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治亂循環的歷史?然而我們歷史的一大特點是始終無法擺脫“治亂循環”,即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且中國秦以后歷代王朝的壽命不但比“封建”時代的周“王朝”和歐洲、日本的宗主王系(不是dynasty)短很多,那么,受治亂循環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個世界秩序的建立,在初期有積極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的進步,舊的秩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因此舊的秩序就會被打亂乃至推翻,進而生成新的秩序。新舊秩序的交替即為亂,新秩序閉螞建立之后即為治。
世界史上無論哪個地方,新舊社會的交替伴隨著的就是亂世。社會進步的歷程就是一治一亂的交替歷程。由于物質的永動性,社會的發展更多的處于亂世,治世其實只配圓是個美好的愿望,一個積極的培態塌社會秩序只對應于一段短暫的歷史,過后就會成為反動派手中用以頑固自守的枷鎖。
中國歷史的一大特點是“改朝換代”。當一個王朝無法解決社會矛盾時,老百姓總是揭竿而起,埋葬舊王朝,開辟新王朝。新王朝曇花一現之后,就陷入衰敗,孕育出新的社會矛盾。由此“一治一亂”。至今,“治亂循環”的歷史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它仍會繼續嗎? 有人從資源與人口角度分析了中國治亂循環的深層原因。漢朝到清朝兩千年間,中國的人口上限基本穩定在5000-6000萬之間。從人口曲線上看,每當人口達到峰值,就會迎來一次歷史演變,發生社會動蕩和改朝換代。西漢王莽篡位、東漢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朝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變、明末李自成起義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由于戰亂與和平的交替出現,中國人口變遷呈現大起大落的特點。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王朝初期,人口因戰亂而減少,土地資源相對充裕,得以重新分配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資源分配殆盡,對資源的利用也達到飽和,用經濟學的話語叫做達到了帕累托最優,此時王朝進入鼎盛;王朝晚期,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大量剩余人口為了生存到外地討生活,形成“流民”,龐大的流民群體最終釀成深重的社會危機,“官逼民反”順理成章地出現。官僚體系對“流民”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黃炎培
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稱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興亡周期律。
“歷史桐戚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周期性現象。極端的不公導致社會的崩潰,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公平,周而復始。中國的歷史周期巧和律問題,是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局寬陵向毛澤東提出的問題。黃炎培先生問毛主席,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
中國古代早就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騶狗”,“一亂一治” 的觀點。其實用現代科學的熱力學觀點來思考社會問題,社會發展,人口的增加,最后社會崩潰的天下大亂,究其根本,就是一個“熵”不斷倍增,最后不得不通過自然法則將其消除的過程。
人閉鎮的慈善和悲憫之心雖然是至高無上的人權法則,但本質上卻是和“熵”增規律以及“自然選擇”規律相違背的。
歷朝歷代創建時期大治,經歷過動亂之后人心思定,而戰爭和災荒本生通過殘酷的選擇競爭淘汰了大批人口,所以這階段人的基因是相當優秀的。而王朝確立后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社會條件好轉,則人的基因也在逐漸變化,依靠家族勢力或先天條件或社會救濟等條件而不勞而獲的人口將越來越多。如果考慮到腐敗和宗教信仰以及地區分歧等等消極因素,社會的負面因素也就越來越多,這種增加等同于熵值的不可自動逆轉式增加,只能通過外作用力予以消除。
即便能消除,其代價也是更大內熵值的增加,也就是說,在總內熵值的絕對數值是不可能降低的。纖埋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后來動亂的規模越來越大,科技越進步,死亡人數越多的原因。
春秋五霸時期,不過甲士書千,戰車千乘;戰國后期則一戰坑殺數十萬;東漢末年是白骨盈于野,千里無雞鳴;明末的天下大亂更有張獻忠屠盡四川的壯舉,到了現代兩次世界大戰,軍隊傷亡上百萬,平民死亡上億,再加上核武轎豎粗器的毀滅性因素,人類確實已經幾乎到了末世。
黃炎培
1945年7月 ,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能跳出興亡周期率。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睜迅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歷早答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肢慧政息。” 黃、毛二人的對話后來被人們傳為“窯洞對”。
以上就是受治亂循環的歷史的全部內容,由此“一治一亂”。至今,“治亂循環”的歷史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它仍會繼續嗎? 有人從資源與人口角度分析了中國治亂循環的深層原因。漢朝到清朝兩千年間,中國的人口上限基本穩定在5000-6000萬之間。從人口曲線上看。