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吉林松原會發生大地震嗎 5·28松原地震 松原地震300多次 松原地震最新消息今天 松原地震歷史記錄查詢
吉林者帶松原地震最新消息:截止到2013年11月24日08時拿嫌腔,吉林消衫松原共發生地震425次,最大地震為11月23日6時04分發生的5.8級。
目前歷史上松原最大地震是2013年11月23日6時04分發生的5.8級。
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與扶余縣交界地區連續發生震群型地震,最大震級5.8級。截至今年10月,前郭震群已累計發震超過1300次。其中,5.0-5.9級5次,4.0-4.9級10次,3.0-3.9級17次,2.0-2.9級17次,2.0級以下地震1200多次。直接經濟損失20億元。
擴展資料:
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75次。其中6.0-6.9級地震58次,7.0-7.9級地震14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3次。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傷,災害波及中國西藏、印度、孟加拉國、不丹等地。9月17日,智利發生8.2級地震,截至虛仔目前僅8人遇難,20多人受傷。10月26日,阿富汗興都庫什發生7.7級地震,僅一天時間已有近300人死亡,大量基礎設施損毀。
參考拿譽塵資料消禪:人民網--松原地震
據報道,4月23日1時46分,吉林松原市寧江區(北緯45.26度,東經124.74度)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據悉,這是進入2018年以來,吉林省松原市發嫌蔽生的第11次地震。這其中,松原市寧江區曾發生8次地震,松原市前郭爾羅斯縣曾發生芹察州3次地震。
1月4日,松原市前郭爾羅斯縣發生的4.3級地震,是今年以來該市發生的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當次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造成不少民沒源房損壞。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地震臺網遲昌正式測定:05月18日06時24分在吉林松原市寧江區(北緯45.30度,東經124.75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基礎背景
附近談碧村鎮:本次地震周邊5公里內的村莊有長勝、聯合村、新立屯、溪浪河村、伯都鄉伯都村、新村、黃魚圈、河西村、永清村、復興村,20公里內的鄉鎮有伯都鄉、大洼鎮、毛都站碼侍扒鎮、平鳳鄉、善友鎮、新民鄉、新城鄉。
目前歷史上松原最大地震是2013年11月23日6時04分發生的5.8級。
早在5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時期,東北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億5千年后,地球進入中生代時期,巨烈的地殼運動致使松遼平原斷陷下沉,四周山脈相對升高,山上的流水倒灌進入中間的盆地區域,形成松遼古大湖。大湖北起小興安嶺南部山前,南至渤海灣,西抵大興安嶺東部山麓,東至伊通依蘭盆地東緣,呈長橢圓型,覆蓋超過30萬平方公里,深度在千米以上,面積相當于10個青海湖。此時,氣候溫暖濕潤,湖面碧波萬頃,沿岸草木繁盛,曠野畜鳥成群。東北大地幾乎都淹沒于古大湖之中。距今1.1萬年到2500年間,松嫩平原緩慢上升,松遼大湖逐漸衰亡,并最終演化成以大山、大川、大平原、大火山為主要特征的地形地貌。
今天的長春即運化于斯、承繼于斯。現代地質考察表明,長春地處松遼盆地東南隆起區邊緣,域內大部分為平原區,地貌上表現為波狀起伏臺地,地表被20余米厚的黃土覆蓋。沿小南、凈月、三道至小羊草溝一線的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出露有花崗巖,大約形成于距今1.4億年至2.8億年。在城區南沿伊通河兩岸出露有白堊紀地層,大約形成于距今6500萬年前,并伴生有陡坎地貌。
俯瞰塵寰,長春已經難覓昔年湖海的偉岸身影,唯有身姿挺拔的長春龍化石和不時問世的藻類、貝類化石,偶爾喚起人們對那個神奇年代的絲絲記憶。
縱橫交錯的斷裂配棗襲
距今2.3億年前,地球進入新構造運動時期。此間,地球就像一個布滿裂痕與露點的“高壓鍋”,地震不斷,火山噴發,劇烈的水平和垂直地殼活動頻繁發作。受其影響,長春及其毗鄰地區地下斷裂空前發育。探查表明,長春現有已知斷裂53條,其中——
