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數學?那么,詩歌中的數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梅中都不見。
一窩二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 食盡皇家千鐘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人獨占一江秋。
一半的在外,就說明一半在內,一半的一半表示2分之1的2分之1,也就是4分之1,4分之1加2分之1等于4分之3,說明有4分之3在內,4分之1在外,這4分之1就等于15,列式為:;:
????2分之1×2分之1=4分之1
????2分之1+4分之1=4分之3
????1—4分之3=4分之1
????15÷4分之1=60
????答共有60只。
一、古詩文中有很多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總結,但很難說蘊含著數學物理定理。
例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并不代表已經詩人看破氣象規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積分和極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不意味著天文學的原理被發現了。
二、現代自然科學有數學方法,理論體系,高度抽象,實驗方法,控制變量,證偽機制等等來圍繞一個定理運轉。這是對事實的二度認識乃至三度認識……
而古詩詞里是日常觀察和審美體驗的加工,審美體驗加工是最厲害的地方。高級的詩人能對自然現象進行多維度的審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里面包含了取境、對偶、情景交融、隱喻等。
三、之前聽過一個說法,大意是“文學家通過無意識體驗和感性的創作發現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學家只是證明它們…”同理,這話也比較混淆視聽。
同樣,也聽過“數學家可以在數學中發現全部文學家能體驗到的美感”……這樣的話。
我不是數學家,只看過些數學家的采訪和傳記,大數學家所說的“美”,大部分是對結構對稱等奧妙的感嘆欣賞,再混合上科學探索的成功帶來的高峰體驗。美則美矣,但應該沒有窮盡文學里的審美體驗……(歡迎數學物理大神反駁。)
四、關于中國古代科技,推薦一篇小文,吳國盛《什么是科學》,講了博物學和近代科學的區別。
還有一套書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dddddddddd dddddddddd dddddddddd dddddddddd dddddddddd dddddddddd dddddddddd
以上就是詩歌中的數學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