方公里。阜新市有海州、太平、新邱、細河、清河門5個市轄區,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和彰武縣。2005年全市人口為1926815人,其中城市人口為781795人,農村人口為1145020人。
阜新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查海人”就在今阜新地區繁衍生存,辛勤衫耐勞作,創造了輝煌的查海文化。遼代,今阜新地區是其戰略腹地和可靠后方。明末清初,駐牧于此的蒙古民族為開發這片熱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公元1629年(后金三年),占據今阜新地區的蒙古兀良哈部落首領善巴率部歸順后金。1637年(清崇德二年),清朝廷在今阜蒙縣境內建土默特左翼旗,善巴任旗扎薩克(旗長),后隸屬于卓索圖盟。漢民事務先后由塔子溝廳(治所凌源)、三座塔廳(治所朝陽)、朝陽縣管理。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熱河都統錫良(1 8 5 3——1 9 1 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鑲藍旗人。
阜新這個城市不算很美麗,但這里的人們都很善良,民風比較樸實。在這肢純里純饑高無論居住還是學習都會讓人感覺很輕松,城市的節奏很舒緩。其實氣候要比沈陽要好一些,雖然常刮風,但不會很冷。總的來講,我認做尺為阜新是一座能讓人找到平靜感覺的城市。
看一個城市要看他的建設和綠化和亮化工程,阜新這些年氣候環境好,廣場、游園、街路等環境綠化等建設在省內靠前,溫泉,滑雪,水上樂粗雀銷園,知名大型商場,等娛樂項目應有盡,,,看GDP沒啥大用,GDP高錢多數到巖游國家,GDP高有的城市工業污染嚴重,哪個城市工資都有高有低,人有歲慶窮有富
阜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民俗事項。從新時器早期就有查海人生活在阜新,被稱為“中華第一村”。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漸南移阜新駐牧,契丹建大遼國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遼代遺存和遼后族的墓葬;進入明清時期,喇嘛教逐漸興起,建有大小寺廟360多座,被稱為“東藏”的瑞應寺就有“有名喇嘛三千六,無名喇嘛數不清”的說法。民間蒙民侍純篤信喇嘛教,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蓋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動;與此相呼應的還有海棠山、千佛山的摩崖造像。豐富的歷史文化,必然影響到民眾的日常生活形態,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如飲食文化中的“喇嘛燉肉”、“喇嘛羔”、“蒙古餡餅”,服飾文化習俗有蒙古男袍、女繡袍、馬甲等;寺院經典舞蹈有查瑪舞;還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達慕”盛會等。民間工藝習俗有繪畫、剪紙、風箏。文體游藝習俗有“跑黃河”、驢皮影、大秧歌等等,這些民俗事項,不僅密切地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生存、發展、消亡、演變,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創造和人們的精神風貌。
阜新的飲食文化
喇嘛系列食品在阜新蒙古族美食中獨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
以上就是阜新歷史的全部內容,阜新經濟的發展還可以輻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參與東北亞地區的邊境貿易。隨著環渤海地區的加速發展、遼西外向型經濟的加速開發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阜新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地利”優勢。阜新的供電、供熱、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