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一歷史必背知識點打印人教版 初一下冊20道證明題 七年級數學下冊講解
我們學習七年級歷史下冊的知識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納眾長。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的知識點,大家快來跟我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一)
輝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年。
2、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寫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稱為“藥王”。
5、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畫、塑像,大量佛經、文書)。
6、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李白,詩仙,《蜀道難》;杜甫,詩圣,“三吏”“三別”,作品稱為“詩史游信嫌”;白居易《新樂府》。
7、書法名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畫圣,開寫意畫先河)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二)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 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10 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澶淵之盟
(1)時間:宋真宗統治時
(2)內容: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3)評價:①宋神手每年要給遼歲幣給老百姓增加了負擔,對宋來說也是屈辱的。②但這個條約也使遼宋 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邊境和平,這樣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雙方在邊境地區貿易的發展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11 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12 世紀初期,女真杰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滅亡,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飛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坦配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政權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遼契丹
10 世紀初遼太祖阿保機上京北宋漢族960 年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西夏黨項
11 世紀前期李元昊興慶金女真
12 世紀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后遷到中都南宋漢族1127 年宋高宗趙構臨安(今杭州)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三)
繁盛一時的隋朝
考點: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識記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供大家參考。
1.“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2.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正局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5.鑒真東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
2.過程:754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
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6.安史之亂
1.背景: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邊將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
2.爆發: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舉散讓之亂”。
3.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7.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掘察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學習七年級歷史課本知識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是擅長學習的人。我整理了關于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一)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方農業的發展
(1)、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安定。② 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④引進新品種──從越南引進占城稻。
(2)、表現:①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許多茶園。
2、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紡織業和棉織業: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絲綢產量高;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制瓷業:南宋時,江南晌殲襲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紙的冰裂紋瓷器,給人別致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也發達。
3、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其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而且還出現有早市、夜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
4、結論: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
七年級歷史下冊課宴兄本重點知識(二)
輝煌的隋唐文化
1、建筑: 趙州橋 長安城
特點:規模宏大,氣魄雄偉,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七百多年后,歐洲人才建成類似的橋。 特點:設計科學,跨度很大,橋面平緩,便于交通,造型美觀。
②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宮含元殿)。
2、印刷術:
①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②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歌等。③唐朝改猜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醫學:“藥王”孫思邈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他以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
4.唐詩
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1)、代表詩人:
代表人物生活時期代表著作詩歌特點人稱
李白盛唐時期《早發白帝城》《蜀道難》即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詩仙”
杜甫由盛轉衰“三吏”、“三別”或氣魄雄渾,或沉郁悲愴,語言精練凝重“詩圣”
白居易唐朝中期《秦中吟》《新樂府》現實主義,諷喻社會,同情人民。詩歌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5、書法:“顏筋柳骨”
1、顏真卿:創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稱“顏體”,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代表作為《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顏真卿。
2、柳公權:博采眾長,別出新意,成“柳體”,其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為《玄秘塔碑》。
6、繪畫
繁榮的表現:宗教畫的生活氣息越來越濃厚,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大量出現 。
畫家:
閻立本:擅長人物畫,他的畫筆力剛健,人物神形兼備。代表作:《歷代帝王像》 《步輦圖》。《步輦圖》反映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史實。
吳道子:“畫圣”,他的畫,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后世寫意畫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圖》。他筆下的人物,神情逼真,衣帶飄飄若飛,人稱“吳帶當風”。
7、藝術寶庫
代表:甘肅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開鑿,壁畫和彩色塑像,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8、盛大歡騰的樂舞
特點:隋唐的音樂、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邊各國的傳統樂舞,再加以創新,呈現出氣勢恢宏,風格多樣,優美和諧,鏗鏘熱烈的盛世特點。
代表作:唐初:《秦王破陣樂》 盛唐:《霓裳羽衣曲》
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三)
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創立
背景: 魏晉以來的選官制度不利于國家得到真正的人才。
2.科舉制的誕生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
隋煬帝 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制誕生。
3.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 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嚴格了進士科考試的錄取,考中第一名的稱狀元。
武則天 首創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 將詩賦作為考試的內容。
4.科舉考試的科目
明經和進士兩科最重要。明經科易考,進士科難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5.科舉考試的影響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④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人物貢獻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誕生階段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完善階段
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