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三代也叫三朝。它們依次為夏朝、商朝、周朝。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三代”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該詞一直到戰國時期,那么,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代也叫三朝。它們依次為夏朝、商朝、周朝。
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三代”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該詞一直到戰國時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義才開始包括了東周,并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還有統稱夏、商為“二代”的現象。
夏朝自公元前22世紀末到公元前17世紀初,共有17代。
商朝自公元前17世紀初至公元前11世紀,共有30代。商朝自盤庚遷都于殷后,商朝也就又稱為殷朝。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到公元前256年結束。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共有12代。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共有25代。
三代的含義如下:
1、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三代”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該詞一直到戰國時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義才開始包括了東周,并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還有統稱夏、商為“二代”的現象。
2、三代指的是孩子的父輩、孩子的自身以及孩子的后代,作為諺語有“由父及子”的延續,意味著一代一代的傳承和傳遞。
三代:
1. 夏、商、周三個朝代
2. 祖、父、子三代
3. 曾祖、祖、父三代
中華文化中的 “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個朝代
夏朝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結束了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家天下王朝。都城安邑。
夏朝簡略: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為繼承人。
禹收九洲,金鑄九鼎,以顯其功績及威信權力。
禹之子啟,承襲父位,中華歷史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隸制社會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時期。
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后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
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
(約前16世紀-約前11世紀)
商朝簡略:
夏桀無道,部落首領湯反。建立商王朝。一開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后盤庚在位時遷都殷(今灑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湯之后有:
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沒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
帝辛即紂,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周朝
(約前11世紀-前256年)
周分兩段,西周、東周。
三代代指以下5種情況:
1.指夏、商、周:
《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邢_疏:"三代,夏、殷、周也。"
2.泛指三個朝代: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馀載,竟瓜剖而豆分。"此指漢、魏、晉。
""/>
3.指自祖至孫:
《漢書·李廣傳贊》:"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4.指曾祖、祖父、父:
《宋史·選舉志一》:"綴行期集,列敘名氏,鄉貫、三代之類書之,謂之小錄。"
5.三十年:
大周朝的時候,武則天一統天下。武媚小的時候,她父親找卜相先生給孩子們看相。那時算命先生說一句話,從此便深深刻在武媚的腦海里,至死也不曾忘。先生說:"唐三代后,女主武王。"這里的'三代'即指三十年。
也就是說大唐三十年后,必將改朝換代姓武。這是歷史的一個小插曲,也是對'三代'的另一種解釋。"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指:夏朝,商朝,周朝。
1、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2、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以商為國號,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
3、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88年,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成王五年營建東都,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的全部內容,中華文化中的 “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個朝代 夏朝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結束了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家天下王朝。都城安邑。夏朝簡略: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