東西向斷裂11條。形成時期較早,在距今2.5億年前的古生代曾強烈活動。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部分斷裂在地表形成片狀出露,并伴生明顯褶皺。時至今日,在長春市區與伊通之間,仍可散見這樣的地質形態。總體看,這些斷裂規模較小,但現代活動性較強。如位于雙陽太平培兄—燒鍋一帶的太平斷裂,自上世紀初以來,小震活動不斷。
北東向斷裂10條。形成時間晚于東西向斷裂。主要有石碑嶺斷層和伊通—舒蘭斷裂。規模最大的為伊通—舒蘭斷裂,途經長春雙陽奢嶺一帶,出露部分為80公里。由東西兩支斷裂列組成,相距最窄處2~3公里,最寬處10~20公里。伊通—舒蘭斷裂嗣承郯廬斷裂,向北穿越黑龍江省,延伸至俄羅斯境內。郯廬斷裂規模宏偉,結構復雜,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接合帶、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巖漿活動帶,水平滑移速率約為2.2 毫米/年。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共發生8.5級地震1次,7.0-7.9級地震5次,6-6.9級地震11次。其中,1668年7月28日在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死亡5萬余人。據《康熙郯城縣志》記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真為曠古奇災”。
北北東方向斷裂11條。形成時間介于北東向斷裂帶和北西向斷裂帶之間。規模最大的為松遼盆地東部邊緣斷裂帶,簡稱東緣斷裂帶,由兩條主要斷裂組成:西側一帶由四平經長春西部,延伸至德惠、榆樹,延長大鐵路方向展布,全長300公里,到德惠被大安—扶余斷裂錯開15公里左右,后延大荒溝繼續向北延伸,多數地段隱藏在地表之下。東側一帶沿長白山脈與松遼平原分界線展布,并在新立城水庫—東風一帶斷續出露。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伴隨著歐亞大陸板塊的最終形成,東緣斷裂也曾發生強烈活動。
北西向斷裂12條。主要有范家屯—五家子斷裂的北段、南湖—桑家窩堡斷裂、凈月—小城子—合隆斷裂和泉眼溝—腰分水嶺斷裂。規模最大的是第二松花江斷裂,途經德惠,寬10~20公里,因第二松花江沿此斷裂分布而得名。該斷裂現代活動性較強,歷史上地震高發。公元1119年的扶余農安間近7級地震和2013年的松原5.8級震群即發生在該斷裂附近。
北北西向斷裂9條。主要有伊通河斷裂、雙陽河斷裂、飲馬河斷裂等。這些斷裂控制著巖搜河流的分布和形態,在河流兩岸表現為高差明顯,在山地表現為峽谷深切,在平原表現為現代沼澤、濕地和湖泊。
新構造運動在催生密如織網的地下斷裂的同時,也賦予我們更多彌足珍貴的天然賦存,今天大家熟知的油氣、地熱、溫泉、礦泉以及名川大山等旅游資源即是形成于此。
經年沉睡的火山
新構造運動時期強烈的火山活動不僅催生了長白山等一大批聞名世界的自然遺產,也留下了大屯山等無數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印痕。
大屯山位于長春西南,距長春約20公里。海拔僅284米,相對高度不足百米。《長春縣志》記載,大屯山“周約一里,面積約二百余頃,勢甚突兀,為長邑第一大山。形如臥牛,首西向,前有小山如規,做犀牛望月狀……”
火山與地震是“孿生兄弟”。有火山爆發必然伴隨地震發生。距今7850萬年前,大屯火山混沌初成,此后至少發生過8次噴發。這也意味著,在遠古時期,以大屯山為中心至少發生過8次以上地震活動。歷經億萬年演化,如今的大屯山已經歸于沉寂,只有及地可見的火山巖向人們靜靜述說曾經那段猙獰肆虐的歲月。19世紀中葉,世界著名的普魯士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長春考察,認定該山是世界上兩座最古老的火山之一,建議予以保護。
大屯山主體的山石均為柱狀火成巖,可劈出平整層面,代建筑之用。19世紀末,沙俄為修筑東清鐵路,對大屯山進行大規模野蠻開采。日俄戰爭后,日本人修筑南滿鐵路,大屯山遭受新一輪瘋狂啃噬。
由于多年開采,大屯山山體遭到嚴重破壞,原來“犀牛望月”的勝景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數個殘損幽深的巨大礦坑。2011年,長春市政府關停富鋒山采石活動,規劃建設富鋒山地質公園。2013年,啟動建設富鋒山(即大屯山)地震臺,布設GPS 、相對重力、強震動和地下流體等多項先進技術手段,加強長春西部地區地震活動監測。古老的富鋒山,因其蘊含的豐富的地質信息再次回歸人們的視野。
中國地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