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江陰的歷史名人 江陰之前屬于常州嗎 江陰歷史變遷 江陰的歷史古跡
歷史沿革
江陰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地屬延陵,曾是延陵季札的封地,后為春申君黃歇的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500多年。晉太康二年(281年)首次置暨陽縣,治所在暨湖北(舊志有兩說:一說在長壽莫城,一說在楊舍鎮)。
南朝梁紹泰元年(555年)廢暨陽縣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處長江之南,遂稱江陰郡,下轄江陰、利城、梁豐3縣。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廢梁王方智江陰王,改郡為江陰國。唐武德三年(620年),以江陰縣置暨州,下轄暨陽、利城2縣。
宋淳化元年(990年),重置江陰軍,期間屢有廢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江陰軍為江陰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改江陰州為江陰縣,隸屬常州府,以沿革一直延續到清亡。
中華民國時,江陰縣隸屬于江蘇省。1941年,中共及其領導下的新四軍曾在江陰政區范圍內和鄰近的地區設置江陰、澄東(又稱虞西)、澄西、沙洲四個縣級政權。
1949年4月22日,江陰縣屬蘇南行政區(蘇南行署)常州專區,1953年2月6日改屬蘇州專區,1961年(1957年11月29日批準,1961年12月1日成立)將縣東北部九個公社劃歸新建的沙洲縣(今張家港市)。
1983年1月18日,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江陰縣屬無錫市代管。1987年4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遲侍或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8月1日撤縣設市,江陰市正式成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縣 (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了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并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游日。
人物影響
徐霞客在世界科學史上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圍來說,徐霞客遠遠大于西方學者。徐霞客在中國西南熱帶、亞熱帶巖溶發達的地區考察了3年,該地區碳酸鹽巖連續分布面積達5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之最。
西方學者早期對巖溶地貌的考察和論述幾乎只限于歐洲溫帶巖溶區和地中海一帶,考察范圍遠遠不如徐霞客。就時間來說,徐霞客遠遠早于西方學者:
對熱帶巖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國旅行家容格·胡恩對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對洞穴的考察,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中的加法雷爾的《地下世界》(殘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比徐霞客晚十來年。
瓦爾瓦索的《克萊茵公爵的榮譽》記述了他家鄉及鄰近地區的洞穴、落水洞等,發表于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個世紀,而且仍具神秘主義色彩。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的《論地層》(1763)論述了石鐘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擴展資談巖料:
自然條件:
地理
江陰位于中國江蘇省南部,北緯31°40′34″至31°57′36″,東經119°至120°34′30″,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
北枕長江,與靖江隔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市區(錫山區、惠山區)接壤;西鄰碼伍常州;東連蘇州市下轄的張家港、常熟地處蘇錫?!敖鹑恰睅缀沃行模煌ū憬?,歷來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江河換裝的天然良港。
氣候
江陰氣候為亞熱帶北緯濕潤季風區,冬季干冷多晴,夏季濕熱雷雨。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等特點。
年平均降雨量為1060.4毫米(最多值是1991年的1914.4毫米,最少值是1978年的581.8毫米);
年平均氣溫為15.8℃(最高值是2007年的17.6℃,最低值是1957年的14.5℃),最高氣溫為2013年8月6日的41.3℃,最低氣溫為1977年1月31日的-14.2℃,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29.0小時。
注:以上氣候數據更新至2016年,平均值為1957年至2015年。
參考資料:-江陰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江陰位于長江南邊,江陰由游數此而來。
有關徐霞客的資料網上好多春汪,看扒磨仔下有關知識吧。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稱做“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做“陽”所以古代有 洛陽 淮陰 漢陽 江陰 這些地名。江陰古稱暨陽,有7000年好稿的歷史、5 000年文明史、2 500年文字記載史、1725年建縣史。南梁紹泰元年(555年)廢縣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處長江之南,遂稱江陰郡,為“江陰”名稱之開始,下轄江陰、利城、梁豐3縣。此后江陰分別為郡、為國、為軍、為路、為州,建置幾經變化。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恢復江陰縣建置。1949年4月22日江陰解放,后屬蘇南行署常州專區。1953年改屬蘇州地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改屬無錫市。江陰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據祁頭山馬家浜文化遺址、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佘城馬橋文化遺址的考證發現,江陰已有7000年的歷史、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有文字記載殲襪埋的歷史。境內有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古城堡遺址和古建筑、氏螞古碑刻,有黃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山公園、紅豆院和華西村田園風光等10多處自然景觀和徐霞客故居、千年文廟和心經碑等20多處人文景觀。同時,正在建設的大橋風景區已成為中外游客觀光游覽的新熱點。
求采納
江陰歷史悠久,人文纖或汪薈萃,擁有7000年人類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1734年建縣史。山毀仔之北水之南為陰,江陰意表江南。
江陰集場是一個展示江陰民間民俗文化的日子,又稱團胡“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早期集場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集場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悠久的吳文化孕育了江陰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江陰地區悠久的民俗傳統中,廟會集場已有上千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